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摘 要:在遼寧吉洞峪鉛鋅多金屬區開展了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查明了勘查區的元素表生分布情況,圈定了1處綜合異常,該異常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關鍵詞:地球化學測量;綜合異常;鉛鋅多金屬礦
遼寧省吉洞峪鉛鋅礦區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區內進行了區域調查工作,對區內的地層、構造、礦產有了一定了解。發現該區遼河群蓋縣組地層發育,見有Pb、Zn礦化,同時伴生有Au、Ag礦化,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1 勘查區地質概況
工作區位置處于華北地臺北緣遼東臺背斜蓋縣~草河口復向斜北翼隆昌~施家堡子~崗草甸子向斜西端。區域地層為早元古界遼河群變質巖系,由大石橋組及蓋縣組地層組成。大石橋組,主要為大理巖、透閃透輝巖、黑云斜長變粒巖、二長片麻巖、二云片巖及斜長角閃巖。蓋縣組,主要為絹云母石英片巖、二長片巖、黑云斜長變粒巖、黑云斜長片麻巖、夾大理巖。鉛鋅礦賦存在蓋縣組地層中。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華北地臺北緣遼東臺背斜蓋縣~草河口復向斜北翼隆昌~施家堡子~崗草甸子向斜西端。斷裂主要為北北東向斷裂,多為壓性斷裂。斷裂對地層、含礦層及礦體均有切割破壞作用,使區內地層產狀復雜多樣。巖漿巖有中侏羅世花崗巖、晚侏羅世流紋巖、前震旦紀變輝長巖,另有一些小的巖脈,有閃長巖脈、煌斑巖脈及長英質脈等[1]。
2 地球化學測量
工作區開展了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通過對區內土壤中鉛鋅及相關指示元素的測定,發現并圈定與礦體有成因聯系的異常,確定其形態、規模與空間分布,指導地質找礦。
3 元素組合特征
為全面了解工作區元素之間的相關性,對全測區7種元素做R型聚類分析(圖1)。
從圖1中可以看出,Au與As元素的相關性最好,相關系數為0.881。在相關系數為0.2時,可將元素劃分為Au-As組合和Cu-Pb-Zn組合。
4 地球化學異常特征
根據元素共生關系、成礦類型及地質找礦意義,將在一定地質環境中形成的空間上和成因上有密切聯系的一組元素異常圈定綜合異常[2-3]。本區依據單元素異常的分布情況,對鉛、鋅元素及相關元素的組合異常進行篩選,以單元素異常面積較大,異常點數較多,極大值較高和相關元素重疊較好為選擇依據,共圈定了1個綜合異常(圖2)。
異常分布在吳家堡子一帶,包含了Au1-2、As1-4、Ag2、Cu1、Zn2、Zn3、Pb3、Pb4號共8個單元素異常。異常主要分布在蓋縣組絹云石英片巖中,部分分布在第四紀地層中。Au、As異常面積較大,強度高,在異常排序中分別排第一,濃度分帶均達到四級,濃集中心突出,且相互吻合較好。同時伴有Ag、Cu、Pb、Zn異常。
Au1-2異常面積約0.3173km2,平均值為9.336×10-9,極大值為200.53×10-9,異常強度高,濃集中心突出。Au元素異常連續性較好,分帶明顯,濃度分級達到四級,在異常評序中排第一。總體呈不規則狀,向北東方向延伸未封閉。
As1-4號異常面積約0.1765km2,異常平均值為113.582×10-6,極大值為3293.72×10-6,分帶明顯,異常強度高,濃集中心突出,呈近橢圓狀,北東南西方向分布,向南西方向變窄。該異常評序排第一,與Au最大濃集中心吻合。
Ag2異常面積0.0737km2,異常平均值0.210×10-6,極大值0.40×10-6,異常呈不規則狀,分布在Au1-2異常的西南側,部分延伸到Ⅱ號異常區。
Cu1異常面積約0.0878km2,異常平均值31.945×10-6,極值點72.15×10-6,異常呈南北向延伸。
Pb3異常面積約0.0244km2,異常平均值41.565×10-6,極大值93.44×10-6,異常呈橢圓狀,北東南西方向延伸,與Au1-2異常濃集中心吻合,在異常評序中排第二。Pb4異常面積約0.0242km2,異常平均值28.923×10-6,極大值為40.42×10-6,呈橢圓狀,近東西向延伸,向東未封閉,與Zn2異常重合。
Zn2異常面積約0.1141km2,異常平均值120.555×10-6,極大值191.7×10-6,異常呈不規則狀,近東西向延伸,東端延伸出界,異常排序為2。Zn3異常面積約0.0045km2,含有1個異常點,含量為173.19×10-6。
5 結束語
(1)該區Au元素含量較高,而Pb、Zn元素作為原設計的成礦元素,并沒有顯示出強度較高的異常,因此本區Au應該作為本區主要尋找的礦種。
(2)Au、As元素在本區具有很好的相關性,其它指示元素Ag、Pb、Zn、Cu、Sb做為輔助指示元素,同樣顯示了重要的指示作用。
參考文獻
[1]遼寧省地質礦產局.遼寧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2]曹園園,李新虎.地球化學綜合異常的圈定及找礦效果[J].物探與化探,2017,41(1):58-64.
[3]柳建新,曹創華,童孝忠,等.物化探方法在青海某多金屬礦區的找礦效果[J].物探與化探,2012,36(5):70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