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東芝
【摘 要】我國圖書出版產業市場結構與原子型相類似,但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出版社數量少,增長特別緩慢;集中度低,出版社規模相差不大,沒有形成兩極化發展模式;產業布局過于均衡、分散;行政性市場壟斷和低層次過度競爭并存。而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出版社成立嚴格的審批制、書號的配給制和行政干預三個方面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形成的行政壟斷。所以,繼續推進圖書出版產業的體制改革還是十分有必要的。
【關鍵詞】圖書出版產業;市場結構;圖書出版體制;行政壟斷
一、引言
廣義的圖書出版產業包括出版、印刷和發行。但是不管是行業分類表還是新聞出版總署在統計數據時,圖書出版產業僅僅是指圖書出版,而不包括印刷和發行,為了進行區別,將之稱為狹義的圖書出版產業。本文的研究基于狹義的圖書出版產業上。
圖書出版產業屬于朝陽產業、無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重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圖書出版產業屬于文化產業,具有雙重屬性: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所以政府考慮的不僅僅是它的盈利能力,還有它在思想意識方面的影響。因此,政府對圖書出版產業的管制非常嚴格,制約了它的發展。
二、我國圖書出版產業市場結構特點
從計算得知,1996-2014年我國圖書出版產業八廠商集中度i最高不超過30%,按照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來看,我國的圖書出版產業屬于原子型也就是競爭性,但是又與典型的原子型結構有所不同。原子型結構的特點是產業內企業非常多,且不存在集中現象,表現為過度競爭。而我國的圖書出版產業由于某些原因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1、出版社數量較少,增長特別緩慢。出版社數量從1996年的564家增加到目前的580家,而美國2006年出版商的數量就高達8.85萬家。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我國成立了相當數量的民營出版工作室,據統計,2005年的數量達到8500多家,有80%的暢銷書出自民營圖書工作室ii。我國民間圖書工作室的快速發展充分說明了我國出版社數量的嚴重不足。
2、集中度低,出版社規模相差不大,沒有形成兩極化發展模式。我國目前出版社的規模雖然有所差別,但基本上都屬于中等規模。從發達國家的圖書出版產業的市場結構特點來看,在大眾市場的市場集中有利于提高規模經濟,而眾多微型出版社的出現又滿足了小眾市場的需求,大型出版集團和個體微型出版社互補的市場結構才是有效率、有競爭力的。早在上世紀末,美國的貝塔斯曼·蘭登書屋和新聞集團等五大出版集團在美國國內圖書的市場份額達80%。iii同時,美國也存在眾多微型出版社致力于小眾市場,滿足具有特殊興趣、特殊需求的讀者。據統計,個體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種類能占到美國新書種類數的70%多。
3、產業布局過于均衡、分散。我國出版社成立于計劃經濟時代,帶有計劃經濟的明顯烙印。我國出版社形成了中央級按行業均衡分布,地方出版社按地域均衡布局、條塊分割的局面。具體表現為中央級的出版社主要按照各主管部門的性質設置的,例如氣象出版社、紡織出版社等;各個省市自治區的出版社的性質、數量和格局都大體相同。各省的出版社一般包括人民、教育、科學技術和少年兒童等出版社,且規模最大的通常是教育出版社。這樣就形成了除了北京以外(因為中央出版社大多在北京),其他地方的出版社數量相差不大,沒有形成產業集聚。而美國的圖書出版產業主要集中在倫敦、愛丁堡和格拉斯哥,日本的主要集中在東京。
4、行政性市場壟斷和低層次過度競爭并存。我國圖書出版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中央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之間的競爭、正版書籍和盜版書籍之間的競爭等,主要靠打價格戰、缺乏創新。圖書出版產業的行政壟斷具體表現為地方出版社呈現條塊分割格局,且各出版社都與上級行政主管部門掛鉤,為了維護本地出版社的利益,區域封鎖十分嚴重,跨地區的出版社非常少,市場壟斷十分嚴重。就連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出版業集團化發展也沒有打破區域限制,基本上是各省內部的幾個出版社進行組合重組。
三、我國圖書出版產業特殊市場結構形成的原因
1、出版社成立嚴格的審批制。我國出版社的成立都要通過政府的嚴格審批,根據《出版管理條例》第12條規定,設立出版單位必須由其主辦單位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同意后再報國務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即使是中國加入WTO,面臨國外出版集團的嚴峻考驗,政府所采取的辦法是利用行政手段促使各省內出版社的組合,而對出版社的審批則更為嚴格,從2009年至今,出版社數量一直保持在580家。
2、書號的配給制。書號和版權頁是我國圖書出版必不可少的兩個要素,如果沒有的話,就不允許銷售和定價。我國出版圖書用的書號是由新聞出版署按照分各出版社的實力和規模進行分配的。書號管理制度設立的本意是調整圖書結構、提高版權質量。但是這種類似計劃經濟的配給模式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這種出版權利分配必然會產生租金,從而出現買賣出號等尋租行為。本來分配制就使得資源不能進行最優配置,而尋租更是嚴重破壞市場競爭,造成懲優獎劣的后果。
3、出版社管理的行政干預。我國的出版社、出版集團雖然進行了企政分家甚至股份制改造,但是行政色彩還是很濃。出版社的負責人不是市場選擇的,通常帶有行政色彩。這種情況下,負責人更多的是對政府行政部門負責,就可能與市場產生背離。
這三個方面因素的相互交織是我國圖書出版產業出現行政壟斷的的根源,也是我國圖書出版產業存在諸多問題的根源。
四、結論與對策
我國圖書出版產業現有的市場結構不太合理,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新聞出版行業的體制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們要堅定不移的繼續深化圖書出版產業體制改革,推進圖書出版產業市場化、法制化進程。
1、圖書出版體制改革要區分企業和事業。就圖書出版而言,將一些主要承擔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出版社等作為事業單位,其他種類的出版社可以放松管制,嚴格按照市場規律辦事,才能使得利益最大化。目前,最阻礙圖書出版產業發展的是出版單位成立審批制以及書號的限制,市場經濟嚴重排斥這種定產定量的管理方法。
2、圖書出版產業行政管理要法制化和市場化。政府對圖書出版產業的管理要“完全按照市場管理的要求,確立自己依法行政的目標”,要真正做到政企分家,做到“辦市場的人不能管市場,管市場的人不能辦市場”。對政府來說就是要轉變政府職能,由過去“以審批為主的權力型的政府”轉變成“為大家辦事的服務型的政府”。
3、建立健全圖書出版產業法律法規。到目前為止,出版產業和圖書出版產業最高“指導綱領”是國務院頒布的《出版管理條例》,而沒有通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更高層次的法律,例如《出版法》。說明我國在出版業的立法上還有一些滯后,這會直接影響我國出版業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在長期不利于出版產業和圖書出版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注釋:
i 計算方法為前8家出版社的圖書總定價金額與所有出版社的圖書總定價金額的比值,數據來源于《中國出版年鑒》。
ii 劉芳,《中國民營書調查》,2005.
iii 中國行業研究網,2013.12
【參考文獻】
[1] 吳明華.中外出版產業集中度比較分析[J].出版發行研究,2002(9).
[2] 楊春暉,周國華.基于市場結構的產業集中度形成機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6).
[3] 隗靜秋,隗瑋.國外開放獲取圖書出版商業模式[J].科技與出版,2016(1).
[4] 王丙炎,劉若男.小眾圖書出版的眾籌之路探索[J].出版發行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