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捷
【摘 要】文化交往是人類獨有的社會歷史現象,全球化時代的文化交往是人類文化交往的當代形態,是建立在生產的全球化和世界的普遍交往的基礎上的。但是全球化時代的文化交往在實現過程中會遇到難以解決和克服的困境。本文從文化的民族差異所造成的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抵觸、沖突和誤解,全球化對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和觀念認同造成強烈的沖擊,作為民族文化的主體對外來文化不同程度地加以拒絕、排斥和抵制,其將阻滯文化交往的順利展開和深入發展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文化交往;全球化;解決路徑
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文化交往體現著極為復雜和矛盾的現象,從全球化時代文化交往的現實狀況來看:一方面,文化交往主體的不平等,文化沖突的普遍存在,文化霸權主義的四處橫行,文化帝國主義的"無孔不入",文化消費主義的風起云涌,這些現象對處于弱勢地位的文化主體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價值觀念和民族文化認同機制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另一方面,作為弱勢文化主體的民族和國家卻以一種自卑的屈辱心理、自我中心主義情結、文化保守主義心態來回擊和對抗強勢文化所帶給他們的破壞和沖擊,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弱勢文化的主體竟然對外來文化一味地采取拒絕和排斥的態度。這種狀況必然使當代文化交往陷入困境。
一、全球化時代文化交往的困境
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迅速的發展,文化交往已經不是國內之間的簡單交往,更多的是國與國之間的復雜交往。不可否認的是全球化是個好的現象,但是從辯證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都有相對的一面。從全球化時代文化交往的現實狀況出發,我們可以得知當代文化交往己經遇到了如下困境:
(一)民族文化差異引起文化交往的矛盾和沖突
民族差異所造成的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抵觸、沖突和誤解,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各民族文化之間交往的順利展開。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差異性,其民族差異性直接根源于其文化所形成的社會歷史過程之中,并且在其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宗教信仰等方面深刻地體現著它的社會歷史傳統。在全球化時代,文化的民族差異性更加突出,各民族文化之間相互抵觸、沖突和誤解的現象空前突出。“全球化在‘化什么?顧名思義,是不同文化模式的碰撞、傳播和沖擊。”[1]“全球化是一個沖突的過程。國家、個人,各種各樣的團體、組織以及不同的文化都會涉及進來。”[2]當不同的文化交匯在一起的時候,必然會產生各種分歧、矛盾和沖突,甚至造成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抵觸、沖突和誤解。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抵觸、沖突與誤解在某種程度上的進一步加深,對促進各個民族和地區之間文化的交流、溝通與對話必然產生阻礙作用。而這就是全球化時代的文化交往所遇到的主要困境之一。
(二)西方和非西方之間的文化格局
在全球化時代,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和對立,直接影響著文化交往的深入發展。強勢文化是指作為文化主體的國家或地區在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在全球文化交往格局中處于支配、制導的優勢地位;而弱勢文化是指作為文化主體的國家或地區在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處于劣勢,在全球文化交往格局中處于被支配、被制導的劣勢地位。當今的全球化,就其實質來說仍然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而西方發達國家處于強勢文化地位的一方,而非西方的發展中國家則處于弱勢文化地位的一方,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心——邊緣”格局。
西方的發達國家通過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絕對優勢向非西方的落后國家輸送己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企圖通過對非西方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和文化侵略以達到同化、西化和控制這些國家的目的,西方國家所實行的文化滲透與文化侵略必然引起非西方國家的強烈抵制和反抗。因此,作為強勢文化主體的兩方國家與作為弱勢文化主體的非兩方國家之間在文化交往中陷入一種強烈的矛盾、沖突和對立之中。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交往的困境,往往阻礙著文化交往的順利展開和深入發展,對全球化境遇中的文化交往的具體發展必然產生重大影響。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消除這些困境,我們能否走出這種困境?對這類問題的回答,成了當代文化交往中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
二、文化交往困境的研究現狀
馬克思早在19世紀中后期就已經捕捉到了資本邏輯所支配的文化交往困境產生的征兆,并對其產生的現實根源作了反省。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我們今天審視全球化境遇中的文化交往困境及其解決的合理途徑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啟示。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1957-1958年經濟學手稿》、《資本論》等經典著作中撰寫的許多文章中,都對資本邏輯支配時代的文化交往困境作了一定程度的討論和研究。這些討論和研究的成果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資本主義現代文化與傳統的民族文化之間必然陷入沖突和矛盾,現代文化則是傳統的民族文化發展的未來方向,而各個民族和地方的文化由于世界的普遍交往將必然形成為一種世界文化。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 [3]在他看來,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變革所創造的現代性文化與傳統的民族文化處于尖銳的矛盾和沖突之中,而這樣的矛盾和沖突是由資本的擴張本性和貪婪本性所造成的。
其二,馬克思將現代文化看作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并把資本所支配的現代文化看作民族文化發展的未來方向。因為,“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改進,由于交通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4]民族文化要想獲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主動地融入到資產階級文明的過程中,并采用資產階級的文明成果來發展白身,這一過程的最終結果將使民族文化變為資本所支配的現代文化。
其三,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變革所造成的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使各個民族和地方的文化將形成為一種世界的文化。在馬克思看來,原先互不聯系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變革所造成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于是“各民族的精神產品(即文化)成了公共的財產”,而“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5] “世界文化”的生成,是由“世界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聯系”的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所造成的。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一文中指出,“從人的感情上來說,親眼看到這無數辛勤經營的宗法制的祥和無害組織一個個土崩瓦解,被投入苦海,親眼看到它們的每個成員既喪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喪失祖傳的謀生手段,是會感到難過的”[6]在馬克思看來,像東方社會印度這樣的落后民族,其文化觀念和價值體系是狹隘的,對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具有極大的阻礙作用。因此,他強調,民族文化的發展只有融入世界歷史進程才能煥發自身的光彩。
【參考文獻】
[1]邴正:《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文化沖突》,《東疆學刊》2002年第一期.
[2]楊雪東:《西方全球化理論概念:概念、熱點和使命》,《國外社會科學》1999年第三期.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文第2版.第274頁.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文第2版.第276頁.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文第2版.第276頁.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文第2版.第7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