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1日,首屆全國傳統木偶皮影藝術節在武漢開幕,武漢人藝木偶中心作為東道主,以《羅漢傳奇》劇目作為此次藝術節的開幕大戲。對于很多觀眾來說,或許這僅僅是一場木偶演出,而對于武漢這群還堅守在舞臺上的木偶演員,意味著什么?
下面一起來看這位木偶演員的故事吧!
80后的胡濤,是《羅漢傳奇》的主演,國家二級木偶演員。從他手里舞動的“長袖”中,還隱約能夠感受到這座城市木偶團隊曾經的輝煌。
1992年,胡濤在武漢市兒童藝術劇院以《木偶神韻》參加全國皮影調演木偶大賽,一舉拿回了7項大獎。
2011年,胡濤一舉拿下木偶界最高獎——金獅獎中的優秀表演獎,就是操作的手中這支長袖。
武漢的木偶屬于仗頭木偶,是大流派。然而在木偶節期間,多支全國的精英木偶團隊來到學校演出。對于胡濤來說,走學校路線是非常有市場的,也是傳承的一大方向。
胡濤和他的團隊在為孩子們表演木偶戲。他說,原先還有挺多學校邀請木偶團去演出,但這幾年反而越來越少。在武漢,木偶團主要是周末在劇場演出,場次非常有限。
“在幼兒園、小學進行木偶戲的演出絕不會遇到冷場。劇團在上面演,孩子們在下面瞪大了眼睛看,氣氛熱烈。”胡濤說。
直到現在,胡濤一直沒有真正離開木偶劇團。在他的家里,仍然可以找到一支當年他在學校練功時的木偶,算下來這支木偶也有22年的歷史了。
胡濤在看木偶班的孩子們早練
木偶藝術節期間,讓這些木偶班的孩子們參與了開幕式的演出,對于他們來說,能夠擁有這樣的舞臺進行鍛煉,進入狀態,是一件好事,讓胡濤有些羨慕,因此,胡濤幾乎每場都看。
胡濤說:“記得當時,為了排演這次的《羅漢傳奇》,武漢人藝特別請回了丁春娥(左)、沈應春這對木偶界的伉儷回歸,進行指導?!?/p>
木偶節后,胡濤主動找到二老,一方面希望丁春娥幫他指點技術動作,另一方面想把一些殘舊木偶帶給沈應春,讓他重新修正一下,為自己的新戲做準備。
丁春娥和沈春娥一直鼓勵胡濤要有他們當年的釘子精神,勤練苦練,才能真正找回“木偶神韻”,做到人偶合一。
胡濤說:“做藝術這行的,如果能做一輩子,應該是一種幸福。為了這幸福的事,木偶演員在臺下需要磨練十年甚至更久的基本功,才可以登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