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初中數學體驗式活動課”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問題(或問題情境)出發,經歷和參與操作、觀察、發現、抽象、驗證、運用的初中數學探究活動課,具有問題性、參與性、過程性、開放性、結構性等特點,通過“操作探究”、“實驗驗證”、“拓展應用”等方式,讓學生建構數學知識,提高創新能力,形成理性精神,積累活動經驗。
關鍵詞
初中數學 體驗式 活動課 操作探究 實驗驗證 拓展應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2011年版》)指出:“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而經驗積累的載體是數學活動,離不開學生的參與與體驗。那么,什么是體驗式數學活動?體驗式數學活動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有何意義?初中數學體驗式活動課有何特點?初中數學體驗式活動課的模式是什么?本文結合泰州市十二五規劃課題“初中數學活動課程體驗教學模式實踐研究”的研究,談談相關問題的實踐與思考。
一、體驗式數學活動對學生發展的意義
1. 體驗式數學活動可以有效建構數學知識。
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數學活動的核心是“問題解決”,因此體驗式數學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在探究與解決問題中建構知識、增強技能、感悟思想。
2. 體驗式數學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課標2011年版》在實驗稿基礎上增加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要求,這是提出了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要求。而數學活動是學生“經歷參與操作、觀察、發現、抽象、驗證、運用、遷移”的過程,其中,“觀察、發現、抽象”的過程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載體。
3. 體驗式數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理性精神。
發現與抽象的數學結論是否正確、有何價值,這就需要“驗證、運用與遷移”。要幫助學生經歷證實(或證偽)的推理過程,養成言而有據、思辨有理的理性精神與思維習慣。
4. 體驗式數學活動可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經驗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它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而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后在大腦中的積淀,既包括學生經歷數學活動獲得的直接經驗,也包括學生自我反省提煉出來的間接經驗,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經過積淀與升華,還可以形成數學的直觀能力。而無論是何種經驗,都建立在學生對活動過程的經歷、參與和體驗的基礎之上。
二、初中數學體驗式活動課的特點
初中數學體驗式活動課有五大特點,即問題性、參與性、過程性、開放性和結構性。
1. 問題性。數學活動過程是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好的數學活動課首先必須有好的問題,一方面體現活動的價值,學生才有參與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的習慣。
2. 參與性。這是數學活動最根本的要求。學生只有親身參與,才能增強對活動的深切體驗;學生只有深度參與,才能將數學活動經驗升華為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學生只有全程參與,才能感悟數學探究“問題情境的數學化、問題猜想的驗證、數學結論的應用”全過程,進而內化為自身的研究思路、解決策略與思維方式。
3. 過程性?!墩n標2011年版》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重視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背踔袛祵W體驗式活動課則對引導學生經歷活動過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景呈現數學結論的探究與發現過程,全面暴露數學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全程展示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
4. 開放性。一是問題的開放。問題開放,既能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得共同成長,又能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二是過程的開放。既要注意課堂生成性,視活動情況及時調整方向,又要提倡活動多樣性,做到教師引導與學生活動、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操作猜想與結論實證的有機融合。
5. 結構性。一是課堂活動具有一定的程序結構。一般為“操作、觀察、發現、猜想、抽象、驗證、運用、遷移、反思”,當然活動環節可視具體要求適當增減;二是學生之間具有一定組織形式,比如在探索活動前將學生分組并分工,明確組長、匯報者、操作者、記錄者等。
三、初中數學體驗式活動課模式解析
1. 模式簡介。
根據不同的活動目標與學習內容,初中數學體驗式活動課大致分為“操作探究”“實驗驗證”“拓展應用”三種模式。
一是“操作探究”型活動課模式。以“實驗操作,發現結論;啟發引導,證明結論;規范表征,應用結論”為主線。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發現,提出結論,在教師引導下對結論進行證明(證實或證偽),并對具有一般意義的結論在應用中鞏固與內化。這是從具體到抽象的活動方式,適用于對數學新知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思辨精神與思維習慣。
二是“實驗驗證”型活動課模式。以“數學推理,證明結論;操作實驗,驗證結論;實踐應用,深化結論”為主線。這是從抽象到具體的數學活動方式,適合對從數學內部提出并證明的結論,再通過實物模型、現實情境或現場演示加以說明或驗證,將抽象的數學概念或結論具體化、形象化、可視化,有利于學生理解。
三是“拓展應用”型活動課模式。以“回顧溫習,激活結論;方案設計,應用結論;交流比較,內化結論”為主線。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計更高層次的方案或情境,從而達到數學結論的升華、遷移與反思的效果。這是從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的數學活動方式,適用于章節或單元內容學習結束后知識、方法的提煉與小結階段。
2. 案例選析。
這里以“拓展應用”型活動課為例,談談模式在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這是蘇科版八年級下冊“8.3頻率與概率”學習結束后安排的一節活動課。學生已認識“確定事件”與“隨機事件”,知道了“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和“概率”的概念,掌握了用頻率估計概率的方法。本活動旨在通過活動激活“頻率與概率及其關系”等相關知識,以此設計更高層次的活動,強化知識的應用,理解隨機與統計意識融合的理念,從而加深對頻率與概率關系的理解。
環節一:回顧溫習,激活結論。
問題1 頻率與概率有何關系?
問題2 在如圖1所示的圖形中隨機撒一把豆子,計算落在A、B、C三個區域中豆子數的比。多次重復這個試驗,你能否發現上述比值與A、B、C三個區域的面積有何關系?
【操作與思考】學生觀察思考,記錄試驗結果,然后分組試驗。每組試驗20次,并統計各組的試驗數據,并思考:
(1)對照試驗的結果,落在A、B、C三個區域中豆子數的比是否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2)上述比值與A、B、C三個區域的面積有何關系?
(3)這表明落在A、B、C三個區域中豆子數的多少與什么有關?
問題3 如果將“豆子落在區域C”記作事件W,請估計事件W發生的概率。
經過思考得出:根據頻率估計概率,落在區域C中的豆子數與落在A、B、C三個區域中豆子總數之比,可以作為“豆子落在區域C”的概率。
【設計意圖】教師直接提出問題,學生回顧相關知識、方法內容,并通過動手試驗,收集、整理、分析實驗數據,用頻率估計幾何概型試驗中的概率,從而激活學生對頻率與概率關系的認識。
環節二:方案設計,應用結論。
問題4 “現有3張撲克牌,其中只有1張黑桃,3個同學依次抽取。”根據這一情境,請設計一個用頻率估計概率的問題,寫出設計方案,并具體實施,作出數據分析與判斷。
【設計與應用】(1)學生嘗試用列舉法比較困難,選擇用頻率估計概率;(2)學生分組試驗,記錄試驗次數、每次試驗抽中黑桃的人數;(3)每組試驗20次,計算20次試驗中每個人抽中黑桃的次數并計算頻率,將全班同學試驗數據匯總;(4)統計隨著試驗次數增加時每個人抽中黑桃的頻率;(5)活動結論:一是隨著試驗次數增加,頻率穩定在左右;二是抽到黑桃的概率跟抽取的順序無關。反思實驗活動過程并思考:(1)上述兩個試驗的概率是通過怎樣的方法得到的?(2)你覺得試驗在求概率中有何作用?(3)你覺得概率在生活中對你有何幫助?
【設計意圖】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設計解決問題方案,學生經過試驗、篩選,確定合理的用頻率估計概率的方案。經歷這個過程,學生感受到在大量重復試驗中,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頻率趨于穩定,從而體會到數學方法可以解釋生活中很多現象的原因,試驗在求概率中的作用及概率在生活實際中的作用。
環節三:交流比較,內化結論。
【交流與討論】(1)就“抓鬮公平嗎?”采訪一下自己的父母或朋友,用你所學的數學知識和他們進行交流;(2)如圖2,在正方形ABCD中隨機選取一點,你能設計一個試驗,并用頻率估計概率的方法求出此點恰在△ABO內部的概率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各組設計的活動方案的正確性、合理性、公平性,從而進一步深化對頻率與概率之間的關系的理解。
四、初中數學體驗式活動課的思考
1. 成效顯著提升。
經過幾年的實踐,模式的探究取得了一些成效。從學的角度看,學生增強了數學學習的興趣,逐步養成了操作、觀察、猜想、推理、應用的問題探究的學習習慣,形成了“具體——抽象——具體——更高級抽象”和“質疑——證明(證實或證偽)”的思維方式,培養了追求真理的數學理性精神。從教的角度看,數學課堂由“灌輸式變成活動式”,教學方式由“講授式變成探究式”,知識教學由“數學到數學變為由情境到數學”。
2. 問題不可回避。
一是部分教師為活動而活動,喪失了活動的數學教育功能。初中數學體驗式活動課是以活動為載體的,在活動中感悟與感受,最終指向數學思維與創新能力的發展;二是并非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數學活動,其標準如何界定?三是數學活動與應試升學的關系如何處理?客觀地說,開展初中數學體驗式活動課費時費腦,短時間內可能對考試成績有一定的負面影響。針對目前的評價機制,如何引導教師改變短視行為,真正上好數學體驗式活動課,有待于從評價體系上加以落實。
(作者為江蘇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初中數學教研員、江蘇省泰州中學附屬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