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麗 錢鋒
寫在《中外文學交流史·中國-中東歐卷》羅馬尼亞語、塞爾維亞語、波蘭語版權輸出之后
2017年8月25日,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山東教育出版社與塞爾維亞芝戈亞印書公司、波蘭DIALOG(對話)出版社成功簽署了《中外文學交流史·中國-中東歐卷》塞爾維亞語、波蘭語版權輸出協議,這是該書繼2016年11月羅馬尼亞高迪亞姆斯國際圖書與教育展上與羅馬尼亞歐洲思想出版社簽署羅馬尼亞語版權輸出協議之后,實現了“一帶一路”沿線中東歐國家三個語種的譯介傳播。可以期盼,一個喀爾巴阡山揚起中國風,巴爾干半島、維思瓦河畔聆聽中國故事的生動場景將會陸續展現。
《中外文學交流史·中國-中東歐卷》是國家十一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外文學交流史》(17卷)之一種,叢書被學術界譽為“中外文學關系史研究領域一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出版后獲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第四屆出版政府獎。《中外文學交流史·中國-中東歐卷》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東歐研究中心主任丁超教授與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宋炳輝教授合作撰寫,是國內外第一部系統梳理研究中國與中東歐16個國家文化與文學交流的通史性著作。該書首次呈現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文化交流的復雜多元的歷史本相,描繪了文化交流的路線和圖譜,揭示了不同民族之間所擁有的精神共性,在迥異的民族歷史體驗和文學創造中尋找相似的文化價值,并將其弘揚光大,建構一個彼此友善、文化互識、心靈相通、和諧共生的精神世界。本書希望以文學為媒介,讓大眾認識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關系,發現并整合其中豐富的資源,共同回應如何在全球化時代,通過文學與文化的交流,來促進不同文明之間、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對話、理解、融通與進步這個重要的時代命題。
《中外文學交流史·中國-中東歐卷》的塞爾維亞語將由著名漢學家、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普西奇教授和貝爾格萊德大學金曉蕾教授共同翻譯。普西奇教授是塞爾維亞最優秀的中國文化研究者和翻譯家,金曉蕾教授是塞爾維亞官方首席中文譯員,近年來一直擔任塞中兩國領導人會晤和互訪的口譯。芝戈亞印書公司是塞爾維亞的主流出版社之一,近年來策劃翻譯出版了多種中國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專題的圖書。波蘭DIALOG(對話)出版社主要依托華沙大學等高校,專營學術著作出版,1992年建社以來已出版各類圖書600余種,在波蘭出版界有較好的聲譽和影響力。目前該社已約請華沙大學漢學系主任Malgorzata Religa(李周)教授擔任波蘭文本翻譯,北京外國語大學波蘭研究中心亦將配合支持,對該書的翻譯出版質量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保障,這些都將有利于今后在這些國家的發行和文化傳播。羅馬尼亞語版將由羅馬尼亞歐洲思想出版社出版,由羅馬尼亞著名漢學家、布加勒斯特大學教授伊麗亞娜·霍加-韋利什庫(Ileana Hogea-Veli cu,中文名楊玲)翻譯。楊玲教授1955年作為羅馬尼亞政府派往中國的第四批留學生,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其間得到王力、吳祖緗、季鎮淮、王瑤等名家指導,受到了系統的中國語言文學專業教育,在中國文學和文化研究方面著述豐富,曾翻譯《楚辭》《紅樓夢》等多部中國文學經典。山東教育出版社一貫注重“走出去”圖書策劃,從作者班底籌建開始,到文本翻譯、宣傳推廣,都搭建起包括海外漢學家在內的國際一流的專家隊伍,這些學者和翻譯家不僅是中外文學文化交流的研究者,同時還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
正如普西奇教授在2017國際出版企業高層論壇上所說:“文化的交流,從影響力度和深遠性來看,沒有比文學藝術的交流更能促進人們的精神和心靈的溝通。”在普西奇教授眼里,中塞文學交流史上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碰撞是塞爾維亞詩人米·茨爾良斯基于1923年翻譯了中國唐詩。文學的魅力,能夠穿透時空;文學的交流,能夠直抵人心。《中外文學交流史·中國-中東歐卷》架起了一座跨越中國與中東歐歲月和山水阻隔、實現心靈握手的橋梁。開卷有益,掩卷有得,《中外文學交流史·中國-中東歐卷》從古代華夏民族與中東歐民族的最初和相互認知起始,對明清時代、民國時期及至整個20世紀,特別是新中國建立后中國與中東歐16國雙向的文學和文化傳播、接受做了全面、系統、深入的歷史追溯和文化探尋。你仿佛看到也聽到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客居康斯坦察,把對塞里斯(意為“絲國”,是古希臘、古羅馬人對中國的稱呼)的美好想象融入到他的詩情中;你也能讀到康熙年間代表沙俄出使中國的羅馬尼亞人米列斯庫抵達北京后寫下的熱情洋溢的文字:“中國的許多東西都是舉世無雙的,因此可以說,中國猶如鑲嵌在戒指上的稀世寶石。”你還能發現早在1948年,中國翻譯家孫用通過英文版、世界語版的《塔杜施先生》將波蘭大文豪密茨凱微支介紹到中國,而且將波蘭文原著的詩歌體完美地轉換為中文版的散文體;你也可能注意到,像《雷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狼圖騰》等一系列塞爾維亞文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已陸續譯介到塞爾維亞……
文學無國界,文學在作為“一帶一路”沿線的中東歐地區未來發展中可以充當一個積極力量。真正的文學具備共同的特征,就是描寫人的命運,研究人靈魂和感情的變遷。它可以直面心靈,深入人的內心,探討人類情感的奧秘。通過閱讀對方的文學作品,可以了解作家或一個民族內心深處的隱秘,這時也許就會發現,我們現在焦慮的問題基本是同樣的,所憧憬的未來也是同一種狀況。有了這種了解,就產生了對話的可能性,發現彼此之間的共同點,而這正是《中外文學交流史·中國-中東歐卷》能不斷實現版權輸出新突破的最重要的基礎。
(編輯/王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