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寧
【摘 要】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教育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一是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特別關注弱勢群體的教育,通過促進教育公平,提升弱勢群體的收入水平,帶動社會消費水平,促進我國由投資主導型到消費投資均衡拉動的發展模式。二是著重提高教育的質量,重點培養高精尖的人才,促使經濟從資源主導型向創新主導型發展。三是教育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由依賴資源消耗和環境投入向環境友好型發展方式轉變。
【關鍵詞】教育;經濟發展方式;資源;制度
經過30多的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黨的十八大指出:“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北M管諸多因素對于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教育的作用無疑是諸多因素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個,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認識。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增加教育投資,促進教育公平,重點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提高教育質量,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堅實的基礎。
一、促進教育公平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人口占到我國人口的53.1%,盡管今年來我國一直在不遺余力的提高城鎮化率,但是農民仍然是我國人口的主力軍。經濟發展帶來的留守兒童還有農民工子女的增加成為社會的焦點,這樣的人群成為我們中間的弱勢群體,而提升這個群體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也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
麻省理工學院的阿西莫格魯(K.Daron Acemoglu)的研究表明,以人均受教育年限為代表的人力資本存量與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由此可見人力資本的存量對于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水桶的盛水量取決于最短板的長度,提升人力資本的存量關鍵在于提高弱勢群體的平均受教育水平?,F階段,我國教育資源集中在發達地區,而偏遠地區的人群由于無法接受新的知識和技能,中途輟學的很多,由此導致經濟的窘迫,喪失進一步學習的能力和機會,由此造成的惡性循環,并未起到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這就需要我們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輸送一些優質的教育資源到這些弱勢群體中,讓他們也能享受和發達地區一樣的教育資源。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帶來新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促使居民的消費結構更加合理。對于我國現階段僅僅或者大部分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發展方式造成沖擊,進而向投資消費協調拉動的更加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二、提高教育質量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
教育對于經濟發展方式從資源主導型向創新主導型轉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教育要真正發揮好作用,關鍵在于提高教育的質量,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教育質量。
中國優秀的學生都是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通過應試教育選拔出來的,在學業生涯中比較勤奮,一看到考題就會出現條件的反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思維模式是趨同的而不是求異的,他們被培養成學習的機器和考試的機器,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因而缺乏創新精神,而這就是我們同一流大學的差距所在。斯坦福大學前校長在一篇演講中指出:硅谷的高科技企業在1995年獲得850億美元的收入,其中62%是與斯坦福有關的人建立的企業。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如果不提高教育的質量,培養不出一批拔尖的高端創新人才,科教興國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中國也就不能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式主要為資源主導型,主要依靠資源的消耗來增加國民GDP的值,模仿多,創新少。由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是從依賴資源的大量消耗的發展方式到依靠科技進步的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就成了問題的關鍵。這些取決于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機構,關鍵還是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人。通過大力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創新培養模式,鼓勵創業機構,多與國外優秀的教育培訓機構交流和學習,為創新人才提供好的科研環境,解決后顧之憂等等方式,漸進式提高我們科技研發能力,開創人人創新的工作氛圍,才能提高我國高等教育人才的創新能力,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由資源主導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
三、環保意識教育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
教育按照其實施的彈性程度可以分為剛性教育和柔性教育,而法律便是剛性教育的代表,它通過對一般人的行為進行規范和引導,以強制性的法律條文進行監督,從而達到教育社會主體的目的,自2015年1月1日起實行的《環境保護法》第九條規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這便從法律層面上加強了學校對于環境意識建立的重視,從而為知道學生自主行為起到積極作用。2016年12月25日通過的《環保稅法》,使開征環保稅有望成為環境治理的一大利器,從而有利于促進解決現行排污費制度存在的執法剛性不足、行政干預較多的問題。
除法律的剛性教育以外,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密切相關的便是更多的柔性教育。近年來的霧霾等環境問題使人警覺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可以說,環境就像是人類的生命,我們要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生態環境。基于此,鼓勵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愿者開展法律、法規和環保知識的宣傳更容易使教育對人們的行為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影響投資方式、改進技術,使經濟發展不脫離保護環境的軌道,促使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此外,教育還可以推動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的發展,為環保工作培養大量的專門人才,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持。我國如今重視清潔能源的開發和使用,并由此衍生大量新興產業便是明證。
【參考文獻】
[1]閔維方. 教育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的作用[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11(2):17-26.
[2]張琳娜.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趨勢與前景 [J].國外理論動態,2014.12:79-87.
[3]林鳳麗,趙喜倉,陳雅慧. 吉林省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2015.3:81-84.
[4]崔玉平.中國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35.
[5]李洪天.20世紀90年代我國教育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