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工作是保障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穩步發展的前提,是實現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德育工作者應從德育內部著手,以五對相互依存的德育關系為切入點,尋找高效推動德育工作的杠桿,精準開展各項德育工作。
【關鍵詞】德育活動;德育實效;德育過程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31-0031-02
【作者簡介】1.楊云,江蘇省宜興市陽羨高級中學(江蘇宜興,214200)教師,一級教師,宜興市優秀青年教師;2.周建民,江蘇省宜興市陽羨高級中學(江蘇宜興,214200)副校長,高級教師,無錫市優秀班主任。
中學德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工作方法,處理好德育的五對關系,使德育功能、德育內容和德育方式符合中學生的發展實際和時代發展的要求。
一、破和立的關系
德育工作是一項“破”“立”相輔相成的系統工程。從道德行為主體的維度看,同一道德主體在成長、認知、蛻變的過程中經由“破”和“立”的互動轉換,走向道德的發展和成熟;從道德施教主體來看,“破”意味著舍棄原先的德育設計、重新整合德育資源、反思德育效能,意味著從批判走向建設。有效地“破”才能高效地“立”,德育模式的建設才具備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從“破”中反思、追問能更好地為“立”提供價值評判。例如,對于一項低效的德育活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主導因素是什么?因變量有哪些是非預設性的?它出現的背景如何?這些反思為如何“立”提供了重要的借鑒。邀請專業人士開設法制報告和放映露天電影是我們學校德育的重要活動,但由于形式陳舊、內容單一,這種德育形式現在很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導向作用。基于這一現實,學校摒棄了大一統的“形式主義”,創造性地開展德育活動,將法制報告改成“法制在我心中”或“我心目中的法制”講座,以學生身邊的事為案例,通過鮮活的案例進行法制教育,更容易為學生所接收。同樣,我們將全校統一的露天電影放映改成班級微電影,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行尋找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拍攝微電影,在拍攝和觀看影片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思考和反思。
為了在“破”和“立”的相互關系中尋找平衡點,提升學校道德教育的效率,德育工作者要用敏銳的眼睛和智慧的頭腦來審視道德活動中出現的非預設性偏差,透視德育活動里蘊藏的德育新價值和增長點,因為它從另外一個角度為道德的成長提供了注腳,為道德的正向修訂提供了契機。學校管理者或班主任在德育實踐活動中要始終圍繞著這對正反命題,在踐行道德活動、整合道德資源、實施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逐步達成“破”和“立”的動態平衡。
二、實和虛的關系
德育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很少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在學校的工作中常處于務虛的層面上。學校常常將德育活動變成了例行公事的過場,一些德育活動往往是轟轟烈烈地開始,悄無聲息地結束。其實,這些都是因為缺乏對德育“實”和“虛”之間關系的正確認識。
1.學校要將虛事做實。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立德樹人是當前社會轉型期道德教育的主旋律,道德是實實在在的教育形態,有其自身的理想、信仰,而且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和宗旨性訴求。班主任完全可以通過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彰顯道德意義的“能見度”,如建立學生德育成長檔案、開展每月一次的募捐活動、尋找身邊的德育標兵,講述“小故事”中的“大道德”等等,這些活動使道德目的由虛變實,讓學生道德意義上的成長“看得見”“摸得著”。
2.學校要將實事務虛。教師要與時俱進、因勢利導,主動呼應學生道德生長和發展的新常態,做到“有為”與“無為”相結合,教師的適度“無為”和“務虛”能讓學生更好地“有為”和“務實”。在德育活動中,教師的自我“虛化”是為了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存在,讓德育主體在道德活動的參與中獲得存在感。因此,在班級日常活動中,班主任要從道德教育的臺前走到幕后,適當“虛”化教師道德評判的角色定位。學生在體驗道德成長中踐行“我的地盤我做主”,不斷積蓄,成為道德的主宰者,最終構筑起“人格長城”。
三、遠與近的關系
德育是看不見的生長,是由內而外的一種精神創生。德育猶如一日三餐,須臾不可或缺,它始于當下,面向未來,流淌在學生的精神血脈中。德育需要教師有一種著眼于未來的教育眼光,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播種。教師要立足當下,讓道德諸因素在學生精神層面持續發酵,為學生未來的道德成長提供精神營養。德育工作者要重點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盤活當下的德育資源。家長是學生的首任德育導師,是當下最有力的德育資源,教師要主動向家長取育人之經,與家長保持常態化的溝通,從而設計個性化的育人方略,將家庭德育和學校德育結合起來,營造家校合一的德育氛圍。第二,跟蹤中期成長歷程。德育活動是陪伴學生開展德育歷練的旅程,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記錄檔案、談心、拍攝照片等,帶著學生且行且思。第三,著眼于學生未來的德育成長。德育是偉大的“造心工程”,需要有時間陪伴,用時間去見證。
四、個體和集體的關系
將個體融入集體中去是提升德育實效的黃金法則。個體教育盡管直接、坦誠、率真,但學生沒有自省或迂回的空間,缺少必要的自我思考、反省和領悟。這種一對一的教育,只是在形式上保持了對等,在精神層面上并不平等,教師往往成了德育的唯一施教者,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讓個體融入集體中教育有三大優勢:第一,可以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反思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為什么要改”。學生在做錯事后,都會有一種負罪感,這時他需要時間和空間來緩沖和反思。第二,在集體中,輿論往往是最好的教育良方,它能給處于其中的個體一個自我表達的空間,實現從“要改”到“愿改”的轉換。“要改”往往是剛性的,學生只是在認知層面上是明了的,“愿改”才是德育滲入心靈、觸及靈魂的關鍵。第三,在集體輿論的教育中,學生自我認識得到了更新,自尊心得到了應有的尊重,這助推了學生“想改”的愿望,也給學生“能改”注入了內在動能。
隨著學生個體德育發展的成熟,單一的個體教育收效甚微,集體才是判定學生的一面反光鏡,從集體輿論中得到教育的學生也樂于回到集體中接受大家的檢驗和監督,并為了集體的價值趨同奉獻自己的“洪荒之力”。
五、他律和自律的關系
毫無疑問,通過他律的手段達到自律的目的是德育成長的最高目標。德育的知、情、意、行是德育主體主觀旨趣的系統性反應,只有真、善、美內化為德育主體的內在精神訴求,并成為德育主體的行動指南和行為自覺,才能真正提升人的德育境界,實現德育層次的躍遷。要實現此目的,需借力他律。在初始階段,以他律為剛性約束,以自律為培養目標;隨著德育活動的深入,他律和自律需相互協作,相互調適,“此消彼長”,直至最高階段的“自律為主,他律為輔”,如此,“心中的道德律”才能成為每個學生靈魂的道德衛士。
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為中學生德育成長由他律向自律轉變提供了絕好的理據支撐。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個體的差異,從學生德育的最近發展區出發,精準定位學生的德育目標,并匯聚全體學生的力量,制定切實有效的德育管理策略,采取跟蹤、督促、談話和記載的方式助推學生在德育發展中不斷超越自我,邁向以自律為動能的德育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