陳清泰
目前,無論是政府文件還是媒體大都籠統地把市場主體稱作“企業”,把與國有資產直接或間接有關的統稱為“國有企業”,這種稱呼上的混淆造成概念上的混淆、政策上的混淆。政府部門往往用管“國有企業”的辦法管國有投資的“公司”,或穿越“國有企業”管到其投資或控股的“公司”,把直接管理的企業與被管企業投資或控股的公司混為一談,把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拉回到傳統國有企業,兩種企業制度各自清晰的屬性變得越來越模糊。
最近國家出臺的系列指導性文件很多是針對如何改進和加強對國有企業的管理,出現的問題是這些文件所指的“國有企業”沒有準確的界定,是指所有“被稱作國有企業”的范圍,還是只針對按《企業法》注冊的國有企業?如果把針對直接監管企業的政策要求“被稱作國有企業”的公司都照章執行或“參照執行”,就會出現很多矛盾,使一些企業和政府人員不知所措。
國企“轉制”的關鍵是“轉”,在這過程中清晰界定兩種企業制度十分重要,因為這涉及治理結構的轉軌、政企關系的轉軌、監管制度的轉軌。政策制定和執行中的混亂,搞不好會使國有企業的轉制走過場。兩種企業制度并存,但絕不意味著兩種企業制度并重,改革的方向是股權多元化的公司制度。中央提出“管資本為主”,意在加強此消彼長的進程,因為管資本對接的不是傳統國有企業而是股份制公司。
實現市場主體“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對市場主體的歸類和稱謂應當遵循企業制度,而不是所有制。依照《企業法》調節的企業應該叫作“國有企業”,按《公司法》調節的股份制公司,包括那些控股的公司,應統稱為“公司”。摘掉所有制標簽,政府對他們一視同仁。兩種企業制度各自應該按照相關法律調節,避免兩者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