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亞群
【摘 要】二百多年前的美國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取得了國家的獨立。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的原因。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離不開美國人民的勇氣和智慧,最重要的是美國獨立戰爭的領導人把握住了風云變化的國際形勢,通過縱高超的外交手段,積極構建了一個強大的反英聯盟。而英法美的大三角關系成為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主調。
【關鍵詞】英美關系;反英同盟
一、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
1607~1775年英國在北美東起大西洋沿岸西迄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狹長地帶建立的13個殖民地。它們從屬于英國,但相對獨立自治,由英王特許,賦予政治自治權利,但不能占據議會席位。1607-1732年間有16個,由于兼并就只剩13個。
在經濟上,從歐洲來的大批移民共同開發,特別是北部資本主義工商業比較發達,造船工業成為主要的工業部門。南部種植園經濟的煙草、甘蔗等以商品為主的經濟作物,主要供應歐洲市場。
民族上,從歐洲到北美殖民地移民,他們經過長期開拓和經濟的頻繁交流,初步形成了統一市場,英語作為統一的語言,這樣就由來自歐洲的移民融合的新民族--美利堅民族形成了。
思想上,啟蒙思想在美洲大陸傳播,涌現出一大批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如:托馬斯潘恩在《常識》中寫到:“北美沒有歐洲國家的關照,同樣會繁榮起來……北美的真正利益在于避開歐洲的各種紛爭。”
七年戰爭后,英國為了彌補戰爭的損失,加重了對北美殖民地的剝削與壓迫,從而使殖民地抗英斗爭由經濟斗爭、政治斗爭發展為武裝斗爭。
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過程
1770年3月英國殖民當局屠殺北美殖民地波士頓人民的流血事件,五名美國人被英國軍隊殺死,由于被殖民者奮起反抗,導致事件惡化。
1773年12月16日的政治示威,因不滿英國殖民者的統治,當地居民塞繆爾亞當斯率領60名自由之子化妝成印第安人潛入商船,把床上價值約1.5萬英鎊的342箱茶葉倒入海中,對抗英國議會。
波士頓傾茶事件,使英國政府大為惱怒。1774年3月,英王喬治二世頒布了五項不可容忍法令。這種高壓的政治手頓無疑大大加劇了英國政府和北美十三塊殖民地人民之間的矛盾。
北美殖民地的移民也試圖緩和與宗主國之間的矛盾。1774年9月5日,北美殖民地在費城召開了殖民地聯合會議,史稱“第一屆大陸會議”。通過了《權利宣言》,要求撤銷不可容忍法令。但大陸會議同時還向英王呈遞了《和平請愿書》,表示殖民地仍對英王“效忠”。可以看出北美殖民地現在的主要目標仍然是在英國的統治下,最大限度的維護自己的權益。盡管這次大陸會議沒有提出獨立問題,但它是殖民地形成自己的政權的重要步驟。
1775年“萊克星頓的槍聲標志著美國獨立戰爭的開端。
三、美國獨立戰爭的進程
在戰爭再開始的階段,北美殖民地的居民由于長期處在英國的統治之下,認為法國是其最大的敵人,并未做好與宗主國開戰的準備。而且此時的大陸會議的溫和派勢力比較強大,對英國還抱有一定的幻想。他們僅僅是想在大不列顛帝國范圍內對殖民地做出改善。并不希望真心與英國為敵。
但是隨著戰爭的進一步發展,美國也開始放棄了孤立主義。美國政府開始積極進行外交結盟。1776年7月4日,第二屆大陸會議發表了《獨立宣言》,宣告美利堅眾國的誕生。但是當時歐洲大陸各國都不承認美國,美國仍然派出了富蘭克林、迪安和阿瑟李組成的外交使團像歐洲大國爭取援助和外交承認。而此時的歐洲大國一方面痛恨英國爭奪殖民地,另一方面又忌憚英國的軍事實力,紛紛采取了觀望的態勢。1777年夏,薩拉托大捷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法國看到了美國取勝的希望,促使了法國對美國的參戰。美國獨立戰爭發展為國際戰爭。
1778到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時,英法海軍在北美的爭逐,雖然英國海軍屢占上風,但還是不能遏制英屬美國的獨立。1778年大海戰的勝利最終使得那些態度曖昧的國家表明的態度。英國海上優勢的喪失,無疑使其在美國獨立戰爭局勢發生了改變。
1779年獨立戰爭發展到第二個階段,主戰場在南方,美軍以弱勝強。約克鎮戰役是美國獨立戰爭戰略反攻階段的最重要戰役。喬治·華盛頓將軍率領的美軍和羅尚﹒博伯爵帶領的法軍聯手圍攻困守約克鎮的英軍,并最終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美國最終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
四、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法美三國的外交互動
七年戰爭結束后,法國喪失了大量的殖民地和海外利益,法國一直伺機尋求機會來報復英國。
美國早期的外交基本奉行的是以“不結盟”、“中立”、“不介入”為主要內容的孤立主義政策。
但隨著形勢的發展,美國派遣使節積極征求外援。但是法國坐山觀虎斗,不急于干涉英美戰爭,以達到削弱英美的勢力。
《獨立宣言》發表后。美國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可以正式派遣使節出訪歐洲國家。但法國卻對締結英美同盟條約遲遲不肯做出答復。一方面法國不愿在英美戰爭未定的情況下卷入戰爭,另一方面,也害怕援助美國的獨立戰爭反過來會助長法國人民的革命。法國基本采取了兩面的政策:一方面暗中支持美國。另一方面則對英國表示保持中立。
1777年,大陸軍屢次失利,為了迫使法國與其結盟,美威脅法要與英國議和。但與此同時,英國內部也有不少人主張停戰議和,以避免北美利益受到損失。英美兩國開始接近,但是英國在談判的過程中,卻并未放棄發動軍事進攻。英美談判中斷,法國支持美國獨立戰爭的呼聲也沉寂下來。美國的外交進入了絕境。
薩拉托大捷成為美國外交活動的一個轉折點,美國外交從新掌握了主動權,也迫使英國改變了其對美政策。于是,中斷的美英和談重新恢復。英國作出了重大讓步,但美國仍然希望與法國結盟。法國一改往日的態度。主要是因為,薩拉托大捷向法國人民展示了美國的力量。另一方面,一旦英美談判成功,法國秘密援助所期望達到的目標將成為泡影。
美法同盟后,美國的外交戰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1778年海戰后,正如富蘭克林給他的兒子信中所說的那樣,“整個歐洲都在支持我們”其他歐洲國家隊美國態度發生了急劇性的準變。英國在外交上被徹底孤立了,并且戰場上美英的力量發生了變化。
巴黎和約的簽訂是外交斗爭的最后階段。英法美三國的矛盾仍是外交斗爭的一根主線。法國維護美國獨立的權益,但并不支持美國其他權益的要求。美國也無意向與法國保持同盟關系。法國秘密與英國談判,而英國也想趁此時機拆散美法同盟。最后美國代表團從實際出發,不顧本國政府的指令,甩開法國。單獨與英國進行談判。最后簽訂了巴黎和約。
五、美國獨立戰爭外交勝利的經驗
首先,獨立戰爭是美國外交的勝利,它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復雜多變的歐洲列強的矛盾,與英國的世仇法國結成了盟友。
再次,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美國外交家始終以爭取本民族的獨立與解放為最大目標,利用了歐洲各國因利益沖突而產生的矛盾,又通過條約的形式將所得利益固定下來。通過合約美國的國家權益得到了保障,。
其次,美國獨立時期的外交家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見機行事,不受“外交慣例”束縛,采取靈活實用的方法。
六、總結
美國的獨立戰爭是一場典型的以弱勝強的戰爭,這離不開美國人民智慧與勇氣,美國充分利用了英法之間的矛盾,在18世紀英法爭霸的大背景下取得最終的勝利。
【參考文獻】
[1]吳于廑:《世界通史資料選輯》近代部份,上冊,商務印書館,1983年
[2]莫里森:《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卷,天津出版社,1980年
[3]王繩祖:《國際關系史資料選編》,法律出版社,1988年
[4]比米斯:《美國外交史》第一分冊,商務印書館,1985年
[5]列寧:《給美國工人的信》 列寧選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波將金:《外交史》第一卷上冊,三聯書店,1979年
[7]比米斯:《美國外交史》, 商務印書館,1985年
[8]王瑋:“美國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義”,《世界歷史》,1981年
[9]格拉勃奈爾:《思想與外交》,牛津大學出版社,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