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米長的紅毯、一刻不停地鎂光燈、當紅明星爭奇斗艷……這些都是人們對電影節的一貫印象。幾個月前,雷州半島的一個小山村舉辦了一個顛覆人們印象的電影節——足榮村方言電影節。沒有富麗堂皇,沒有高高在上,有的是最親切的鄉音、最樸素的生活。
愛家鄉
“從來也沒來過這么多名人啊!”雖然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月,但對于廣東省雷州市足榮村的村民而言,那個星光熠熠的晚上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2016年11月26日,金馬獎頒獎典禮的同一天,足榮村舉辦了第一屆方言電影節。著名媒體人崔永元、《百家講壇》明星學者錢文忠、著名導演高群書、編劇顧小白、中南影業CEO劉春、導演胡波、紀錄片導演秦曉宇、中國紀錄片學院獎首創者何蘇六、導演劉杰、著名學者費勇、詩人黃禮孩,以曹志耘、葉青為首的國內各大高校方言研究方面的學者,以及33部提名影片的主創人員齊聚雷州半島,參加了這個村莊的方言電影節頒獎典禮。
一個普通的小村子,成功舉辦國內第一個方言電影節的背后,是一個熱愛自己方言和家鄉的返鄉企業家,足榮村方言電影節創辦人——陳宇。
“我覺得社會不僅需要能夠不斷把財富越滾越大的商界巨子,也要有不完全是為了賺錢的企業家。”每當被問及返鄉的原因,陳宇總是如此回答。
陳宇是足榮村最后一個拿到獎學金上大學的人。1993年從中央民族學院金融系畢業后,他順利進入農業銀行順德龍江營業所工作,隨后被提為營業所的主任助理。陳宇見識了那個時代民企的蓬勃生機, 1998年他辭職下海,2001年挖到第一桶金,有了錢的陳宇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回家。
2003年,陳宇在家鄉建起食品包裝廠,這是足榮村有史以來的第一座工廠。一年后,他又投資600萬元,開始在村里研發生產“茂德公香辣醬”,“我們村是最大的南菜北運基地之一,種得最普遍的就是辣椒。”既解決了鄉親大量種植的農副產品銷路的問題,又讓足榮村兩三百人可以在家門口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
改變鄉村要靠人才,親身經歷讓陳宇十分看重教育。陳宇投資翻新了足榮村小學,如今,小學校因環境優美、師資力量較好,已吸引了許多周邊村的學生前來讀書。2002年,陳宇恢復了停掉十多年的獎學金計劃,但凡考上重點大學本科每人獎勵3000元,考上大學本科獎勵2000元,考上大專獎勵1300元。陳宇說,希望每家每戶至少出一個大學生,可以為足榮村的發展出謀劃策。
一方面抓人才培養,另一方面,陳宇又想著如何把走出去的人才找回、如何把外面的人才引進到足榮村。“很多人都在說回不去的家鄉,并不只是物質上的貧窮。新的文化沒有進入鄉村,傳統文化也在消亡,村莊喪失了原有的生命力。”為了讓雷州話、雷劇等傳統文化能夠傳承,陳宇立足足榮村,將投資的目光擴展到整個雷州。
雷州是粵西地區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雷州換鼓”被譽為“天下四絕”之首;雷州石狗習俗、雷歌、雷劇入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陳宇看來,這些都是雷州聚集人氣的得天獨厚的資源。2006年,陳宇響應雷州政府“回歸工程”的號召,與雷州市政府簽訂了開發旅游項目的協議。
經過3年的旅游文化資源整合,陳宇出資修繕了雷祖祠,并在祠前修建了十幾畝的文化廣場;建立了以“雷州換鼓”為主題的樟樹灣大酒店;以雷州古城為參照,全部建筑仿唐宋風格,修建以弘揚雷劇文化為主題的茂德公古城。在茂德公古城正中心的茂德公戲樓,雷劇每晚準時唱響,供人免費觀看。陳宇希望借此讓雷劇這個地標文化火起來,帶動整個雷文化活起來。
祠廟都已修好,酒店已蓋好,雷劇已唱起,如何把人請過來?“國外很多的電影節都是在海濱城市舉辦,比如戛納電影節,這個城市一下子就被記住了。我最開始想搞一個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節。”陳宇說,當時并沒有找到切入點,還只有初步的想法。
愛方言
2015年春節,陳宇用雷州方言拍攝了一個拜年廣告,在網絡上迅速走紅,這件事讓陳宇看到了方言影視的傳播力,與腦中電影節的想法碰撞,方言電影節應運而生。
自此之前,陳宇已經做了10年的方言保護工作,曾幫助編纂《雷歌大全》,贊助了一系列雷州方言電影。在陳宇看來,方言就是一個人的根,而方言電影則是這種情感最好的載體。
陳宇首先找到好友高群書導演,“第一次約他說這個事情,我還怕他笑話我,結果他一聽完,很來勁兒。”從想辦電影節開始,身邊都是唱衰的人,突然得到支持,陳宇十分意外。“跟他聊完,我們意識到,其實關注方言的人有很多。”
隨后,陳宇又同崔永元、錢文書、汪涵等人會面,一拍即合,三人欣然同意擔任足榮村方言電影節的聯合發起人。
“涵哥有‘響應計劃,崔永元老師和錢文書老師其實也一直在關注方言保護。其實不是我去邀請他們來,而是都在關注方言的我們,之前都分別做著各自的努力,因為足榮村方言電影節,碰到了一起。”陳宇說。
于是,這個由小村子舉辦的電影節,擁有了一個囊括獲金馬獎、金爵獎等重量級獎項的評委陣容:高群書任本屆方言電影節總顧問,評委會主席是以紀錄電影《我的詩篇》斬獲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的詩人、評論家秦曉宇。此外,評委還有曾擔任第48屆萊比錫國際電影節國際評委的費勇,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謝有順等。
“村莊和方言是了解中國最基本、最細小的單元,方言保存了很多生機勃勃的‘毛細血管。”謝有順認為,方言背后蘊含著文化多樣性的精髓。同時,他也表示了對方言現狀的擔心。在歷史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中,方言與我們漸行漸遠。越來越多的孩子,只識鄉土,不懂鄉音。陳宇對此深有體會:“我弟弟的孩子在城市長大,不會講雷州話,我爸爸只會講幾句日常用的普通話,這樣爺爺就沒有辦法把一些雷州故事講給孫子,很多傳統的文化就這樣斷掉了。”
一筆一劃皆文化,一字一句皆鄉愁,一磚一瓦皆記憶,方言是民間生活的最樸素表現方式。保護方言,也等于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正如高群書所言:“無論飄到哪里,方言是一個人的根,兒女走得再遠,聽到電話那頭父母的鄉音,便知道是家在呼喚,保護方言就是留住你我的鄉愁。”方言一旦消失,其所承載的文化特別是鄉愁也會隨之而消亡。
讓人欣慰的是,近年來方言借助網絡的力量活躍起來,各種以方言為主題的段子、方言給國外電影重新配音的視頻風靡微信微博。而在電影里,方言以最直接的方式得到體現和保護。如電影《老炮兒》里的“又蹭了”、“你太拘氣”,《一個勺子》里的“勺子”本身就是西北方言里的“傻子”。諸如此類的方言,在電影里特定的環節里出現,成為塑造人物性格、述說故事不可或缺的元素。
“我愛方言,我也支持推廣普通話,這兩者并不互相排斥。”正如陳宇所說,普通話的普及和方言的傳承之間,并不是單項選擇題。2月21日“國際母語日”,《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專門提到了“方言”與“共同語”的關系,提出“方言與人的鄉土文化更為親昵、更為契合,它攜帶著更多的文化密碼”。
“方言能讓一個人有特點,讓人知道自己根在哪里,可以憑吊鄉愁。”陳宇說。
愛電影
在籌劃方言電影節之初,陳宇就考慮以足榮村來命名。在國內乃至全世界,以一個村子的名義舉辦電影節幾乎沒有。
“很多人剛一聽這個事情,就覺得不靠譜。他們都講電影節是很高大上的,都在北京、上海這種大城市搞,一個小村子和電影節,是完全搭不上邊的。而且,一個小小的民營企業,怎么能搞得了電影節?根本沒有那個實力,這個事情,搞不成!”陳宇說,國內大型電影節已經足夠多,以足榮村命名也是希望借著“另類”引起關注。面對質疑,陳宇笑稱是意料之中的事:“一個賣辣椒醬的,去搞電影節,跨界是有一點兒大。”
跨界大了,問題就多了。項目剛確立的時候,陳宇名下的文化公司員工連電影節的整個流程都摸不清楚。好不容易漸入佳境,又面對征片難題,整個項目像齒輪卡住一般,動彈不得,無法繼續。“征不到片,還有啥電影節了?必須得有一定數量的片子,得有高質量的片子,才能撐起電影節。我們那一段時間都在商討,拿出了很多方案,包括提高獎金,請大咖來評獎頒獎,只要是對征片有益處的,我們都盡力去做。”
盡管一路上困難重重,但陳宇帶領團隊一起從頭開始學習,確認每一個環節,做好每一處準備,爭取每一份力量,推著項目一點兒一點兒地走,看著自己的夢想一點兒點兒變成現實。
自2016年1月18日在北大征片以來,到2016年9月15日征片截止,足榮村方言電影節共收到279部方言電影,涵蓋全國22省的7大方言區,參賽影片題材各異,語言豐富多彩。
評委會從影像和語言兩個向度審視影片,最終從提名的33部影片中選出9個獎項。中原官話秦隴片《黑車司機》獲最佳影片獎,吳語太湖片《我只認識你》獲最佳紀錄片;粵語廣府片《塔門》導演俞鑒凡獲最佳導演獎;西南官話川黔片《燈火闌珊》編劇謝宜獲最佳編劇獎;最佳男女主角獎則分別由兩位青年演員蔡一帆、白瀾包攬;最本土電影原創音樂獎歸屬歌手李柏霖演唱的《勸夫戒賭》;客家話汀洲片《春社謠》導演甯元乖(鬼叔中)獲得愛故鄉特殊貢獻獎;粵語高陽片《化外之民》獲得最具傳播價值獎。其中,最佳影片獎的獎金最高,為人民幣10萬元,其他獎項獎金為3~8萬元不等。
憑借《黑車司機》斬獲最佳影片獎,導演孫亮終于松了一口氣。“孫亮領完獎跟我說,獎金太及時了,他不用去賣烤串了。”陳宇說,真正了解參賽導演背后的故事,不敢說感動,但確實讓人唏噓不已。有的為了節省開支,整個劇組的工作人員都睡在大通鋪上;為了減少片酬,參賽影片大部分選用素人演員,甚至把能演戲的親戚全部動員上陣;有的拍片僅用的幾千塊錢都是從牙縫中擠出來的……“這些導演受拍攝題材的限制,很難找到投資。方言電影節的獎金可能還不夠多,但是我們希望借電影節,保護方言文化,更希望能盡一個村子的力量,去鼓勵電影從業者用方言進行多元的藝術創作。”
舉行頒獎典禮當天由于下雨,氣溫很低,但一段段真情流露的頒獎詞和獲獎感言讓典禮現場的氣氛格外熱烈。
憑粵語廣府片《塔門》獲得最佳導演的俞鑒凡感慨地說:“我本身是浙江人,在講粵語環境里面浸泡了三年,感受它的氣息,感受它的氛圍、文化和語言,我總覺得我和這個城市談了一場不算很開心的戀愛,從最初的喜歡到磕磕碰碰再到厭倦,但離開之后又感覺到無限的眷戀,所以我能夠再次回到潮濕的環境里,在長滿了闊葉林的小城里面拿這個獎,我是很開心的,因為有一些關于記憶的東西,撲面而來。”
獲得愛故鄉特殊貢獻獎的導演鬼叔中說:“我愛足榮,我愛方言,我會更愛我的故鄉。”
愛家鄉,這也是陳宇舉辦電影節的初衷:“搞方言電影節就是想讓大家看到我的家鄉最美好的一面,吸引更多的人來到足榮村。讓足榮村方言電影節成為足榮村的名片,讓足榮村成為雷州的名片。不是我一個人投資來讓足榮村發展,而是要通過回來的人、外來的人和村子里的人,大家一起建設足榮村,建設雷州,這樣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電影節是燒錢的活動。如今,足榮村方言電影節的后續工作均已告一段落,許多人詢問陳宇,是否會繼續辦下去。陳宇對此給予了肯定的回答:“‘愛電影·愛方言·愛家鄉是足榮村方言電影節的主題,無論其中的哪一個詞,都值得我把錢繼續‘燒下去。”
13年前,陳宇曾擁有擴建更龐大商業帝國的機會,但他在岔路口選擇了返鄉。他曾說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一個回得去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