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周娟娟+劉文博
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近20年的發展歷程中,從發展規模數量上來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交易量成倍增加。目前幾乎各個省份都成立了多家交易中心,成交金額穩步上升;從市場發展質量上來看,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發展過程中,明顯存在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導致風險事件頻發,投資者利益受到損失。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如何發展,未來路在何方成為當下熱點話題。
一、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發展如火如荼
我國現貨市場規模龐大,期貨市場發展相對滯后,介于現貨和期貨之間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高舉服務實體經濟大旗,近幾年如雨后春筍般呈現爆發式增長。在市場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下四大特點:規模不斷增長、交易方式多樣化、交易品種多元化、風險事件頻發。
(一)交易市場不斷增加,成交金額穩步上升
自2006年以來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呈現出不斷加速、迅猛發展的態勢。在交易額方面,2008年我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突破5萬億元,涉及石油、化工、鋼鐵、煤炭、糧油、農產品等200多個品種。2011年我國大宗商品電子市場交易額已經突破了10萬億元,盡管從2011年開始,國家加大了對交易市場的清理整頓,導致交易額增長有所減緩,但2014年,我國大宗商品電子市場交易額依然達到了12萬億;在交易所數量方面,截至2015年12月,全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共計1021家,比2014年同期的739家增長38%。
(二)交易方式日趨多元,發售、微盤不斷涌現
隨著監管部門對“類期貨”交易模式的嚴厲禁止,中遠期交易、撮合交易、連續交易等字樣的交易模式紛紛被叫停。全國各地交易所也相應地做出轉變,交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創新。現貨掛牌交易、現貨競價交易、招標交易、現貨遞延交易、發售模式和微盤交易等多種交易方式紛紛涌現,再加上傳統的自由現貨交易、網上商城等,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交易方式呈現多元化態勢。其中發售模式和微盤交易格外火爆。此外,將點價交易搬到線上的新模式也逐步呈現,線上與線下結合,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三)品種體系日益完善,輻射力度不斷增強
伴隨著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其交易品種不斷創新,交易品種日益多元化,品種體系日益完善。交易品種大到煤炭、鐵礦石,小到兔毛、金銀花,近千種品種幾乎涵蓋了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目前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多數服務于農產品、金屬、能源、化工等行業,酒類、產權類、中藥類、郵幣卡交易市場有所增加。農副產品、能源化工、金屬為代表的工業品類電子交易市場發展迅猛,是市場的主要力量。此外,受國家相關政策的調控,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活躍品種也呈現出輪動狀態,活躍品種主要經歷了農副產品、金屬與能源化工、貴金屬、原油和郵幣卡的發展歷程。
(四)交易所違規操作,風險事件頻發
到目前為止,國家還沒有出臺一部真正意義上有關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法律法規。立法缺失導致的監管職責不明更加影響了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發展之初,交易模式不受法律約束,交易所通過不斷擴充平臺用戶數量,增加交易頻次,賺取大量手續費的同時蘊藏極大的風險。在爆發的風險事件中,誘導投資者增加交易頻次,盜用投資者賬戶進行“刷單”,交易中心后臺操縱交易數據導致投資者短時間內巨虧等現象頻發。如中國石油和化工交易網的“對賭”事件以及北京石油交易所“現貨石油交易”黑幕事件等,嚴重損害了投資者利益。
二、大宗市場回歸現貨,切實服務實體經濟
現貨市場作為市場體系的“塔基”部分,占有比例最大,是市場不斷向上提升的基石。任何商品交易都必須充分立足現貨之后,才能向高層次嬗變與創新。因此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發展應始終堅持“立足現貨、服務現貨、提升現貨、回歸現貨”的理念,在立足現貨、服務現貨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現貨市場的貿易流通效率,切實服務實體經濟。
(一)引進大量現貨貿易商,規范投資主體
由于國內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準入門檻較低,加之交易所暴利的財富效應,以及各地方主管部門相對寬松的政策,多數交易中心服務實體企業能力并不強,平臺普遍交割率低。就目前國內交易市場現狀來看,現貨企業參與度仍不夠,交易市場現貨交易比例仍不盡人意。現貨貿易商參與市場交易的目的在于交割,引進大量現貨貿易商,規范市場投資主體,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市場的交割率,促進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發展,實現現貨高效流轉,大大促進現貨流通;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大宗商品電子交易服務現貨的質量和現貨服務的效率,減少投機行為,規范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秩序。
(二)創新交易模式,提升大宗市場影響力
市場發展之初,交易模式以中遠期交易為主,主要采用撮合、連續交易的方式,這些交易模式迎合了中小散戶的投資和投機需求,并不利于現貨企業參與其中。此后,國務院先后出臺了38號和37號文件,對大宗商品交易場所的交易模式進行了相應規定。盡管許多交易所做出了相應的轉變,交易模式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新,但很多仍是換湯不換藥,投機交易特點依舊明顯。近年活躍起來的微盤交易,雖然能夠提升交易所交易的活躍度,但其交易合約小,手續費高的特點無疑將大型現貨企業拒之門外,長期來看,不利于大宗商品市場的健康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轉型迫切需要創新多種交易模式,與服務實體企業相匹配。
(三)發展金融服務和物流管理,提高服務效率
目前,各類交易平臺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交易的手續費,收入來源單一,擴大交易規模的同時應注重金融服務和物流管理,實現多元化發展。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發展提速,功能趨同,同質化現象嚴重。金融服務已經成為電子化交易市場的實現差異化競爭的重要形式之一。如北油所推出的“油信通”、“油單通”、“油貿通”等產品可為會員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門檻、縮短融資周期、減少融資費用。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發展金融服務和智慧物流能夠有效減少大宗商品的流通環節,實現產業互聯網的線上交易,線下貿易;線上商流,線下物流,有助于提高現貨服務效率,從而充分發揮大宗商品市場立足現貨、提升現貨、服務現貨、回歸現貨的功能定位。
(四)堅持“三率一統”原則,嚴控市場風險
“三率一統”即保證金比率、交割率、持倉率以及統一結算,四項制度合一有助于降低市場風險,提高市場系統性風險承受能力。“保證金率”保證交易安全可靠。目前大宗商品中遠期電子盤公開的保證金率有的在6%以下,最低的甚至只有0.01%,單靠行業自律很難做到保證金率的絕對統一,設置統一的保證金比例是維持交易安全的重要手段;“交割率”保證了電子交易市場的現貨屬性。目前除了少數幾家交易市場能夠實現實物交割外,絕大部分中遠期電子盤是沒有實物交割的。設置統一的“交割率”,實現成交量與現貨交割的相統一,達到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立足現貨、服務現貨”的屬性;設置“持倉率”,保證機構投資者數量,防止市場成為純粹投機的對賭市場;統一結算防范市場系統性風險。統一結算可以將諸多交易市場集中在一起,同時通過完善的制度設計,切實降低市場風險,增強系統性風險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