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玉良
【摘 要】印度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國際社會對印度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也驚嘆不已。2003年新年前夕,印度總理瓦杰帕伊就宣稱印度將在2020年進入發達國家。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印度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艱巨的挑戰,民族宗教問題、種姓問題、恐怖主義、環境污染等都是印度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種姓制度對印度經濟發展的束縛尤深,一朝一夕很難解決,為此必須先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然后才可對癥下藥。
【關鍵詞】種姓制度;印度經濟;影響
一、種姓制度產生及發展
(一)種姓制度的產生
種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稱之為“瓦爾那”,其實質是雅利安征服者與被征服的部族部落,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不平等關系的制度化。早期主要是用來區分膚色較淺的雅利安人和膚色較深的達薩人(奴隸)之間的等級區別。隨著古代印度社會分工的發展,印度等級制度被分為四個“瓦爾那”(Varna),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除此之外后來又發展出來一個階層是“不可接觸者”稱之為“賤民”。i
(二)種姓制度的發展
隨著印度社會的發展,“瓦爾那”制度也發生了變化。原來的“瓦爾那”分裂成若干的、地位不同的和獨立的集團,稱之為“查提”(Jati),即“一個人所出生的集團”。這種集團再分成若干的亞種姓,最終形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ii印度種姓制度發展到孔雀王朝時期達到成熟階段,并逐漸成為按照職業分工來劃分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標準的階級壓迫工具。
二、印度經濟現狀及種姓制度對印度經濟的影響
作為世界第二大發展中國家,印度在亞洲乃至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力。美國前總統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一書中,把印度與法、德、俄、中并列為世界上“主要的和活躍的”,“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國境外運用力量去改變現有地緣政治的地緣旗手”。iii
(一)印度經濟發展現狀
印度經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經濟改革后,經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年均經濟增長連續保持在6%以上;進入21世紀以來,印度經濟呈現高速增長,因而被國際社會同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南非四國一起列入“金磚國家”。
雖然印度在軟件外包、生物科技、醫藥工程等方面具有優勢,尤其是其軟件服務業位列世界前茅。但是,印度經濟發展也面臨一系列問題,發展緩慢的孱弱制造業無法吸納大量的低技能人員就業,從而導致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嚴重的貧富差距。大量的賤民一直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在居住、教育、公共服務等方面受到歧視與隔離,生命財產缺乏基本保障,生活水平普遍低于貧困線。據不完全統計,大約三分之二的賤民都是文盲,只有7%的賤民能喝到潔凈的飲用水。iv
(二)種姓制度對印度經濟發展的影響
如果說種姓制度在古代還有對維護統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話,到了近代,他已經成為束縛印度經濟、社會發展的毒瘤,成為當今印度實現大國夢想的最大絆腳石。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曾對種姓制度批判說:“在今天的社會組織中,種姓制度及相關的許多東西是完全不可調和的、反動的、拘束的,并且是進步的障礙。” v種姓制度所具有的階級性、封閉性、守舊性等都是對印度經濟現代化的嚴重障礙,它對印度的貧富差距、社會公平、人力資源利用等都造成了負面影響。
1、種姓制度對貧富分化產生的影響
由于種姓制度規定了各個種姓所必須從事的職業,所以也基本上在印度人一出生就決定了其所要從事的職業,很難改變。而且一些低種姓的首陀羅或者賤民根本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他們更無從改變自己命運,無法擺脫貧困進入富裕階層。而接受過教育的高種姓人群憑借知識創造更大的價值,從而使自己變得更加富有。這種狀況長此以往下去,只會導致貧富鴻溝越來越大。這既不利于印度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整個印度社會的和諧穩定。盡管貧富懸殊存在于所有社會,但種姓制度是印度教社會所特有的等級制度,基于出身的歧視和分裂造成了社會的兩極分化。
2、種姓制度對人力資源配置的影響
在種姓制度下,每個人的職業生來決定,不管一個人對他的職業有無興趣或特長,都得被迫去做,導致了人力資源的錯置和極大的浪費。整個社會中很大一部分人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這必然使得印度社會的人力資源優勢得不到發揮。社會分工奉行尊卑之分,人與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不平等,不同種姓之間無法實現合理的上下流動,生產要素缺乏合理配置,這些都不利于現代市場經濟的建立。
3、種姓制度對社會經濟組織的影響
由于種姓制度將社會分為不同的集團,各集團之間的交往受到限制,各集團之間以本種姓利益至上。此外,由于長期的職業分工按照種姓劃分,久而久之會形成同一種姓在某一地區壟斷一個行業的情形。他們會形成行業協會,這些協會因為種姓世襲而得以延續和維持。從而造成了壟斷,長期來看對整個經濟組織的活力和創造性都產生了嚴重阻礙。
三、印度政府度種姓制度的應對措施
因為幾千年的種姓制度與現代印度的民主體制向抵制,也不符合世界市場經濟發展的潮流。因此,歷屆印度政府的領導人都曾對這一制度進行批評并采取措施進行限制其在印度社會的影響力。但同時,他們也認為,種姓制度是印度的特色,是印度遺留至今的傳統,徹底廢除種姓制度,印度將不再是印度。因此,獨立后,印度領導人并沒有采取徹底廢除種姓制度,而是通過逐步提升低種姓的地位,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向低種姓和受壓迫者提供就業、受教育的機會,在議會和政府中為它們提供保留名額,以此消除不平等和歧視。
(一)給低種姓和賤民提供一定的保留名額
印度政府在學校和政府職務中都有給低種姓人群保留一定的名額比例,從而保障它們有機會接受教育和進入政府職能部門的機會。但這些政策也遭到了高等種姓的強烈反對,保留名額制度實施也是舉步維艱。此外,這些低種姓人群很可能會受到高種姓人群的脅迫,或者為了擺脫低種姓給其帶來的恥辱感,他們會脫離低種姓,因而也就失去了代表低種姓利益的意義。而未獲得這樣機會的其他低種姓群體和賤民則失去了唯一改變自身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的途徑,他們可能一輩子都難以擺脫貧窮的束縛。
(二)采取措施消除貧困
根據印度政府2001年的普查,低種姓人群(賤民)在印度總人口中所占比例為24%,但是卻集中了印度33%的貧困人口。他們中的86%都沒有土地,在低種姓人群中,貧困發生率為42.9%,但其他農村人口的貧困發生率僅為17.7%。vi為此,印度實施了一系列社會保障網計劃,例如基本生活品必需品補貼計劃、免費的義務教育和醫療計劃、社會保障計劃等。為低種姓人群提供基本的生活用品和教育、醫療產品等,還實施了“全社會救助計劃”,向65歲以上的低收入人群和特困懷孕產婦提供國家養老金、孕產婦補助金等。這些救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低種姓人群有幫助,但是僅靠政府的補助是杯水車薪,如果種姓制度仍然存在,低種姓人群的貧困狀況將很難改變。
四、總結
目前,隨著社會平等觀念得到法律的保護和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斷滲透,種姓帶來的等級觀念和社會歧視在印度逐漸淡化。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在逐步地將種姓制度塑造的藩籬
推倒,新的職業和工種的出現為低種姓群體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他們逐漸突破了種姓制度套在其身上的枷鎖。但是,種姓在偏遠的農村地區仍然有很強大的影響力,而且高低種姓由于“保留”制度、政治權益等方面的矛盾日益激化,種姓沖突此起彼伏,甚至發展成種姓屠殺。
雖然種姓制度對印度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但是它畢竟是印度文明的一部分,其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很難將其輕易地廢除。因此只能采取漸進的方式,逐漸降低種姓制度在印度社會的影響力。它需要印度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實現,在努力保留印度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最大程度降低種姓制度對印度經濟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
注釋:
i Manali S.Deshpande History of the Indian Caste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India Today , California Polythechnic State University, San Luis Obispo Fall,2010.
ii 邱永輝:《現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iii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4至55頁。
iv India:From Splendid Past to Prosperous Future, Tomas White International,September 2014.
v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印度的發現》,世界知識出版社,1958年版,第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