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斌
世界政治“再權威化”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新現象,在政治理論上也值得思考。
現代性政治要素之一就是大眾權利或者說大眾政治,民主政治是政治現代性的應有之義。但西方社會科學流行的是二分法思維,現代與傳統對立,民主與威權對立,西方與東方對立,等等。在此思維方式引導下,現代性民主就必然要反對傳統性權威,并在理論上“污名化”權威和權力。第三波民主化之后的世界政治昭示人類,現代性離不開傳統性,人類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智慧遺產就是如何在有序的秩序中生活,安全、秩序和有效施政是政治共同體賴于存續的根本之道。在這個意義上,現代性的民主政治只能在傳統性政治中發生,或者說是傳統性政治的現代性延續。
在政治體制上,過去曾成功處理傳統與現代的典范是英國,上議院代表傳統的“尊榮”,下議院代表民主政治,而政府代表有權威的行政。但就是這樣一個曾經的“模范生”,它的政府現狀也開始不負責了,草率地搞什么“脫歐公投”辜負了很多人的思想期望。按照英國模式建立起來的印度,蛋糕還沒做起來就開始分割蛋糕,以族群為基礎的黨爭民主在地方政治中就是赤裸裸的“立黨為私,執政為己”,結果中央政策根本得不到有效實施。印度是民主過度而權威不足的大典型,被西方人稱為“無效的民主”。
轉型國家和老牌西式民主國家的故事告訴我們:好的政治必須是現代性與傳統性的均衡,也即民主與權威之間的均衡。沒有民主的權威是不合時宜的,必須被拋棄;沒有權威的民主則是不可治理的,因而也是不可欲求的。自古以來政治的不變之義就是實現“共同體的善”即“善治”,目前世界政治中的“再權威化”現象是不是在回歸本來意義上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