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
山東作為文物大省名不虛傳,提起山東文物,大家自然會想到“山東文物看濟寧,濟寧文物看曲阜”。殊不知,在2011年,兗州因發現了國家一級文物鎏金銀棺、佛頂骨真身舍利金瓶而聲名鵲起。你可曾知道兗州文物在今年5月12日帶著自己的“身份證”去香港進行大運河成果展嗎?
讓每件文物都有“身份證”,是這次文物普查的要求,截至2015 年12 月24 日,在此次摸清家底的文物普查中,兗州區文物旅游局共登錄92235 件/套,110875 件,這清晰具體的數字離不開區普查辦和廣大普查員的辛勤努力,此次文物普查,兗州區文物旅游局被省文物局評為“山東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先進集體。
“生怕落后于兄弟單位”
文物是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的記憶和見證,是國家和民族的“金色名片”,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文物普查是科學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自2012年10 月國務院決定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起,在濟寧市普查辦公室的指導下,兗州區成立了可移動文物普查辦,直接與濟寧市普查辦對接,形成了垂直領導、上下直通的工作模式。同時,還成立了濟寧市兗州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向各鎮街道、有關部門下發《濟寧市兗州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實施方案》。
據了解,針對普查,兗州區文物旅游局還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并結合兗州工作實際,制定月度計劃表,任務計劃具體到天,責任到人,切實加強對文物普查工作的督導,為的是從機制上保障普查工作的順利進行。兗州博物館倉庫保管部主任劉連華說:“我們每個月都會上交一個月度計劃表,提交完后還很緊張,生怕落后其他兄弟單位。”
此次文物普查,兗州區文物旅游局對兗州博物館、兗州檔案館、兗州圖書館及兗州天主教愛委會這四家收藏單位的文物家底情況和保存現狀建立了全面文物調查和登陸制度。截至普查結束,全區藏品登錄總數達到92235件/套,實際數量突破11萬件。
“我們將受益一生”
此次文物普查需要對可移動文物進行全面調查登記,工作量之大對每一個文物普查員都是一個機遇和挑戰。
劉連華說:“我們對列入普查范圍的各文物根據國家統一規范和技術標準,開展文物測量、拍攝、信息數據采集和登記,將文物信息通過可移動文物信息管理平臺聯網上報,各級普查機構依權限組織專家對各單位上報的文物信息進行網上審核和現場復核?!逼詹楣ぷ鹘刂?015年末,利用這次大普查的機會,兗州區文物旅游局對文物家底進行了一次全面摸底。
本次普查登錄的主要內容包括可移動文物信息和可移動文物收藏單位信息兩個方面。文物普查對劉連華、李夢來說,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更是實踐者。在采訪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參與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有挑戰有機遇,我們將受益一生。”劉連華說:“惡劣的天氣條件,艱苦的調查環境,相比文物普查的意義都不是問題?!?/p>
“先對文物進行多角度拍照,然后再進行信息錄入,年代、花紋等描寫文字都要錄入系統,一天也錄不了幾件。九萬多文物就這么一點點錄入的。后期錢幣的錄入工作量大,就靠大家一起來干。提交系統也會遇到一些問題,只要一項不合格就提交不上去?!闭f起錢幣,劉連華說,本次系統文物界定細分很細,例如以前一吊一吊的錢幣此次普查進行類別細分,它不屬于錢幣類而屬于票據類。
談及挑戰,兗州博物館文物保管處李夢說:“當時對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原本為了配合文化園的建設,我們博物館已經將館藏的所有藏品進行打包準備搬遷,接到普查通知后,我們又一件一件把藏品再拆開進行登記錄入,我們拆的不是家里的鍋碗瓢盆,這是國家文物,所以要更加小心翼翼?!?/p>
回顧一年來的普查工作,劉連華、李夢表示這是一次極其鍛煉自己自身素質的機會,記不清有多少次撐不下去,也記不清有多少次累的躺在床上起不來。面對普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人員緊缺,一到工作崗位上她們又都是精神滿滿地繼續干。
“報廢了兩臺相機”
為確保高質量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任務,對可移動文物進行全面普查,給每件文物一個身份證,兗州區文物旅游局統籌推進各項工作。
首先,從文管所、博物館、兗州興隆文化園管委會抽調責任心強、能力突出的業務骨干,組建了文物普查隊伍。同時,對普查隊員實行全員培訓上崗,組織普查隊員參加省市組織的培訓會議,舉辦普查培訓班,使所有普查隊員通曉文物普查工作的實施細節及設施設備的應用,為文物普查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在文物普查工作期間,為確保普查工作順利進行,兗州區政府每年列支9.2萬元專門用于文物普查。先后為博物館增配了數碼相機、微距定焦鏡頭、三腳架、臺秤及游標卡尺等各種設備器材?;叵脒@次普查工作,劉連華說:“一件文物需要拍好幾張, 一個瓶子要從各個角度進行拍照,還要拍一些特寫,整個普查我們報廢了兩臺相機,從兄弟單位還借了三臺相機?!?/p>
為提高藏品報送進度,兗州區文物旅游局還專門開通了光纖寬帶,提升網絡速度,為文物普查提供物質保障。同時,兗州博物館根據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平臺上報速度晝夜差距大的特點,劉連華、李夢他們利用時間差,錯開上傳高峰期,下班回家上報信息,這樣就保證了上報速度。
“帶上‘身份證遠渡重洋”
這次文物普查是文化遺產領域開展的一次國情國力調查,文物普查并不是簡單的普查登記,更重要的是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讓活起來的文物真正惠澤于民。
在普查過程中,兗州區文物旅游局充分利用“5·18國際博物館日” “全國文化遺產日”等有利時機,并在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站宣傳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此外,還通過懸掛宣傳橫幅,制作宣傳展牌,印發文物普查宣傳單等有效形式,大力開展文物普查宣活動,讓文物走近市民,讓市民對文物有一個視覺感受。
普查是為更好的摸清家底,此次普查兗州博物館還新發現了三件館藏文物:明木雕鎏金佛造像,此木雕佛造像為明代兗州興隆寺保留下來的文物,對研究兗州佛教文化具有較高的價值;瓷器清祭紅瓶,此瓶造型線條優美流暢,釉層晶瑩潤澤,釉色濃烈大氣,胎質細密勻凈,從細微處均彰顯著官窯瓷器的規整又儀態萬千的皇家氣勢;瓷器清康熙素三彩獸鈕螭耳三足爐,爐底部刻“大清康熙年制”,釉色精美,是難得的康熙官窯素三彩瓷器精品。
文物普查是為了把文物更好地利用起來,據濟寧市文物局局長丁海燕介紹說,為了讓廣大群眾進一步了解山東、了解濟寧,濟寧文物系統積極開展了巡展活動,并選擇“一帶一路”、中國大運河沿線、中國歷史文化名樓巡展和李白生前游蹤地沿線等四條“走出去”的巡展路線,巡展地遍布世界十余個城市,沿“一帶一路”展現濟寧歷史文化的輝煌。
“有了‘身份證的各級文物帶著自己的‘身份證遠渡重洋?!倍『Q嗾f:“去年,已經在俄羅斯、英國等國家進行過巡查,今年5月中旬,俄羅斯還為我們帶來一次契訶夫作品尋訪展,今年我們還將繼續走出去,去迪拜、意大利、法國、阿聯酋等國家進行巡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