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章
2017年1月15日,《人民日報》以《江蘇濱海縣打出組合拳,緩解因病致貧、因學致貧——根治支出型貧困》為題,報道該縣集中解決支出型貧困問題的經驗做法,在扶貧工作第一線產生強烈反響。
肖國俊是江蘇省濱海縣濱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套稍村村民,今年58歲,常年患有脊椎炎和腰間盤突出,兒子15歲讀初中。“家里只有3畝田,過去每年種一季小麥、一季玉米,凈收入只有2400多元。大人看病,小孩上學、人情來往,每年支出不小。現在好了,看病、上學支出大幅減少,村里安排我在隨耕生態園區做輕活,2016年純收入超過1萬元。”對比這兩年的收入變化,肖國俊感嘆不已。
所謂“支出型貧困”,是指因公共保障水平低而導致因病、因殘、因學等支出困難造成的貧困。“而支出型貧困占全縣總貧困人口的84.7%。去年以來,濱海縣注重創新舉措,探索建章立制,對癥施策,集中精力解決支出型貧困問題。”濱海縣縣委書記錢武華說。
阻擊因病致貧。農民因病產生的醫療費用,新農合按照不低于75%的比例報銷;發生高額醫療費用,經新農合補償后,實施大病保險,個人年度累計負擔超過2.2萬元的,按86%賠付;經新農合補償和大病保險賠付后,個人自付費用還在2萬元以上的參合人員實行二次補償,再剩余部分實行民政醫療救助。多管齊下,濱海縣把農民看病自付費用降到最低。
把教育扶貧作為“斷窮根”的重要支撐。建立貧困生信息庫,每年根據省定貧困生評定標準和資助比例,由縣財政下達指標到各學校,再由學校統一發到學生手中;同時,通過各類專項資金、獎學金、助學金形式實施慈善救助和社會救助。對考取全日制大專、本科的低收入農戶子女,縣里分別按3000元/人、5000元/人的標準實行一次性資助。“義務教育零負擔、高中及中職教育零學費、大學教育零失學是我們的目標。”濱海縣農辦主任欒茂成說。
縣委、縣政府在《關于加快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更明確指出“發揮縣老促會和縣慈善基金會等社會組織作用,建立扶貧信息網絡平臺,鼓勵縣內個體工商戶開展‘一對一結對‘手拉手幫扶活動,參與扶貧濟困和扶貧助學等活動”。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濱海縣努力幫助寒家子弟畢業后找工作。縣長劉永軒介紹,縣里挖掘就業崗位,縣級公益性崗位和政府購買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錄貧困大學生。對低收入勞動力、貧困大學生創業,提供場租、水電費補貼及金融扶持,符合條件的,按照產業項目標準進行獎補。
(責任編輯 黨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