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晨
【摘 要】精神產品的生產與消費是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文化產業與文化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豐富的文化商品,文化市場日漸形成。但與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相比,還存在巨大的差距,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本文立足于縣域文化產業發展實際,從政府治理層面為縣域文化產業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縣域文化產業;政府治理;文化治理
縣域文化,是指在縣級行政區域內生產生活長期積淀而成的文化,以縣城文化為中心,以城鎮文化為依托,以鄉村文化為背景,是人們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創造的具有濃厚縣域特色的思維理念、人文精神、民族藝術、品德操守等的總和。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步入黃金時期,大量學者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給予高度關注,但研究者多停留在大城市,對中小城市尤其是縣域文化產業的發展關注較少。然而隨著縣域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縣域文化產業由蟄伏、觀望階段進入不斷跟進甚至趕超階段。本文以祁陽縣為例,探究我國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政府行為對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一、祁陽縣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祁陽縣擁有十分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祁陽縣境內文化古跡眾多,風景秀麗迷人。由浯溪碑林、文昌寶塔、陶鑄故居、龍溪李家大院等構成核心風景名勝區,2016年公布了祁陽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遺產)共39處,國家級1處,省級3處,市縣級35處;除此之外,祁陽縣還擁有祁劇藝術、祁陽小調等祁陽獨有的文化藝術瑰寶。通過科學的文化產業規劃和引導,祁陽文化產業發展取得可喜的成績。
首先,祁陽縣政府近年來十分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開發利用意識不斷增強,在“建設縣文化中心,打造文化大祁陽”的指導下,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做為祁陽縣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廣大的祁陽人民也比較積極、活潑地投入到了祁陽文化產業的發展隊伍當中,為文化產業奉獻力量,紛紛致力于把祁陽縣打造為一座經濟和文化都發達的文化名城貢獻力量。
其次,祁陽縣投資或者引資對祁劇團劇院、祁陽電影院進行全新改造,使之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縣級一流劇院和電影院。添置文化館設備,添置圖書、器材,進一步加大國家一級圖書館——祁陽陶鑄圖書館軟硬件建設。常重視文化隊伍建設,為祁陽縣文化產業發展儲備精銳力量。
最后,祁陽縣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具有特色的祁陽文化產業。善于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產業因子,在竭力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創新,甚至創造出新的文化。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祁陽縣將新農村建設、農村環境保護以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依托現有的文化資源優勢,自然資源與人文充分結合,文化產業發展特色鮮明,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縣域文化產業發展道路。
二、祁陽縣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一、政府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角色定位不當。由于我國政府管理體制脫胎于計劃經濟時期, 長期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因此,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政府無法正確定位自身角色,往往容易出現角色錯位,把自己當成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導者,職責越位的問題時有發生。如對文化藝術活動祁陽小調、祁劇藝術活動,政府常是把它們當做文化活動來支持和培養,常以藝術節、廣場活動等形式呈現出來,容易給民眾以思維定式將其定義為公益文化活動,而忽視其可以作為文化產業來加以發展的經濟價值。
第二、政府管理手段單一。在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布局的過程中,政府起著重要的作用。相關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產業的建立與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推動,政府行政命令、指示、決議等在祁陽縣文化產業發展布局中起著主導地位,單一的行政手段在有效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嚴重制約縣域文化產業發展布局的合理化、科學化,政府在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缺位和越位現象并存。
第三、財政投入分配欠合理。相比對社會政治、思想和其他經濟形式方面(如第一、第二產業)的投入,祁陽縣政府對祁陽縣文化產業的發展的資金投入整體不足。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而祁陽縣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更多的是依賴招商引資和文化產業自身創造的經濟利益,這都將制約祁陽縣文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四、相關法規和政策仍需完善。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大力推進文化法制建設,也是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保證。目前,在推進文化產業法制化建設方面,祁陽縣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初步制定了一些有利于規范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幾何條例,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錯案責任追究暫行辦法》《文化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管理暫行辦法》《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但是總體來看,這些條規條例涵蓋的范圍相對有限,而且在涉及的內容的完備性方面仍需完善,不能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企業或個人有“空子”可鉆。
三、推進祁陽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正確定位政府角色,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縣域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統籌規劃,更離不開市場機制的有效推動,要實現縣域文化產業發展與繁榮,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必須清晰定位政府角色,確保政府治理在縣域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同時,市場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充分利用市場手段吸納更多的市場主體進入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的進程中,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有效推動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因此,發展縣域文化產業必須對政府角色進行正確的定位,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確保政府在縣域文化產業發展中不缺位、不越位,實現政府宏觀引導和市場調控相結合,推動縣域文化產業發展。
(二)豐富政府管理手段
文化產業作為祁陽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祁陽縣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容小視,政府必須恰當地發揮對祁陽文化產業發展的監管作用,將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結合起來。改變以往單一的發布命令、指示、規定、決議、條例等行政手段,更全面更有效地促進祁陽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加大并合理分配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投入
縣域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人力、物力保障,縣域政府由于自身的財力和人力的有限性,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的資源獲取能力較弱。推動縣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加大投入力度并優化資源分配方式,為縣域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源保障。引入社會資源進入文化基礎建設和文化資源開發,彌補縣域政府對本地文化產業發展的投入不足,充分推動縣域文化產業發展。
(四)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文化產業市場管理
祁陽縣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必須充分履行好其職能,為祁陽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尤其是市場環境。同時,堅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充分發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擴大政府相關政策和政府行為的透明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擴大渠道,使廣大祁陽人民群眾能夠更直接地向政府反應情況,充分表達人民意志和愿望,能夠更有效地為政府的服務工作建言獻策,集思時廣益,聚集民智,為完善政府工作。
總之,縣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同縣域經濟發展一樣,要依托當地獨特優勢發展項目,并不斷整合資源、融合發展,在比較的過程中,只有獨具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嶄露頭角、拔得頭籌。
【參考文獻】
[1]譚東華,周正剛.培育壯大縣域文化產業的探討[J].學術論壇,2016(5).
[2]耿達. 比較優勢、協同創新與區域文化產業取向[J].重慶社會科學,2016(1).
[3]柏定國.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及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