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
【摘 要】保證債務訴訟時效起算與中斷的知識點較為復雜,分析起來較有難度。保證債務訴訟時效如何起算以及是否中斷的問題,在實際辦案中往往關系到保證債務訴訟時效是否經過,以及保證人是否承擔清償債務的責任。因此,厘清這一問題,有利于提高法官的業務水平和實現司法的公正與公開,對法治工作的開展有著重要的學習價值和時代意義。
【關鍵詞】保證合同;保證期間;訴訟時效;起算;中斷
一、何謂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起算與中斷
(一)保證債務
保證債務是保證人基于保證合同對債權人所產生的債務。保證合同,是指保證人與債權人之間通過約定達成的由保證人承擔代為履行或連帶責任的協議,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基于保證合同向保證人行使合同之債請求權,保證人則基于保證合同行使相應的抗辯權利,雙方的權利義務都規定在保證合同中。保證債務,在本質上是一種合同之債,是一種基于基礎合同和保證合同而產生的債權擔保之債。
保證債務的產生方式有兩種,一般保證,即當債務人不能履行的債務時,保證人僅承擔補充責任的保證;連帶責任保證,即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與債務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保證。
(二)保證債務的保證期間
若要明確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含義,首先要明確保證債務保證期間的含義。保證期間是保證人能夠容許債權人主張權利的最長期限,其性質為特殊權利行使期間,既不是訴訟時效期間,也不是除斥期間。
《擔保法》第25、26條分別規定了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期間,1、一般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在保證期間內,債權人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2、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債權人有權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在保證期間內,債權人未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i
(三)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起算與中斷
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適用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兩年。
關于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起算,一般保證的債權人在約定或者法定6個月的保證期間屆滿前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是從判決或者仲裁裁決生效之日起計算;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在約定或者法定6個月的保證期間屆滿前向保證人主張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是從債權人向保證人主張權利之日起計算。
關于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中斷問題,無論是一般保證還是連帶保證,均適用普通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定事由,即:1、債權人提起訴訟;2、債權人在訴訟之外對債務主張權利;3、債務人同意履行債務。根據《擔保法解釋》第36條規定,一般保證,保證債務訴訟時效同時中斷當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時;連帶責任保證,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不中斷當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時。ii
二、如何判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起算與中斷
在實際辦案中,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如何起算以及是否中斷,常常關系到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是否經過,保證人是否應當承擔清償債務的責任,下面通過一個案例來做具體闡釋。
2012年12月28日原告某信用社與被告(借款人)鄭州某商貿企業簽訂借款合同,約定由被告向原告借款貸款期限為12個月的4000000元,自2012年12月28日起至2013年12月27日止,利率11‰;同日,原告又與擔保人鄭某、高某簽訂了保證合同,保證方式為連帶責任保證,保證擔保范圍為主合同項下的全部債務;2012年12月28日李某向原告出具保證函,同意在鄭州某商貿公司不能履行債務時,李某承擔保證責任,保證擔保范圍亦為主合同項下的全部債務。上述貸款到期后,鄭州某商貿公司不予償還,原告于2014年3月28日將其起訴至法院,法院于6月1日作出生效判決,6月17日原告向法院申請執行被告財產,之后,原告見被告還款無望,分別于2014年6月26日、6月27日、6月28日向鄭某、高某、李某致函,要求三人為被告承擔保證責任,10月9日法院對被告強制執行完畢無果。2014年10月27日原告見鄭某、李某均不愿還款,遂將兩人起訴至法院,2016年6月30日,原告將高某告上法庭。
本案中,原告與鄭某、高某、李某均存在合法的保證合同關系,鄭某、高某的保證方式是連帶責任保證,李某保證方式是一般保證,由于原告與鄭某、高某、李某均沒有約定保證期限,所以三人對上述債務的保證期間均為6個月,即從2013年12月28日起至2014年6月27日止。
由于原告于2014年6月26、27日分別向鄭某、高某致函,要求其為鄭州某商貿公司承擔保證責任,沒有超過6個月的保證期間,故應分別從2014年6月26、27日起,開始計算原告與鄭某、高某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原告于2014年10月27日起訴鄭某,沒有超過2年的訴訟時效,應承擔保證責任。但原告于2016年6月30日才起訴高某,已經超過了2年的訴訟時效,雖然原告對鄭州某商貿公司的起訴中斷了主債的訴訟時效,但不中斷原告對高某連帶保證債權的訴訟時效,故高某不應當承擔保證責任。
由于原告于2014年3月28日即在保證期間內起訴鄭州某商貿公司,法院于6月1日作出生效判決,且李某承擔一般保證責任,故應從2014年6月1日起,開始計算原告與被告李某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2014年6月17日原告向法院申請執行被告鄭州某商貿公司的財產,此舉將使原告對鄭州某商貿公司的債權,在執行階段的訴訟時效發生中斷。此時,原告對李某的訴訟時效也隨之中斷。故應從10月9日法院對鄭州某商貿公司強制執行完畢無果之日起,開始計算原告與李某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6月28日原告對李某的致函,也是中斷訴訟時效的行為,但不影響2014年10月9日開始起算原告對李某的訴訟時效。因此,原告于10月27日起訴李某,沒有超過2年的訴訟時效。李某應當承擔保證責任。
三、保證債務訴訟時效起算與中斷的意義
由上述案例分析可見,判斷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如何起算以及是否中斷,關系到保證責任的承擔與否。對于一般保證而言,債權人要在保證期間內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保證人才需在判決生效之日起2年內承擔保證責任。在這2年的期間內,主債務的訴訟時效若發生中斷,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也隨之中斷。對于連帶保證而言,債權人要在保證期間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保證人才需在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2年內承擔保證責任。在這2年的期間內,主債務的訴訟時效若發生中斷,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不中斷。
在實際辦案中,由于保證債務訴訟時效起算與中斷的知識點較為復雜,分析起來較有難度,因此常常導致應當承擔責任的保證人沒有承擔責任,不應承擔責任的保證人承擔了責任。所以,理清并靈活運用保證債務訴訟時效起算與中斷的知識點,并對案件中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起算與中斷作出正確判斷,是尤為重要的。
注釋:
i《擔保法》第25條、26條
ii《擔保法解釋》第36條
【參考文獻】
[1]葛義偉,保證合同效力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5。
[2]孔祥俊,保證期間再研討[J],法學,200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