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在于什么?身為酷愛自然地理的職業攝影師,我旅行的目的不是為了獵奇,盡管某些國家或地區給人的印象就是“inconceivable”(難以置信的。編者注),那又怎么樣?我只想用我的腳掌去丈量它,用我的雙手去觸摸它,用我的眼睛去觀察它,用我的心靈去感受它,然后把原始的影像記錄到儲存卡里,最終還原出我心目中的真實感受。
【攝影家簡介】
翟東風 職業攝影師、第四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中國攝影家協會德藝雙馨會員,2005年曾被《攝影之友》雜志評選為“年度十佳風光攝影師”,2009年曾被蜂鳥網評選為“中國最具影響力自然地理攝影師”。
自從選擇了職業攝影師這個行當,我就注定了此生與旅行結緣,若干年來,我早已習慣了說走就走的生活節奏。一年當中,在家里踏踏實實待的時間總會少于在路上的時間,而在家的日子里,我很少會有再拿起相機出門拍攝的沖動,更多的時間是整理資料、學習充電,為下一次旅行做準備。
行走得多了,想法自然也就多了一些,對那種浮光掠影、走馬看花,一地一戳的粗暴游走方式開始感到厭倦。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我更希望放慢節奏,重復深入某一個熟悉的國家。曾經有人問過我這樣的問題:“你最喜歡的國家是哪里”,其實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些讓你朝思暮想、日夜牽掛,心里總感覺放不下的地方,一定是你最喜歡的地方!許多人把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確定為五大洲,南、北極點和珠穆朗瑪峰,認為這就是人生的極致!他們認為人活在世,一輩子能有機會抵達這些地方,活著才有價值。而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比較淺俗,盡管我距這個宏偉目標僅差一步之遙,但我并沒有馬上完成使命的欲望,我時常問自己,完成了這些目標能說明什么問題?你對那里到底了解多少?
路走得多了,難免會產生野心,目標也會越來越遠。然而冷靜之余,回顧一下自己曾經走過的路途,突然發現,身邊的某些東西更有價值。
于是,在2016年度里,我把個人旅行活動的范圍繼續縮小,重點放在了亞洲,特別是與我國相鄰的周邊國家。其實,近十年來,因為工作關系,我才會不辭辛苦跨洲、跨洋去遙遠的國度。如果讓我自己選擇旅行目的地,我一定會首選周邊國家。道理其實很簡單,對于自由行來說,省錢、省時是第一考慮要素,當然還會有其它因素需要考慮,但文化同源或許才是大家普遍接受的主要原因。隨著探索腳步的逐漸深入,在我的潛意識里,開始有了緊迫感。我深知,那些原始古樸的民風習俗,無論多么閉塞,都將面臨著現代化的巨大挑戰,只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也許我們昨天看到了,并用相機記錄下來的某些影像,明天就會悄然消失……
身不由己,或許是經常在路上的人隨時會遇到的囧事,從2016年新年伊始,我在以色列伯利恒圣誕教堂迎來新年鐘聲開始,就意味著這個年度依舊忙碌。以色列、約旦、冰島、日本、印度(灑紅節)、坦桑尼亞、意大利、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印度(駱駝節)、新西蘭……從年初到歲末,幾乎是馬不停蹄,還沒有包括青海、川西、廣西、貴州的數次國內遠行。這就是我,一個隨時行走在路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