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講究管理語言的藝術。懲罰教育時,我們要多一些威嚴,少一些威嚇;賞識教育時,我們要多一些恩厚,少一些恩賜;常規教育時,我們要多一些套路,少一些套話。班主任如果能做到這“三多三少”,那么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可以真正走進學生內心深處的。
【關鍵詞】班主任;管理語言;言語藝術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31-0066-02
【作者簡介】梅志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漕湖學校(江蘇蘇州,215144)課程與教學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級教師。
“閉嘴”和“把小嘴巴閉上”這兩個短語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折射出來的情感卻截然不同——“閉嘴”短促有力,嚴厲而粗暴的態度溢于言表;“把小嘴巴閉上”溫和親切,更容易讓人接受。那這兩個命令短語發出之后,效果又各有什么不同呢?
筆者以前所在的學校每到冬天就會組織學生到操場跑步。低年級的學生因為對一切都很新奇,所以常常會控制不住情緒,跑操時嘻嘻哈哈哈,小嘴巴講個不停。這時,只見一(1)班班主任楊老師大吼一聲:“閉嘴!”,一(1)班的學生立刻如同電視機被遙控器按了靜音鍵。而一(3)班這邊,班主任張老師也趕忙制止道:“小朋友們,快把小嘴巴閉上!”,她還一邊說一邊做著噤聲的手勢,奇怪的是,張老師溫柔的提醒卻收效甚微,孩子們仍我行我素。“閉嘴!”一(4)班蔡老師又是一聲大吼,剛剛還說個不停的孩子們如同受了北風一擊,一下閉緊了嘴巴。一(4)班的蔡老師身材魁梧、濃眉大眼、面色黝黑,這一聲吼,很有當年張飛在長坂坡吼死夏侯杰的氣概。
我想,很多人會猜,在你們學校一年級的四個班級里,一(1)班和一(4)班紀律肯定最好。那現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說“是”,因為在楊老師和蔡老師的課堂上,這兩個班的小朋友確實是最聽話、最乖巧的,他們會坐得端端正正,不敢交頭接耳,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出。說“不是”,因為與楊老師和蔡老師搭班的兩位老師有想法。在這兩個老師的課上,如果一節課上沒有幾聲如兩位班主任一樣的平地一聲吼的“閉嘴”,那課堂肯定亂套了。到了三年級時,很多教師都不愿意接手楊老師和蔡老師的班,因為害怕自己的“氣勢”強不過學生。
如此這般,我們的教師陷入兩難:要想學生“把小嘴巴閉上”就必須讓他們“閉嘴”,可長此以往,一旦沒了“閉嘴”他們就真的“閉不上嘴了”。那么班主任該如何走出這個“兩難”呢?我認為,班主任要關注自己的管理語言,讓自己的管理語言“藝術”起來,需要做到“三多三少”。
一、多一些威嚴,少一些威嚇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一些父母在教育小孩子的時候,常常會威脅他們說:“你不要再調皮了,再調皮我就把你從樓上扔下去……”或是“那個東西不要碰,不然手會爛掉的。”作為專業的教育人士,我們在聽到這樣的教育話語時,是不是覺得可笑之極——孩子真的調皮了,你真舍得扔嗎?他真的抵不住好奇摸了那件東西,手真的會爛嗎?殊不知,我們的一些班主任在管理班級時,類似的話語也是層出不窮:“你今天上課再隨便講話,就不要回家了,就在教室里過夜。”“你再調皮搗蛋,明天就不要來上學了。”“你再考不出理想的分數,下學期別人升五年級,你就還待在四年級吧!”……這是赤裸裸的“威嚇”。且不說這樣的威嚇會不會給學生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關鍵是這樣的威嚇常常是不會兌現的。班主任的這些管理語言會給學生傳遞這樣的信息:“狼”來了,“狼”卻沒有來,而一旦“狼”真的來了,孩子們的心中還會存在僥幸——“狼”或許是不會來的。于是,在這樣的班級氛圍下,教師再科學合理的懲罰教育都是蒼白無力的。
班主任在懲罰教育時,管理語言要的是威嚴,而不是對學生進行威嚇。當然,威嚴的管理語言也是要遵循一定原則的。首先,威嚴的話語要有底線,一定不能違背《未成年人保護法》,不能逾越《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其次,威嚴的話語要有底氣,教師要能說到做到。
二、多一些恩厚,少一些恩賜
“恩厚”的管理語言首先要“仁愛”,關注班級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每一個方面。班主任的眼里不能只有少數幾個優秀的學生,班主任鼓勵、贊美的語言不能只面向少部分學生。我們要表揚和贊賞學生,我們的語氣語調要讓學生感覺到友愛,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憐憫施舍。
“恩厚”的管理語言還要“篤實”,表揚在“點”上,不能為表揚而表揚。如果贊美的語言太廉價,甚至華而不實,那這樣的表揚就失去了意義。機械的、形式的、表面的表揚,長時間也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又怎能真正打動學生的心?為了讓表揚不廉價,班主任的管理語言不應局限在口頭上,可以落實到一些行動上:今天學生的字寫得端正,獎勵一支彩色粉筆;低年級的學生今天表現很好,班主任可以抱一抱他;今天在教師不在的情況下,自習課的秩序井然,全體學生免做作業一次;路隊在某個學生的帶領下整齊有序,那就向學校申請,第二天讓他站在主席臺領操……用心靈為孩子鼓掌,這樣的管理語言才是真正的“金口玉言”。
三、多一些套路,少一些套話
現在,很多班主任“管不住”學生,班上的常規管理混亂。其實并不是班主任沒有進行常規教育,而是他們常規教育的“套話”太多,沒能真正抵達學生的心靈深處。所以,在常規教育中,班主任管理語言要有點噱頭,要有“套路”,正所謂“自古深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那怎樣的常規教育的“套路”是“得人心”的“套路”呢?
1.套路之一:“我不說,我做”。
我要求學生做到的,我自己肯定能做到。我要求學生午餐要光盤,那我的餐盤里絕不能留下一粒米,哪怕里面有我不喜歡的菜肴;我希望學生節約水電,那我就會默默擰緊水龍頭,悄悄關閉長明燈;我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當國歌響起、國旗升起時,我一定會立正行注目禮,而不會在學生行間流連,甚至和別的教師輕聲交流、嬉笑……
2.套路之二:“我不說,你說”。
讓學生制定班規是實現班級成功管理的法寶,班主任絕對不能“一言堂”。晨會課,讓學生上臺聊一聊班級有哪些好人好事,又有哪些不合時宜的現象;班會課,讓值周班長唱主角,表揚先進、提醒后進,梳理一周常規管理的得與失;另外,習作、板報、手抄報等等,都可以成為“廣開言路”的陣地,讓我們班主任“正衣冠”“明得失”。
最后,還回到文首那則案例上來,當我們一次、兩次地讓學生“閉嘴”的時候,我們態度嚴肅甚至是嚴厲,這未嘗不可。因為教師這種態度帶來的是學生對你的“敬畏”,一旦學生開始“敬畏”老師,教育才會真正發生。但當我們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沒有“把小嘴巴閉上”的循循善誘,只有“閉嘴”的武斷粗暴,那“敬畏”就會演變成“恐懼”。而一旦學生對老師的“敬畏”變成了“恐懼”,那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失敗的。
我們都知道,班級管理最終的走向是實現學生的“自治”。我們肯定不愿意看到暴跳如雷、怒目相向的教師和噤若寒蟬、畏畏縮縮的學生,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語言中要講究管理言語的藝術,多一些威嚴,少一些威嚇;多一些恩厚,少一些恩賜;多一些套路,少一些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