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浩
橋,指的是為了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礙物而修建的建筑物。它是架空的道路,它跨越河流、穿越山谷,以方便運輸工具或行人在橋上暢通無阻,縮短路途。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于隋,興盛于宋。中國早在公元前50年(漢宣帝甘露四年)就建成了跨度達百米的鐵索橋,而歐美直到17世紀尚未出現鐵索橋。此外,中國不少現存的木橋、石橋和鐵索橋,無論是樣式還是力學原理、美學理念,都長時間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在橋梁發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為世人所認可。
古橋,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智慧成果。幾千年來,中國人修建了數以萬計奇巧、壯麗的橋梁。它橫跨在神州大地的山水之間,便利了交通,裝點了河山。在上千年的發展中,橋有了各種各樣的形態,也有各種各樣的材質,其中,取材方便,加工簡單的木橋,最先被人們所利用。古橋經過風吹雨打,經歷歲月洗禮,雖然滄桑但屹立不倒,千年不腐。
橋,既是歡樂之所,也是傷心之地,在橋上,故友相逢,盡享閑情雅致,充滿歡笑與安寧;同樣在橋上,人們送別親人,隔水相望,揮淚灑別,此時的小小石橋,成了滿載離情別意的地方。“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詩人卞之琳以橋寫起,含蓄曲折地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古橋伴隨著人們生產生活的社會活動,在大量地修建與消失過程中,反復、交替、輪回。在強大的時間面前,曠野中的橋,再堅固耐用也抵不住風雨剝蝕,許多古橋在荒草的覆蓋下,孤寂地終老,更多的則是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幸存下來的中國古橋,是活著的文物瑰寶,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每座橋都有著可以回味的感人故事,顯現出歷史文化閃爍的灼灼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