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摘 要】“中國大媽”在2013年華爾街搶購黃金,似乎賺足了人們的眼球,還有在廣場上翩翩起舞的大媽們,地鐵上、高速公路上,甚至跳出了國門。另一方面,“西城大媽”的英雄事跡再次彰顯“中國大媽”的正能量,她們依然是善良、溫暖的群體代表,這些鮮明的中年婦女形象更是“中國大媽”最典型的現實寫照。然而大眾媒介在構建中國大媽媒體形象時,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時代的有意引導。
【關鍵詞】中國大媽;媒介形象:媒介反思
一、“中國大媽”的定義與成因
(一)“中國大媽”的形象
中國傳統女性的標準形象是顯而易見。在傳統觀念當中,女性天生就應該是柔弱的,她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就是賢妻良母。雖然現在科技很發達,但是因為時代的局限,她們不會使用電腦、手機等大眾傳媒工具,更缺乏表達話語和意見的能力。對她們而言,被動地、無條件地接受來自大眾傳媒的信息成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然而,2013年,“中國大媽”從“搶黃金”,到“搶購海外房產”,中國大媽們打破了傳統形象,進入了國內外的輿論場,引起了國內外社會的高度關注。在新聞登上《華爾街日報》之后, “Dama”更是以單詞形式錄入新版《牛津英語詞典》。接著,近兩年來對于“中國大媽”這一群體,媒體多是以批評、嘲弄的態度對待。
(二)“中國大媽”的成因
1.社會老齡化加速“中國大媽”時代的來臨
2016年1月22日,由中國新聞網報道,據聯合國預測,1990-2020年世界老齡人口平均年增速度為2.5%,同期我國老齡人口的遞增速度為3.3%,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達1.67億人,約占全世界老齡人口6.98億人的24%,也就是說,全世界每四個老年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老年人。[1]
2.快速城市化進程的推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城市化的進程也受到了巨大的刺激。中國的大媽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口來滿足自己龐大的需求,這種需要來自對生活的熱愛,但是因為受到自身綜素質的局限,她們往往很難找到一種途徑。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大媽們學會了運用時代發展衍生出來的工具來達到目的。而女性參與社會勞動,尤其是在各個產業中的比例都有增幅,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
3.健康生活理念的提升
由于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優越舒適的生活環境給中國中年大媽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同時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和選擇的權利,她們逐漸開始學會享受自己的生活,廣場舞成為了她們的寵兒。生活觀念的轉變,使得時尚的浪潮也席卷了她們,在一段時間呈現出一種“奇觀”,她們一改往日形象,變的更加自信和活力,她們想要用自己的方式來展現屬于她們自己的風采。
二、大眾傳播媒介對“中國大媽”形象的建構
(一)關于“中國大媽”議題的設置及影響
英國BBC紀錄片《中國的秘密》的刻板印象下的西方偏見。在第二集《絕望的愛》當中,BBC把中國夫妻拍的結婚合影、辦結婚酒席和所謂“中國婦女”問題都不留余地的與中國的社會體制掛起鉤來,從而得出的結論就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從眾與順從的國度里,如果你不服從大流,你就要吃大虧。”從鏡頭中負面素材的刻意選擇與放大,到解說詞中按照西方邏輯的“合理想象”,都顯示出記錄片所刻意營造的,只不過是一個刻板印象下的“西方的偏見”。
從新聞制作機制層面來看,大眾媒介的商業屬性使其具有追求經濟效益的目的。為了吸引受眾眼球,媒介必然會迎合受眾的心理需求,制作他們感興趣的新聞報道。媒體似乎更樂意呈現中國大媽與華爾街大鱷交手、大媽盧浮宮前跳廣場舞、大媽們被潑糞、驅趕等等這些具有奇觀化的新聞來吸引受眾,獲取巨大的關注度。總之,媒體意圖采用一種獵奇的、沖突的、爭議的、戲劇的奇觀邏輯,以此達到吸引受眾眼球的目的。
(二)“中國大媽”媒介形象的主要類型
1.熱心助人型。2015年4月21日清晨,在四川省滎經縣通往蘆山縣的公路出口處,大媽鄒光芹正在給參加救援的消防戰士送雞蛋,她被戰士們親切的稱為“愛心大媽”。類似這樣的媽媽級群體遍布于全國各地,在傳遞正能量的同時也彰顯著“中國紅”。
2.隨潮拜金型。2013年,在國際金價急驟動蕩中,中國大媽瘋狂搶購黃金,熱情之高。而據韓國亞洲經濟中文網報道,韓國現已成為全球最熱衷于海外房市投資的國家之一。以“中國大媽”為首的投資者轉戰韓國,尤其是在濟州島購房獲永居政策的吸引下,中國已成為韓國土地市場最大手筆的買主。
3.聚眾擾民。近些年跟中國大媽的報道中,出現數量最高的議題是關于廣場舞噪音擾民的問題,這些報道主要集中在報道因廣場舞噪音激發的居民矛盾、政府及參與者等相關主體的對策。
4.時尚“審丑”型。2012年它出乎意料地入選了《時代》最令人吃驚照片,并在英文世界獲得了一個專有名號——Facekini。之后接連震動美國紐約時尚界,盛譽連連,認為這是一種超現實的表現方式:“看不到表情,只通過身體來讀懂情緒。”不想,神頭套國外鍍金后2014年夏又殺了個回馬槍,并且化身時尚界新寵,走入國際時尚圈。
三、對“中國大媽”媒介形象傳播的反思
(一)“中國大媽”媒介形象建構的誤區
當“老外撞倒大媽”的最初報道見諸網絡時,幾乎所有網民都把矛頭指向這位“沒有素質”的東北大媽身上。媒體在對老人群體的新聞報道中,刻意放大這一群體來迎合受眾的心理,追求轟動效應,使得受眾對摔倒老人群體形成刻板成見,最終促成“老外扶大媽反被訛詐”的烏龍劇發生。這也充分說明刻板印象不以直接經驗為依據,不考慮個體差異,籠統而概括,不以事實材料為基礎,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固定看法。
媒體的傳播偏向是導致“中國大媽”形象失真和被標簽化的主要動因。在如今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背景下,追求最佳的經濟效益成為媒體首要目標,媒體為了爭取更多的廣告商贊助,盡量報道那些能為廣告商帶來經濟效益并為消費群體注意的新聞。可以說,媒體主要經濟動力的廣告商的市場價值間接的決定了其傳播偏向。所以,那些帶來實際經濟效益的弱勢群體自然也不在媒體的目標受眾的考慮范圍之內。[3]刻板印象和污名化是兩種簡化認知的方式,在信息海量、信息發達的時代尤為明顯和直接,會使得受眾對認知對象產生刻板印象。
(二)媒介反思及解決之道
我們需要及時地審視當前媒介所建構出的形象危機。作為建構大媽形象最重要的通道和載體,大眾傳媒應該發揮出更為合適的作用,全方位反映廣場舞活動的全貌,充分展示各個相關群體的訴求,為社會提供一個協商、討論的平臺,充分發揮媒體促進社會穩定、協調社會群體間矛盾的社會公器的職能。[4]同時,媒體在議程設置中要避免報道視角單一,要全面綜合的觀察廣場舞所涉及的各方面問題。
作為新聞信息傳播者,新聞記者應該加強新聞素養,堅持全面、平衡的報道原則,對“中國大媽”這一群體予以足夠的重視和關懷,而不是將其邊緣化、丑化。要引導正確的輿論觀,同時要加強受眾的媒介素養,避免不理性的圍觀。在整合各種媒體資源,全面、及時、客觀地展現事實真相的基礎上,通過設置專題議程和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有效地引導輿論逐漸由二元對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并促使公眾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做深入思考,在負面事件報道中起到積極建設作用。
【參考文獻】
[1]全國婦聯、國家統計局.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報告[R].北京:國家統計局,2011.
[2](英)利薩.泰勒,安德魯.成利斯(著).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M].吳靖、黃佩(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7.
[3]郭于華.傾聽底層[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78.
[4]凌燕.可見與不可見[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