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結合體 伊塞亞·托馬斯

1981年,剛獲得NCAA冠軍的伊塞亞·托馬斯宣布自己將放棄剩下的兩年大學生活,在記者會上面對“將來從NBA退休后何去何從?”的詢問時,意氣風發的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母親的教誨和我的夙志是幫助那些犯罪的黑人同胞們謀求法律援助、走出困境,所以我會重回印第安納大學法學院修完課程,取得律師資格……籃球對我來說,只是人生的一小步,我不會以它為業。”他的回答鏗鏘有力,令聽者為之動容。
36年后的今天,托馬斯的那一小步還沒有走完。雖然1992年他從籃球場上退下來之后,就履行了重回學校把刑事學讀完的諾言,但卻沒有成為律師。因為從退休之后,他仍然在籃球場上和場外繼續從事籃球事業。然而更諷刺的是,最近他竟成為了刑事案件的嫌疑犯,當年前他曾經發誓要幫助犯罪的黑人同胞,可他后來竟成了需要被幫助的罪犯。更尷尬的是,犯罪事實竟是對女性進行性騷擾。更加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托馬斯當球員時與喬丹交惡,而當他成為全明星主帥時卻為喬丹導演了一場完美的全明星謝幕戰。他在尼克斯做出了一系列令人惱怒的交易,卻在管理層和帥位上穩坐泰山,即便因丑聞鬧上法庭,也沒有影響到他的地位。他在打球時人氣頗高,有個不知真假的傳言,據說凱爾特人現役球員小伊塞亞·托馬斯的父親是一位湖人球迷,在湖人和活塞隊的總決賽開戰之時,他和朋友打賭,如果湖人輸給活塞,他就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伊塞亞·托馬斯”,結果活塞真的在托馬斯的帶領下擊敗湖人,奪得了總冠軍——托馬斯在當年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詳細說起托馬斯的故事,那也是相當精彩的。
托馬斯出自芝加哥一個超級貧困家庭,他排行老九,上面有八個哥哥姐姐。父親在他三歲還不懂事時,就離家出走了。他那住在貧民窟里的媽媽不得不靠雙手日夜工作來養活一家十口人,至于教育,就更難顧及了。貧民窟本來就是制造罪犯的溫床,當然也是不良青少年的聚集地,托馬斯家幾個兄弟,除老九還小外,其余幾個都成了小混混。
但是他們的老媽可不允許她的孩子們胡作非為,在托馬斯的記憶里,每當那些小癟三到家門口來找他的哥哥時,他媽媽就拿起掃把沖出家門大聲斥罵,嚇得那些小混混作鳥獸散。但是老媽不可能永遠在家,她必須外出工作,因此托馬斯家的兄弟終究還是陸續加入幫派惹事生非,有的被抓到警察局里去蹲鐵窗,有的打架鬧事。小托馬斯對這些事情印象深刻,他暗自發誓將來一定要作刑事律師,幫助黑人爭取人權。
2003年12月23日,托馬斯被紐約尼克斯隊聘為“籃球事務總裁”,這是一個極為崇高,而且權力極為重大的職位。尼克斯隊雖然是NBA的創辦球隊之一,但也是組織極為混亂的球隊。
托馬斯個子不高,從高三以后就停留在1.86米的高度,但他卻長得很結實,82公斤重的身體沒有一點贅肉。芝加哥是美國中部籃球重鎮之一,室外球場數量之多直追紐約。這里籃球高手很多,因此光有球技是不夠的,沒有強壯的身體,甭想在這里混。托馬斯有一個精明的大腦,他深知生存之道,在明白了自己的身材不足以在肌肉森林里占據一席之地時,他就苦練下三路功夫──運球、護球、搶斷。但這下三路功夫必須有一項先天條件:速度快和反應靈敏,幸運的是,托馬斯的老媽在他出生前就給了他這兩項天賦。
因此,個子不高的托馬斯,很快就成了芝加哥斗牛場上的好漢。
芝加哥的斗牛英雄驚動了近在咫尺的印第安納大學籃球教練奈特(Bobby Knight),他明察暗訪,認為托馬斯是可造之材,于是就爭取他入校。為了得到托馬斯,奈特甚至于不顧眾人的反對,將其選為1978年泛美運動會和1980年莫斯科奧運的國手,雖然莫斯科奧運會由于美國的抵制使托馬斯沒有參加,但這個18歲的國手仍然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在芝加哥斗牛時,托馬斯認識了兩位籃球英雄:一位是魔術師約翰遜(Magic Johnson),另外一位也是莫斯科奧運會國手馬克·阿圭利(MarkAguirre)。這三人日后也在NBA成為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死黨。二年級的托馬斯在奈特的領導下,為印第安那大學獲得了1981年的NCAA冠軍,自己也獲得了總決賽的MVP。之后他進入NBA,展開了多彩多姿的籃球職業生涯。

1981年底特律活塞隊在第一輪第二順位選中了托馬斯,但當時的東部聯盟是波士頓凱爾特人隊和費城76人隊的天下,活塞隊只是在兩強夾縫中生存的小角色。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再強的老虎也有老掉牙的一天。1987年活塞隊終于把老虎的最后一顆牙齒給拔掉了——他們打敗了在NBA稱霸16次的冠軍凱爾特人隊,取代了昔日的東部霸主。而被眾人公認的活塞隊的領導者就是綽號“微笑刺客”的托馬斯,托馬斯也當仁不讓地以領袖自居。
可事實上在球隊里他的人緣并不好,主要是他自認為球隊的成績和勝利完全是他的功勞;第二,他經常干涉球隊的行政措施。最為人知的一件事是他在1989年奪冠大局已定的時候,突然建議球隊把得力射手丹特利(Adrian Dantley)送走,換來他的哥們——在籃球圈子里極不得人緣的阿圭利。當時正是球隊需要托馬斯的時候,于是只好照辦。另外,托馬斯的兄長們也總是對球隊無恥地索要,但是球隊卻敢怒而不敢言。
但無論如何,托馬斯對活塞隊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1988年他帶傷上場,幾乎奪冠;1989和1990兩年成功地使活塞隊登上霸主地位,他的功績是不容抹殺的。
不過從1990年以后,芝加哥公牛隊迅速崛起,曇花一現的活塞隊面臨重整,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即將退休的托馬斯理應是重整的主宰者,但當托馬斯在1994年5月11日宣布退休時,活塞隊并沒有和他商討留任的事,相反,雙方還因為公開退休儀式的事而鬧過一些不愉快。
1994年5月24日,托馬斯就任新擴張成立的多倫多猛龍隊的副總裁,其實他能當上副總裁,完全是因為他是猛龍隊的投資者之一。在NBA的歷史上他是第一位黑人投資者,因為在這之前保守的NBA一向不接受有色人種的投資。托馬斯的投資金額占11%,但他卻沾沾自喜地到處宣揚他是猛龍隊的所有人之一,球隊對他的大嘴巴非常反感。另外,為了拉攏年輕有為的球員,從他還在活塞隊時就私下用球隊的金錢購買禮物送給一些球員,比如:達蒙·斯塔德邁爾(Damon Stoudamire),馬庫斯·坎比(Marcus Camby),還有麥迪(Tracy McGrady)等等。這種收買球員的行為,是NBA最忌諱的事,因此當NBA正準備對此展開調查時,猛龍隊怕殃及池魚,就在1997年11月20日這天請托馬斯走人了。托馬斯喜歡劍走偏鋒,耍小聰明,擅長擺弄人際關系,但不論走到哪,總會有弄巧成拙的一天。“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話正是托馬斯的寫照。
離開猛龍隊以后,托馬斯就失業了。這時恰逢NBA比賽的轉播權被NBC拿到,NBC為了充實轉播陣容,就接受了托馬斯的自薦,聘用他為轉播評論員。但隨著賽季的進行,觀眾對他那嘻嘻哈哈帶有諷刺性的評論不能……同,于是紛紛向NBC反應,NBC不得已,只好再加聘另一位退休的明星球員比爾·沃頓(Bill Watton)擔任輔助評論員。于是觀眾們看見的場景就變成了電視臺的主播和托馬斯、沃頓共聚轉播臺,轉播一場球賽,開了三人聯合解說的先例。
CBA是美國的大陸籃球聯盟,雖然歷史悠久,但只是一個小聯盟,認真的說,他們就是一個籃球表演組織,比賽水平自然不能和NBA相比。當時CBA一共有14支球隊,大多數都有經濟困窘的問題。但CBA有一項先天有利的條件,那就是他們和NBA有合作關系,但凡NBA球隊臨時缺人手時,CBA有供應球員的義務,NBA每一個賽季也提供十萬美元做為報酬,所以稱CBA是NBA的下游組織也未嘗不可。
托馬斯注意到NBA必須靠CBA提供球員,認為有利可圖,于是在1998年斥資把CBA球隊全數買了下來,他的打算是,以此作為和NBA談判提高每年價碼的工具;另一方面他又準備擴大CBA的經營范圍,以增加收入。托馬斯的如意算盤打得震天響,但事實上NBA完全不吃那一套,當托馬斯接管CBA以后,NBA立刻自己組織了NBDL(NBA發展聯盟),切斷了和CBA的合作關系,不再支付補助。結果托馬斯雖然是CBA的大老板,卻也是銀行的大債主。偷雞不著反蝕把米,而且還是一大缸米。從這一事件不難看出,他想和NBA斗法的計劃,根本是死路一條,最后托馬斯只好把那些球隊賤賣給了朋友。
2000年印第安納步行者隊在昔日名將拉里·伯德(Larry Bird)的率領下打進總決賽,但不幸敗給了湖人隊。失敗后伯德依照當初的約定飄然而去,托馬斯和步行者隊的總裁沃爾什(Donnie Walsh)的私交不錯,于是毛遂自薦、當上了步行者隊的教練。
為了得到托馬斯,奈特甚至于不顧眾人的反對,將其選為1978年泛美運動會和1980年莫斯科奧運的國手,雖然莫斯科奧運會由于美國的抵制使托馬斯沒有參加,但這個18歲的國手仍然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伯德治理三年,步行者隊已經有了不錯的制度,球員也有了不錯的比賽態度,但托馬斯一上任就把前朝的一切完全改變了。凡是被伯德倚為上將的球員都遭到了罷黜,伯德認為沒有真材實料的二三線球員都成了主力。其實托馬斯的意圖是想把活塞隊那套“Bad Boy”的打法移植到步行者隊來,但他忽略了步行者隊和活塞隊的傳統完全不一樣,移植是根本行不通的。

托馬斯家的兄弟終究還是陸續加入幫派惹事生非,有的被抓到警察局里去蹲鐵窗,有的打架鬧事。小托馬斯對這些事情印象深刻,他暗自發誓將來一定要作刑事律師,幫助黑人爭取人權。
托馬斯難道不知道這一點嗎?當然不是,他的目的就是“蕭規曹不隨”。因為托馬斯本來就看不起伯德,他曾經和羅德曼一唱一和地批評過伯德:“人人都說伯德的球技了得,其實不過因為他是白人而已。”這句話其實也沒有什么了不起,但NBA球員大多數都是心胸狹窄、睚眥必報之輩。尤其是牽涉到膚色、人種和球技,那肯定是要錙銖必較的。所以伯德和托馬斯之間就有了一道永遠解不開的梁子,仇人規劃過的球隊,不管規劃得好壞,那都是非改不可的。
2000-2003三個賽季,托馬斯執教的戰績雖然不出色,但也不太離譜,可是比起伯德就差了些,于是步行者隊的高層就又想重新啟用伯德。2003年夏天,他們趁托馬斯在波多黎各參觀泛美運動會籃球賽時,發動了“政變”,快刀斬亂麻地賦予伯德“籃球事務總裁”的新職位,其目的是路人皆知的——要改換托馬斯的“政權”。伯德是不會放過這個報仇的好機會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托馬斯首當其沖——被“燒”掉了。NBA其實就是一個政治舞臺,人事的任免全在上司的喜好,和能力等等說給大家聽的東西是毫無關系的。
2003年12月23日,托馬斯被紐約尼克斯隊聘為“籃球事務總裁”,這是一個極為崇高,而且權力極為重大的職位。尼克斯隊雖然是NBA的創辦球隊之一,但也是組織極為混亂的球隊。它是屬于麥迪遜花園廣場運動公司旗下的機構之一,有權插手管事的大爺少說也有二三十人,但能負其責的,卻一個也沒有。有功大家搶,有過大家推,爭功諉過的滑稽劇每天都在上演。出主意的人一大堆,反對的人一大把;球隊上上下下有頭銜的人可以排成排,但等到有事了卻連一個抗事的肩膀都沒有;教練的地位往往連球隊擦地板的球童都不如。所以但凡有一口飯吃的人,是不敢到紐約來趟這池混水的。托馬斯山窮水盡,明知不是好走的路,卻也只好硬著頭皮直闖威虎山。
尼克斯隊連年戰績難堪的根本原因是坐領高薪卻因傷免戰的球員比在場上拼搏的球員還多,而且已經冒過頭的球員薪金總額,再也勻不出多余的銀子另召新人了,因此托馬斯就算是巧婦也做不出無米之炊。
在如此的困境下,在這不得已的窘境下,托馬斯只好寅吃卯糧——送出未來的選秀權。而后他又花大把美金買斷若干沉重的合同,教練也是一個一個地換。但是有一個連三歲小孩也知道的道理,那就是:一個缺兵少將的陣容,就是請來耶穌基督、佛祖、穆罕默德來當教練也無濟于事。
2006年6月22日尼克斯隊把成績不佳的教練拉里·布朗(Larry Brown)送走,當時的當權派杜蘭(James Dolan,MSG公司總裁)下令讓托馬斯自兼教練,為期一個賽季,若仍不能達到進入季后賽的目的,托馬斯就卷鋪蓋走人。這是一張讓托馬斯表面上風光實際上很煩惱的聘書,他已經被逼入死角,沒有退路了。
被逼入死胡同的托馬斯終于設計了一著險棋:2006年12月26日,他們主場迎戰丹佛掘金隊,兩隊都勢在必得。比賽中,尼克斯隊的球員都像變了個人似的,防守時處處緊逼,對人不對球。那架勢分明不是在打球,而是在打架。掘金隊球員也不是省油的燈,但身在客場,總不能太喧賓奪主。托馬斯作為教練,似乎應該讓自己的球員克制一下,但相反的是,他卻在吆喝球員狠狠地干,尼克斯的隊員也就毫不客氣地大肆故意犯規。最后掘金隊自然輸了球,但他們咽不下惡口氣,于是告到NBA總部,總部也煞有介事的開會審核了一番,但結果卻只是對托馬斯不痛不癢地警告了事。很顯然,這是總部明顯偏袒尼克斯隊的又一典型,這一次偏袒事件的受惠者事實上是托馬斯。
這次事件后,尼克斯隊的士氣似乎受到鼓舞,從9勝17敗打到12月30日是27敗,其中還打敗猶他爵士隊(1次加時),黃蜂隊(3次加時),活塞隊(3次加時),兩次打敗湖人隊。全紐約市為之瘋狂,認為托馬斯果然是救世主,輿論也大肆捧抬,請尼克斯隊收回一賽季后視成績看托馬斯命運的成命,以茲鼓勵云云。這期間托馬斯必然也對杜蘭下足了工夫。尼克斯隊鑒于輿論和球迷的態度,于是在2007年3月12日和托馬斯重新簽訂了一份延長合同。這距離杜蘭下聘書的時間只有9個月。有人說NBA令出如山,主事者一言既出就駟馬難追,其實是錯誤的,“Never say Never”才是至理名言。
托馬斯的寶座是不是已經堅如磐石了呢?未必,因為他還在為一個桃色風波而奮斗著。早在2006年1月24日,托馬斯和MSG,被已辭職的前任MSG公司行銷主任桑德斯(Anucha Browne Sanders)控告,控告的項目有三:第一是托馬斯利用職務之便對桑德斯進行言語猥褻,并且進而強制發生性關系;第二,托馬斯縱容屬下球員馬布里,利用權勢對桑德斯領導的實習職員強制發生性關系;第三,托馬斯唆使尼克斯隊的拉拉隊隊員波普(Petra Pope)在2004年對新澤西網隊比賽前進行色誘。這三項馬布里已經當庭供認不諱,但卻說是兩相情愿。其實對于紐約人來說,托馬斯的私生活如何并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但他做出種種昏聵的交易就讓人忍無可忍了。
奇怪的是,紐約老板杜蘭似乎特別信任托馬斯,任由他在自己的球隊“胡作非為”。直到2007-08賽季結束,托馬斯終于等來了至少遲到三年的“開除令”,結束了自己失敗的管理和執教生涯。
托馬斯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是最好的球員,卻不懂得如何作為管理層打造一支成功的球隊。他是球場上知名的“壞小子”,為了勝利可以使用各種卑劣的手段,球場下卻是行善無數的慈善家。他的人生沒有人可以真正解讀,這也許就是天才人格中的矛盾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