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建國60余年來,我國首次針對可移動文物開展的全面、系統普查工作。
2013年11月,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目標,落實責任,清晰思路,確定方式。
山東省文物保護委員會負責全省普查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山東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辦公室與專家指導組先后成立,山東可移動文物普查正式展開。
五年多的時間里,山東集中頂尖技術與人才力量,全行業覆蓋,全領域普查。
19個行業建立了普查工作機制,調查國有單位6.7萬多家,新認定文物收藏單位440家,占文物收藏單位總量的65%。全省普查差錯率控制在0.2%以內。
普查人員達7000多名,志愿者3600多名。先后舉辦各類培訓班400多個,培訓各類普查人員萬余人次。
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投入普查經費近5700萬元。
2017年4月7日,季緗綺副省長代表山東在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電視會議上做典型發言,向國務院匯報山東普查成果:截至2016年10月31日,全省671家國有可移動文物收藏單位,在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平臺共登錄文物286萬余件/套(實際數量558萬余件),在全國排名第三位,圓滿完成普查任務。
文物普查,工在普查,意在保護,重在利用。山東普查與保護并重,保護與轉化利用同行,著力“讓文物活起來”。
2015年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成立,3個可移動文物保護區域中心和4個工作站建成,山東大學合作保護基地建立,獲批國家、省可移動文物保護項目53個。同時,省數字化博物館一期工程上線運行,山東省文物保護科研修復工場一期項目將于2018年投入使用。
2016年,山東先后舉辦了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漢畫像石精品展、永遠的孔子展等15個巡回展覽,全年巡展71場次,社會反響熱烈。
文物普查,是“永不落幕的工程”,保護與利用,更待未來發力。
正如季緗綺副省長所說:文物普查和保護利用工作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