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霞霞+趙清
【摘 要】馬克思在《資本論》一文中提出了許多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理論,如物質變換和物質斷裂、可持續發展等重要思想,也深刻的批判了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諸多生態問題。長期以來,我國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嚴重制約著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程。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和深掘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理論精髓,以此來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生態理論的完善和優化,推進經濟發展的生態化進程。
【關鍵詞】馬克思;《資本論》;生態思想
縱觀馬克思所有的理論著作,他并沒有從專業角度對生態學做完整、系統的闡釋。然而,在他成熟時期的經典作品《資本論》中,卻蘊含著大量的、頗具代表性的生態學思想。在生態危機呈現全球化趨勢的新形勢下,從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研究和深掘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和化解之道是大勢所趨。
一、《資本論》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
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有無生態思想歷來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總的來說,分為否定論、二分論和肯定論。一、否定論。有學者認為環境問題是20世紀中葉出現并引發關注的,馬克思生活的年代不存在環境問題,馬克思的《資本論》中也沒有涉及生態思想,也有人認為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重視實踐勞動價值而忽視自然價值,重視社會科學領域而忽略自然科學領域,因此《資本論》中沒有馬克思的自然觀。二、二分論。持二分論觀點的學者認為,在馬克思早年的著作中蘊含著大量的生態思想。而“晚年著作沒有能夠發展他們早期的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觀點。”①三、肯定論。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資本論》中有豐富的、系統的、完整的自然觀。“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是哲學家、經濟學大師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思想家,而且是生態學家,尤其是人類生態學家,是社會生態學家。”②
筆者認為,作為馬克思成熟時期的經典著作,《資本論》旨在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矛盾和批判殘酷無情的社會現實,沒有專門從生態學的角度對自然的價值做系統的闡述,但是馬克思認為,自然界是資本主義實現生產的前提和基礎,由此看來,《資本論》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自然的價值,具有豐富的生態思想。
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生態觀
(一)物質變換理論
在《資本論》中,物質變換重點涉及兩個層面:一是自然界內部進行的變革,即客觀世界內部的物質循環;二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為了生存,人類必須通過實踐從自然界獲取大量的物質和能量,與此同時也向自然界排放自己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產生的廢棄物,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馬克思將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稱為“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③所以,這種物質變換是不能停止的,一旦停止,人類將失去生存必需的物質基礎,最終走向死亡。
然而,由于資產階級過度追求剩余價值的本性,嚴重的破壞了生態環境,使得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出現斷裂。除此之外,在資本主義社會,作為社會基礎與紐帶的勞動發生了異化,人和自然、社會的紐帶就被人為的割裂了,便出現了物質代謝斷裂的問題。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走向聯合的生產者則是解決這一問題途徑。“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 ④
(二)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批判理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資本主義社會何以產生生態危機給出兩個原因,一是資本擴張的本性。以追求剩余價值為宗旨,在金錢的誘惑下,資本家瘋狂地占有和掠奪自然資源,忽視了環境的承載力,破壞了自然的動態平衡,釀就了日漸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
二是資本主義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對自然力和勞動力的破壞,是資本主義生產對生態環境影響的主要表現。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極大的破壞了土地的生產力,“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和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資源的進步。”⑤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的貪婪本性損害了工人的身心健康,“人為的高溫,充滿原料碎屑的空氣,震耳欲聾的喧囂等等,都同樣地損害者人的一切器官,更不用說在密集的機器中間所冒出的生命危險了” ⑥。
(三)可持續發展理念
資本追求剩余價值的本性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伴生的大量工農業生產廢棄物、居民消費廢棄物、排泄物等阻礙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物質變換,因而只有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有效推進物質變換的正常進行。而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廢棄物的減量化和再利用,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道。馬克思認為,可以采取改善設備、改良處理工藝、推動科技進步等方式,為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技術條件,以降低廢棄物、排泄物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程度。
由此可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由于資本的逐利性,人類對自然環境產生的破壞不可避免,當前的環境危機的根源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物質變換理論是馬克思關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思想,它不僅是生態環境本身的物質變換,同時也是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與人類生產、生活之間的物質交換,只有人與自然之間的組織變換得到合理調整,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資本論》指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在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指導下,結合當前我國生態實際,在對國外和我國歷史上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的揚棄中形成的具有現實價值和獨具中國特色的文明形態。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中國化。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深入研究和挖掘《資本論》中關于生態建設的理論精髓,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
(一)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必然階段,其基本特征是生產資料公有,人與人之間平等,其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解放,使每個人都能夠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社會實踐中,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制度是相輔相成的,社會主義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訴求也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的生態發展模式的構建,絕對離不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保駕護航。這個優勢主要體現在:首先,凝聚全體人民的力量建設生態文明;其次,保證全體人民共享生態文明的成果;再次,不會本國轉嫁環境危機。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并使廣大人們群眾平等、公平、享受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成果,所以我們必須要增強制度自信,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
(二)加快經濟發展的生態化進程
《資本論》中物質變換理論告訴我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能源消耗和生態破壞在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留給我們的教訓是沉痛的,新時期經濟的發展不能徘徊在老路上,如今,只有加大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的優化轉型,發展生態經濟,才能有效實現生態建設的偉大設想。
首先,制定生態經濟發展的戰略體系,要“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緊緊圍繞科學發展的主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和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新要求,走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其次,進行產業的生態化轉型。生態產業是新時期、新階段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創造人類宜居環境的基礎產業,也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再次,進行科技創新。新的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科技創新,為提高資源利用率、減輕生態環境壓力提供了技術可能,所以,必須將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
【參考文獻】
[1][英]喬納森.休斯.生態與歷史唯物主義[M].張曉瓊,侯曉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2]解保軍.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哲學意蘊[M].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頁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28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553
[6]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