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園區作為現代農業園區的一種,是依靠當地獨特的農業優勢,投入較高資金,投建或引進有規模的、相互有密切關聯的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研發、金融等企業以及配套服務機構,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能夠發揮聚合輻射效應,對當地和周圍地區產生重要影響和帶動的產業區域。
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不宜照搬某一類型或某個成功模式,而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根據區域內已有的農業產業基礎或可能形成的龍頭企業來加以引導和扶持。農業產業園區正不斷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著支持,勾勒著“三農”新畫卷。
園區效應顯優勢
與傳統農業比較,農業產業園區對提升當地農業產業整體綜合競爭實力、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有明顯的優勢作用。從宏觀角度看,農業產業化園區有利于區域內合理布局和分工,提升農產品生產能力,提高生產效率,增加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實力。從微觀角度看,農業產業園區在專業化的分工協作基礎上,以優勢產業為主導,形成復合型的產業網絡,創造了獨有的競爭優勢。
事實上,國外沒有農業產業園區這一名稱,他們都統稱為農業產業化。發達國家的農業產業化是在專業化、社會化高度發展基礎上,農業生產與非農業生產在組織上聯結起來的發展結果。
一般來說,“農業合作社”才是許多國家農業產業化的載體,是一種最基本的組織形式。當然,很多國家對農業產業化也有其他的命名,如:日本的綜合性農業產業化組織稱為“農協”,澳大利亞的“小麥局”則是以某一種品種形成的產業化組織。但,不論各國家對農業產業化組織的稱謂如何,他們的本質特征、功能及對農業經濟所產生的巨大作用卻都是相同的。
可以說,農業產業園區的產生和發展是我國所特有的。它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結合的特殊產物,是我國農業近年來具有革命意義的農業發展的創新之舉。農業產業園區的建設始于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國內興辦的各類農業產業園區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以其“專業化、規模化、特色化”為我國解決農業問題開辟了新途徑。
此外,農業產業園區除去安全農產品供給的基本功能外,還兼具生態保護、生活休閑、科技示范、教育培訓、促進就業等綜合功能。
特色農業產業園區
早期,我國農業園區名稱各異,大都是綜合園區,且多以科技產業為主,采用“一區多園”的模式,具有生產、加工、示范、培訓、孵化器、生態觀光等功能,出現了一批比較有代表性的園區,如:濟南市高新農業開發區、陜西省楊凌農科城、廈門閩臺農業高新技術園區、山東省聊城地區農業科技園。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不斷深入,尤其是黨中央將“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出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在建設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化園區這一問題上不斷探索和實踐,伴隨著我國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我國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在起點、規模、類型及層次上均有明顯變化,全國范圍內涌現出一批先進、高效的特色農業產業園區,如: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農業產業園、東莞市農業產業園區、南京市浦口農業產業園區、內蒙古烏海市農業產業化園區、上海市現代農業園區。
近年來,國內外的實踐也證實農業產業園區是一種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的有效方式。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規劃設計的海南香蕉產業示范園區在建成以后逐步提升當地香蕉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樂東黎族自治縣(簡稱樂東)位于海南省西南部,東南與著名旅游勝地三亞市毗鄰,西北靠海南新興工業城東方市。樂東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這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輕風無霜、農作物一年可三熟,發展香蕉、反季節瓜菜和南繁育種的條件得天獨厚;同時,農業資源、礦業資源、海產資源、旅游資源、人文藝術資源、地理區位等優勢明顯。
樂東素有“自然溫室”、“熱作寶地”、“綠色寶庫”等美稱,是海南省重要的南繁育種基地、冬季瓜菜生產基地、高位池養蝦基地和糧油、哈密瓜、芒果、檳榔、橡膠、蘭花生產基地。作為瓜果之鄉,每年大量的熱帶水果、反季節瓜果從樂東源源不斷地運往國內外市場。樂東成績亮眼,榮譽連連,先后被授予“全國香蕉產業十強縣”“香蕉生產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中國香蕉之鄉”“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其熱帶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成績獲得了胡錦濤總書記的充分肯定,2010年被正式認定為海南省唯一的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項目選址在金色西岸游的第一站,位于樂東尖峰鎮與黃流鎮的交界區域,東南距三亞市100km,東距樂東縣城約90km,海南西線高速公路G98、G225和海南西線鐵路從項目區西側經過,交通區位條件良好。東北依托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西鄰龍沐灣國際旅游度假區,具有良好的外部旅游資源背景,可形成“山、海、田”海南省最獨特的旅游組合。
園區未來展望
海南香蕉產業示范園區依據項目區良好農業產業基礎,以香蕉產業升級為突破點,以香蕉產業產學研示范園區的科研力量為依托,重點發展以香蕉、芒果為主的熱帶水果業,積極培育菠蘿、龍眼、木瓜、檳榔、熱帶花卉產業,有序引導蓮霧、楊桃、火龍果、菠蘿蜜等熱帶果業,優化產業布局,規范生產管理,以綠色、有機為產品發展方向,滿足市場高檔產品需求,同時大力推進熱帶水果加工業的發展,發展產品多樣性與增強市場風險抵抗力。
項目區通過“以農促旅,以旅帶農”,在項目發展成熟階段每年吸收百萬游客,打造項目區農業旅游知名品牌,提高項目區果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業增收。以農業為基底,快速推進農業旅游業,利用項目區各種熱帶農產品的優勢與特征,開發各種特色旅游項目、服務、產品,“以農促旅”,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促進農業發展。
通過項目區地創建,園區力爭成為海南省農業旅游標桿,從而提升項目區乃至海南省熱帶水果業品牌知名度,帶動海南省熱帶水果業的發展。同時,通過自然環境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河流疏導、水庫水資源保護恢復等,改善與恢復項目區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利用有機糞肥、秸稈還田等措施,生產綠色有機果品,減少農藥、化肥對土壤和水質的污染;利用節水灌溉設施,增加水利用率,至2015年,設施節水率達到70%;引進香蕉纖維提取技術、果皮提取物加工技術等,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生產、生活用品,變廢為寶,提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至2020年,通過保護與改善項目區內生態環境,營造優美的農業旅游環境。
海南香蕉產業示范園區依托科研院校搭建技術與市場的對接平臺,可以加快先進創新成果轉化步伐。在提高農業生產科技附加值的同時,為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撐。每年組織生產技術和實用技能培訓活動,普及國內外先進品種知識、有機食品種植技術、標準化田間操作規范等,利用專家授課、成果示范、交流研討會、建立網站等方式,及時發布市場信息,推行技術成果。在引進技術的同時,實施本地技術開發工作,做到引進和消化吸收相結合,鼓勵創新,提高園區的農業產業綜合競爭力。利用科技平臺,年累計培訓農民及企業技術人員不低于2萬人,同時向農民培訓旅游服務業規范課程,年累計培訓農民不低于5000人。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