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千工易遇,一匠難求,潛心三十年,傳承兩代人,深耕習作同一物,又有幾人可得?心手相連,而機器則是無心,手工之作自然比不得機器加工之量,但這一份無法復制的人情味兒,才是器物的靈氣所在,而杜家的胡琴老店正是這樣的匠心之物。
百年胡琴鋪 隱身鞭指巷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每次都駐蹕濟南。一次,他騎馬路過巷口,揚鞭指問隨侍:“這是何處?”劉墉眼見皇帝興致甚高,便說:“萬歲御鞭所指,可名為鞭指巷”,鞭指巷之名由此而來。
杜家的胡琴老店“杜福莊胡琴鋪”棲身于這條小巷已有百年,杜文源師傅是這家琴鋪的第三代制琴人,百年手藝一脈相傳,如今已是濟南獨一份兒的老手藝胡琴店。
不足十平方米的作坊,是杜師傅的匠心棲息地,除了必備的工具,屋里沒有一件多余的東西。
天南海北尋上品 選材最講究
自天工開物之始,造物之精即為匠之本,杜師傅做胡琴的材料來自天南海北,樣樣都很考究。
胡琴,自元代起成為拉弦樂器的專稱,二胡、京胡、板胡都屬于此。做一把琴從選材開始,琴桿、琴筒、琴皮、琴弦,每一部分的原材料都各有講究。琴竿只取五年以上的福建紫竹,琴筒只取五年以上浙江毛竹根部的七八厘米處,以內蒙古的馬尾造琴弦,原材料的精挑細選,是成就一把好琴的基礎所在。
作為影響胡琴調門高低的關鍵,選“蒙皮子”所用的蛇皮是杜家制琴最核心的步驟。杜師傅制琴,只選湖北的烏梢蛇,皮膚“黑如碳,白如線”,蒙出來的花紋十分好看。蛇的年齡最好在三年,這時的皮膚最有韌勁兒,揭下來的蛇皮不能放久了,得有油性和彈性,蛇皮掀起來還能發出脆音,這樣做出的聲音才好聽。一條兩米的蛇皮,只有蛇尾處的一尺左右可以用,其余的就只能當廢皮處理。
選完材料后,制作的第一步是把新竹子放在煤爐上烘干。通常,當年采來的竹子要放到通風陰涼處,第二年拿出來再烤以順直調圓,三年以后等干透了再用,年限久了,聲音也會格外脆亮。
傳承百年 工具還是老的好
杜師傅從十八歲開始做胡琴,至今已有三十余年,靠的就是一股匠人的韌性。
手工制作胡琴是個“慢功夫”,要經過下料、調圓、調直、打磨、蒙皮、鉆孔、試音等十幾道繁瑣的工序。杜師傅說:“用最傳統的制法才有傳承的味道”,所以,從鉆孔到打磨,那些有上百年歷史的工具,老鋪一直還在使用。
事物講求氣韻與氣場,搭配合適才好,制作胡琴也不例外。一把好琴,琴筒的音色和琴桿的音色要相互配合,在選擇竹子時就要做出判斷。琴筒要根據琴桿來搭配,辦法是敲一敲尋找兩者的共振音,只能憑耳朵聽。琴桿裝到琴筒的眼兒里要嚴絲合縫,不能漏氣,否則攏不住聲音……這些技巧只能憑多年制作、下料的經驗,靠手上的功夫去掌握,卻沒有標準可言說。
技藝入手易而入心難,每一個細節,每一點心思,都是匠人與器物的對話,是對技藝的熱愛與執著。
不會彈琴的三代制琴師
美籍華人劉先生每年定期回國,每次回來都要到杜師傅這里來選上幾把胡琴。
制琴是個非常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從清晨六點鐘一直到天黑,杜文源師傅都是獨自一人默默工作。制琴最重要的是心境,于沉淀中不急不躁,于獨處中不慌不忙,把世間之嘈雜視作無物,將每一個細節仔細雕琢。
手作胡琴的溫暖不光在器物本身,還在于手藝人的那份專注,每一個升起的音階,都是全情投入的力量和溫度。正像古鋪門前的對聯“琴唱瑟和留古韻,賓來客往盡知音”,也許琴癡的胡琴,是只為知音而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