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住村筆記》作者趙江濤,1987年生,2011年清華大學碩士畢業后赴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依麻木鎮勒烏金村住村工作。期間,通過微信公眾號發表住村筆記。近日,這些筆記結集出版為《南疆住村筆記》。作者用白描和邊敘邊議的方式,記錄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南疆農村故事,呈現日常接觸的普普通通的南疆人、南疆生活,讓我們看到一個不同于想象的南疆。
江濤從清華畢業時,與一批清華同學一起,響應學校的號召,去了新疆工作,在那里扎根,安家立業。作為其中的一員,江濤與其他在西部和基層的同學們一樣,內心深處都深深地刻下了清華的大學文化與精神印跡。他們有著“家國天下”的情懷,在決定人生未來發展的關鍵時刻,勇敢地做出了有方向性意義的事業和職業選擇。他們對理想的執著,以及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的堅持與堅守,代表了這一代中國青年的優秀品質。
細讀每一篇筆記,我都很受觸動。如果說,在大學學習期間,同學們心中的“人民”一詞在多數情況下還停留在概念的層面,而成為基層的一名工作人員,長期身處群眾之中,“人民”就變得生動而具體。因為有機會深入到鄉村,長期與群眾相處,江濤心中的南疆人民,也變得生動而具體,并通過他的細膩文筆展示出來。這個轉變是非常重要的,也反映了同學們的思維方式和行事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
我一直認為,對于那些在基層工作的清華同學而言,除了具備優秀的政治以及道德操守等個人品質之外,還要有三個方面的素質。
第一,要能夠全面系統地學習和認識中國的歷史,深刻地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年以來形成的政治、文化等傳統中各個方面的特征。有了對中國歷史的全面系統了解,才有可能建立起對自身文明的共識,才可以建立起對自身文明的信心。
第二,要能夠對當今的現實中國社會有深刻的理解。當下的中國正處于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成果卓然,矛盾問題也十分突出。他們在基層工作,不僅看到我們這些年來所取得的成就,也會看到各種矛盾問題以及利益沖突,而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和辦法,有可實施的具體舉措,并最終解決問題,是他們承擔的重要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深入了解現實社會的各個方面,做好調查研究,厘清問題,是前提條件。毛澤東的農村調查,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等,都是極好的學習榜樣。江濤的住村筆記,是很有代表性的,它反映了一批同學在深刻全面認識當今中國現實社會方面所做的工作,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他們是在怎樣行走在中國大地、深入了解認識今日的中國現實社會的,并在這個過程中,融入其中,成為這個偉大變革的參與者、實踐者和貢獻者。
第三,要能夠基于對其他文明和文化的理解認識,推動我們自身的文明與其他文明對話,互相學習借鑒,交流融合。中華文明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學習和借鑒了同時期各類文明的有益內容。而如今,我們身處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文明與文明之間各個層面的互相影響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在我們所處的自身文明環境中,無論是城市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還是在偏遠的鄉村,都可以看到其他文明元素的影子。學習和借鑒其他文明,并將其有益部分融入自身文明,在當今的全球化國際化時代,有著更重要的意義。同時,還要學會與其他文明和文化和平相處,互相包容。
畢業之初,這批同學有勇氣和魄力,做出選擇,投身于西部、基層工作,深入街鎮鄉村,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因此,不忘初心,有勇氣有毅力地堅持、堅守非常不易。他們初到基層時,有各方面的歡迎、領導會見鼓勵等等,但過一段時間后,真正成為一名基層公務員,沒有人刻意關注,清華光環不再耀眼,長期默默無聞。多數情況下,基層工作沒有轟轟烈烈,所做的大都是平凡瑣事,短期內沒有什么成就感;在廣大基層這個現實社會里,他們會遇到各種利益的矛盾沖突,理想倍受打擊;在很長的時間里,很多同學生活清寒,還要面對各種質疑甚至不屑。但我知道,很多同學在這樣的環境下努力堅持著,當有機會承擔起基層的領導任務時,他們能夠充分勝任,并且做得出色。
讀著江濤的筆記,想著能與一批優秀的同學在一起,被他們不斷充實和豐富著,我感到很幸福。我很期望,這些同學在長期堅持和堅守的過程中,以平常人的心態,過普通人的日子,好好熱愛生活。我也一直期待著,他們能夠抓住機會,不求謀官,而求謀事,通過共同努力,讓更多的人有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我更期待著,他們能夠基于對中國的歷史、現實的深刻全面理解,基于對其他文明和文化的全面認識,謀出面向未來的思想,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讓中華文明的智慧之光照亮人類社會的未來之路。因為,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堅持和堅守,代表著中國青年的未來方向,也因此代表著中國的未來方向。
(作者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校務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