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琳 吳 威 河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規劃研究所
關于生態廊道建設的思考
文/李 琳 吳 威 河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規劃研究所

本文在梳理生態廊道的概念、類型和建設模式的基礎上,總結國內外生態廊道實踐經驗,以期為生態廊道建設提供借鑒。
生態廊道;綠帶
生態廊道的概念來源于景觀生態學中“斑塊、廊道、基質”理論,是指具有線狀或帶狀的景觀生態系統空間類型。生態廊道是區域內最敏感的連續帶狀線性空間,是連接其他生態空間結構要素的重要紐帶,是連接城市建成區和外圍地區生態空間構成區域生態網絡空間格局的重要基礎,也是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綠色景觀空間類型。有學者根據廊道的寬度和內部特征,將其分為線廊、帶廊及河谷廊三種;城市生態廊道,按其生成的方式,可以劃分為自然廊道、人工廊道和自然—人工廊道三種類型。歐、美、亞的環城綠帶和國內的綠道網絡建設是典型的生態廊道實踐。
2.1 功能類型
2.1.1 綠道綠廊型
國內外線廊或帶廊的建設以綠道綠廊建設為主,它將區域內主要的公園、風景名勝區、旅游度假區、農業觀光區、歷史古跡和生活區等以線形綠色開敞空間的形式連接起來。供行人、騎車者進入的景觀游憩線路,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設置,是串聯城鎮密集區主要開放空間的紐帶。從功能的角度,綠道綠廊一般可分為都市型、郊野型和生態型三類。
都市型綠道有別于城市綠道的概念。都市型綠道僅位于城市建成區范圍內,而城市綠道位于整個市域范圍,既包括都市化地區,也包括周邊廣大農村區域。都市型綠道既不是簡單的種樹和道路綠化,也不是為了快速通過,而是為了銜接各類城市空間、人文景區、公園廣場、水系,為人們慢跑、散步、騎行、健身等提供一個不間斷的慢行公共空間。
郊野型綠道主要依托城鎮建成區周邊或鄉村與鄉村之間的開敞綠地、水體、海岸、田野、道路設立,包括登山道、棧道、慢行休閑道的形式。一方面能為城市居民提供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充分享受綠色公共空間;另一方面通過城鄉之間的有機連接,帶動農村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郊野型綠道是重構城鄉之間有機聯系的自然空間,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生態型綠道主要沿河渠、海岸、山脊線、公路干線設立,并通過對動植物棲息地的保護、創建、連接和管理,來維育區域的生態環境和保障生物多樣性,可供進行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
2.1.2 河流型
一般來說,河流型廊道是串接城鎮密集區內若干重要城市所形成的生態廊帶,同時,也是連接區域內若干生態極核、網狀廊道及生態基質等結構要素的紐帶,由河流及兩側一定范圍的生態空間構成。河流廊道作為一類重要的生態廊道,具有多種生態功能。
2.2 空間結構模式
由于城市歷史發展導致的經濟水平差異、區域地理條件的不同、規劃政策的引導以及資源條件稟賦、規模和建成區蔓延方式的不同,生態廊道距離市中心的距離、寬度、空間結構類型和土地類型組合等存在很大差異。城市生態廊道的實踐從初始的環城設置向多種形式發展,衍生出環型、楔型、環城衛星型、緩沖型、中心型等5種基本形式,見表1。
環型生態廊道圍繞城市建成區設置,形態呈環形分布,將衛星城鎮與中心區進行隔離,限制了中心區的擴張,生態廊道外側建設功能相對獨立的衛星城。楔型生態廊道以串聯建成區周邊的開敞綠色空間為主要空間形式,結合原有工業區、居住區與衛星城的綠地系統,靈活布置綠帶,不拘泥于環形帶狀分布。環城衛星型生態廊道為相互分離的若干大型綠帶與建設用地相互交錯,如衛星圍繞中心建成區。緩沖型生態廊道常見于城鎮密集的城市群地區,緩沖綠帶和其他綠地分布于各個城市之間,成為各建成區間的緩沖生態屏障。中心型生態廊道為城市中心建成大面積綠色開放空間,建成區則分布在綠心周圍,這種形式比較少見,常用于城市群地區。

表1 生態廊道空間結構
3.1 國外生態廊道實施效果較好
以綠帶規劃實踐為例,國內外生態廊道建設在實施過程中都會涉及到多元利益矛盾的調整,同樣也都會面臨被蠶食的處境。有學者曾對倫敦綠帶建設的績效進行分析,20世紀20~80年代,綠帶面積從最初的200平方公里發展到4300平方公里。其中,綠帶中的建設多為相容性建設,新開發建設的增長速度遠低于綠帶面積的拓展速度。據統計,1998~2001年全英格蘭綠帶中平均每年只有10平方公里的未開發土地轉變成開發建設用地,僅占綠帶總面積的0.06%。從總體上看,倫敦的綠帶政策已達到其預期目標。國內綠帶的實施效果明顯不如國外,如北京綠帶范圍自1958年確立以來就不斷減少,近110平方公里的綠帶區域被吞噬。1994~1998年,綠帶范圍內建設用地由原有的80平方公里猛增至118.3平方公里,農田菜地由130平方公里減至61.8平方公里,建設用地的擴張速度遠高于綠帶發展水平。1994年上海綠帶規劃總面積約為72.4平方公里,到1998年進行實施性規劃編制時,近11平方公里規劃用地被其他用地占用。被侵占的規劃用地主要被作為房地產開發、鄉鎮企業興建廠房倉庫等。
3.2 生態廊道須具備一定寬度和規模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生態廊道的規模在某種意義上決定其功能發揮及形態結構等方面。有學者提出依據生態學原理作為衡量生態廊道規模的標準,廊道須具備一定寬度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其規模需在滿足最小寬度的基礎上盡可能的寬。通過對國內外生態廊道的比較,不同的地域在規模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性。產生差異的因素主要有政策引導、城市發展規模、地形和現狀資源的制約等。此外,生態廊道的規模并非固定的,其寬度呈現寬窄不一的不均等分布,體現出相對的彈性。
從總體上看,國外綠帶規模較大,寬度為10公里以上,面積從一千多平方公里到數千平方公里,多數憑借城市外圍優越的自然環境為之提供良好的生態基礎。國內綠帶的規模較小,一般在500~1000米的范圍內,規模多數在500平方公里以下。由于當前我國城市人口密集、城市用地緊張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城市空間獲得大量綠地的能力受限,因此國內綠帶在未來發展中仍具有很大提升空間。學者們對于河流型生態廊道適宜寬度也進行了研究,基于生物保護、水資源保護、環境完整性等不同的保護目的,河流型生態廊道的寬度也不一,見表2。

表2 河流生態廊道適宜寬度
3.3 生態廊道的格局需要考慮未來一定時期內城市蔓延空間的需求
環城綠帶的布局非常敏感。如果綠帶規劃過于靠近中心市區,就很容易受到城市蔓延的沖擊,不易實施和保護。比如,東京曾先后在1939年和1943年規劃了環城綠帶,但是直到1969年停止實施時僅完成了4%(24平方公里)的規劃,主要為公園和開敞空間。這與其規劃區域位于中心城區有很大關系,不僅沒有起到隔離城區的作用,反而被后者吞噬。又如,北京1983年規劃了第一條環城綠帶,主要位于三環和四環之間(中心市內)。1986年開始實施,但是到1994年僅完成了8%(20平方公里)。1993年又在五環和六環之間(中心市內外)規劃了第二條環城綠帶,但至今大部分規劃區域已經淪為建成區。
3.4 結構復雜多樣成為生態廊道發展的趨勢
對比國內外生態廊道實踐可知,單一結構或功能的綠帶已經很難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結構復雜多樣成為生態廊道發展的趨勢。國外綠帶多為環帶結合,綠楔嵌合布局形態。綠帶所具備的大尺度特點使其自身形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與完整性,能夠有效地限制中心城區的拓展,在綠帶以外形成完善且獨立的衛星城,典型代表如倫敦;在綠帶環繞的基礎上,以綠楔的形式與建成區內部綠地在空間上互相穿插,構成楔形、指狀等形式,典型代表如莫斯科。國內綠帶形態多數具有明顯的邊界或依托對象,并以此為基礎發展,如北京和成都等均依托環城快速路發展。此外,尺度的限制成為結構形態差異的決定性因素,國內綠帶在空間形態上呈現環形串珠式特征。
完善的生態廊道建設不僅有利于維持碳氧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緩解城市熱島效應,調節小氣候;保護鄉土樹種,豐富植物群落種類,還對改變城市景觀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有著重要意義。在當今城市生態環境惡化和城市特色貧乏的背景下,通過生態廊道的構筑,來實現生態文明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