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王立群
2017年5月21日是第二十七個全國助殘日,今年助殘日的主題為“推進殘疾預防,健康成就小康”。
隨著社會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對殘疾人和助殘事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如何讓他們在社會中擁有自我生存與生活的能力,如何為殘疾人創造更多的價值實現機遇,真正讓殘疾人走上小康之路,成為更具探索價值的問題。近年來,在山東省殘聯的指導下,山東各地充分發揮地域優勢,針對有一定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殘疾人,通過提升技能、促進就業、扶持創業等措施,推動實現就業增收。深入實施“百千萬殘疾人就業創業扶貧工程”,省里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扶持121個省級優秀扶貧基地,安置、輻射帶動3757名殘疾人就業增收,大力發展基地扶貧。持續實施“第一書記”幫包村助殘致富奔小康項目,按照每戶殘疾人家庭2000元的標準,扶持“第一書記”幫包村中10449戶貧困殘疾人家庭發展致富項目,或作為項目資產折股量化到殘疾人貧困戶,大力發展項目扶貧。啟動實施“千牽萬·互聯網+殘疾人就業創業扶貧行動”,大力發展電商扶貧,借助“互聯網+”助力殘疾人實現脫貧致富。自今年起,全省各級殘聯組織每年培訓1000名殘疾人電商創業帶頭人,輻射帶動10000名殘疾人實現網上就業創業。省殘聯按每人2000元的標準,直接扶持1000名殘疾人實現網上創業。全省對4560名殘疾人進行電商技能培訓,3014名殘疾人依托電商實現就業創業。積極扶持殘疾人特色就業,大力發展個性化服務。加強盲人按摩技能培訓與行業管理,省里投入200萬元,培訓483人次,扶持139名盲人開按摩店自主創業。落實中途失明人士社區康復重建就業項目,對301名受助人員進行就業創業培訓,經驗做法被中國殘聯推廣。而在各地,也涌現出一批帶領殘疾人奔小康的典型經驗,值得推廣。
青島:讓殘疾人具備生存技能
傳授殘疾人尤其是智力殘疾人職業技能,是每個殘疾人家庭都希望卻又難以達成的愿望,但是在青島市市北區,春雨殘疾人輔助性就業中心(以下簡稱“春雨中心”),在專業技術及服務人員組成的團隊的幫助下,讓每個重度殘疾人具備生活與生存技能,變成了現實。
春雨中心組建了一個15人的專業技術服務團隊,負責平時對殘疾人的培訓、日常生產和生活管理等工作,很多殘疾人通過殘聯或者別人介紹來到這里。中心還配置了一些適宜殘疾人工作的崗位,主要包括:紙袋成型、穿繩、紙盒成型、糊紙盒、排廢、包裝、印品粘貼、印品封裝、折頁以及工藝品制作等。
“春雨中心參照青島市最低工資標準每月按時發放工資,員工平均每人每日工資在二三百元左右,高的能到七八百元”,春雨中心工作人員楊先生透露。此外,春雨中心每月會依據國家規定按時足額為殘疾員工繳納社會保險,剩余的由政府補貼。不僅如此,中心還與殘疾員工均簽訂了三年的正規勞動合同。在這三年之內,政府每年補貼20萬元用來租賃場地以及完善設備。
成立兩年來,春雨中心已有在職殘疾員工46人,其中智力、精神及重度殘疾人員37人,其他殘疾人員9人,在中心的幫助下,他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臨沂:讓更多創業夢變成現實
在臨沂河東區,有一個獨特的創客孵化基地,被稱作“夢想小鎮”,在這里,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夢想與追求變成了現實。
肢體三級殘疾的王穎每天都在自己創辦的河東區新穎竹木工藝品廠忙碌著。王穎家生產的竹木工藝品不僅在臨沂市小商品批發市場進行線下銷售,同時將產品帶到線上運營。王穎網店的優勢是“訂做”。根據客戶要求,進行設計制作,利潤也較為客觀。如今,工廠的規模已經從2013年的幾萬元年營業額發展到現在的上百萬元。
從“夢想小鎮”的創客孵化基地走出的成功創業的殘疾人還有很多。孵化基地免費向農村殘疾人傳授電子商務課程,將參加人的電商夢想轉化為現實。基地還根據入住者的具體情況決定孵化器的長短,一旦入住者掌握開店運營所具備的基本技能,即可離開夢想小鎮,單獨開創工作室,同時補充一名新入住者。
這些創業者不僅讓自己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更帶動了更多殘疾人走向幸福生活。王穎的加工廠就輻射帶動了63名農村殘疾人就業,幫助15名農村殘疾人走上了電商之路。
莒縣:帶領殘疾人走上小康路
在日照莒縣,辛興芬和她的福利服裝加工廠已經成為帶動殘疾人就業致富的標桿性企業。全廠職工200多人,其中殘疾職工197人。
多年來,辛興芬一直充分利用企業優勢,利用現有資源,為殘疾人進行就業培訓,使有就業需求的殘疾人能學到一技之長,同時盡最大能力為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從1996年至今,企業已經免費培訓12期,600余名殘疾人在廠參加培訓,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并先后有二百多名殘疾人在廠安置就業。在廠里就業的殘疾人與正常人同工同酬,按時發放工資,并免費提供食宿,工人月平均工資達到2500元。工廠與殘疾人簽訂勞動合同,五險一金全部由企業繳納。
辛興芬把殘疾職工當成自己的親人,高度重視殘疾職工的生活問題,全力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她還積極牽線搭橋,促成了40多對殘疾職工喜結良緣。企業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救助貧困學生50余名,累計為殘疾人、社會困難戶、貧困學生等無償救助5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