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娜
很早之前就在媒體上看過赤桂福的相關報道,知道他低調而踏實。當我們真正來到孔府文物檔案館,拿著照相機對準他時,發現他的確是如此的樸實。攝影師要他拿著一件玉器給他拍工作照,當攝影師要求他把玉器抬高一些時,他脫口而出:“文物不能離桌面高于20厘米,這是有規定的。”
一件細微的舉動,讓我們頓時感受到了這個工作近20多年的文物工作者對于文物發自肺腑的熱愛。
上世紀90年代,他從華北工學院(現中北大學前身)畢業,被分配至孔府文物檔案館,一直工作至今。學計算機專業的他,很多同學現在都已當上了軟件公司的老板,而他一直從事文物工作,踏踏實實,毫無怨言。“就沒想到辭職下海?”“沒有,在這里工作挺好的,非常適合我。我很喜歡從事文物工作。”
不善言辭的他總是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提到自己的工作成就,覺得不值一提。而正是這種不為名、不為利、踏踏實實工作的風格,才讓他如此耐心細致地一天天與文物作伴。整理文物、為文物填寫檔案卡、拍照、記錄……所有這些平凡的小事,在別人眼里看起來瑣碎而漫長,但在赤桂福看來,卻有無窮的魅力。
“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一件瓷器上的花紋,一件漆器上的裂痕,都有數不盡的故事。我在整理這些文物的時候,會去發現這些故事,當然還有些故事已經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力……”。提起文物,赤桂福的話開始多了起來。
“對于文物工作者來說,文物到底意味著什么呢?”我比較好奇地問他。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他言簡意賅地回答。
正因為了解到文物的重要性,所以從畢業分配至單位的那天起,他就開始學習文物知識。跟隨老師傅學習,利用業余時間看書學習,孔府文物檔案館里浩瀚的文物讓他發現了與計算機不一樣的天地。
“曲阜俗稱孔子故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這些底蘊都是通過這一件件文物表現出來的。文物并不是冷冰冰的,文物也是有溫度的,是可以說話的。它們在默默地向你訴說著那千年的歷史,當你靜靜地直視文物的時候,會觸摸到你與文物的心靈感應。文物是活的。”提到自己近20多年的文物工作,赤桂福覺得時間很快,一轉眼就過去了。
的確,當你真正來到孔府文物檔案館,進入到庫房,面對一件件文物的時候,會覺得時間就是一條線,一天天、一年年,外面的世界光怪陸離,而在這里,踏實就是唯一。
這次文物普查,赤桂福全程參與到普查過程中。孔府文物檔案館館藏陶瓷器、銅器、琺瑯器、金屬器、玉石器、織繡品、字畫等文物34余類,赤桂福保管的雜項庫,涉及玉石器、瓷器、金銀器、漆器、文具、牙骨角器、竹木雕、玻璃器、雕塑、木刻板等10余個文物類別,總計612件/套,實際數量948件。庫房通風效果不好,再加上每天清理文物帶來的灰塵,隊友的工作環境更是雪上加霜。為了盡力改善工作環境,赤桂福每天都是第一個進庫,早早地把庫房清掃一遍。
這次文物普查系統,每件文物都有16個小項要填,他從不馬虎,更不含糊,對拿不準的文物名稱、紋飾、質地等問題,通過上網查資料、翻書、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等各種方式來解決。“可移動文物普查對于我們文物工作者來說既是一次鍛煉,更是提升專業素質的重要機會。”
孔府文物檔案館總共有幾十余萬件文物,而參與普查的人數最多時也只有60人。不僅要給文物拍照、還要負責上傳、填寫信息等,巨大的工作量讓大家每天都像在打仗。按照國家普查辦藏品登錄流程,一件文物,首先要將文物信息錄入到EXCEL表,同時把相應的文物照片按要求命名,然后形成單獨的文件夾,最后點擊上傳。學習計算機的赤桂福發現大家在給照片命名的時候所費時間過多,如果能研發出一款軟件,讓大家快速地給照片命名,那么就會極大地提升工作效率。
為此,他在白天的工作之余,晚上熬夜查資料,翻看專業書籍,失敗過好幾次,終于研發出一款可以給照片快速命名的軟件。實踐證明,這款軟件的實用性非常強,不僅操作簡單,還大大縮短了操作流程。其他省市的文物普查單位聽聞這款軟件的效果,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也利用這款軟件來提升工作效率。
對于赤桂福來說,孔府文物檔案館就是家,所有的成員都是家庭的一員,大家互相幫助,互相支持。“我愛這里的一草一木,我喜歡我所從事的文物工作。”而提到自己的小家庭,他表示自己虧欠太多,因為這次文物普查的工作量巨大,他不能時刻陪伴在家人身邊。正是在這次普查過程中,他的孩子得了重癥,最后去世,這對于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虧欠家庭太多了。”提到這件事情,不善言辭的他眼中有淚花在閃爍。
但,這并沒有打擊他工作的熱情,在普查工作中,他依然不變地刻苦工作,踏實勤勉。他默默地工作,與大家一起,共同為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而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情。
現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已經結束,曲阜市文物局獲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先進集體稱號。這個先進集體稱號的背后,正是有無數個像赤桂福一樣平凡的普查員默默支撐起來的。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曾經寫道,“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生活的那個世界而奮斗。”
見到赤桂福,讓我愈發明白了,在平凡的崗位也有不平凡的世界。
(本專題未署名圖片由被訪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