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轉變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方式,我校提出了“研學課堂”的課堂改革方案。“研學課堂”教學流程主要有:自主研習、小組合作、交流與展示、即時評價、矯正反饋五個環節。 筆者也積極參與學校研學課堂的嘗試和實踐,下面以蘇科版《數學》七上“4.2解一元一次方程(4)”為例,就“研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領悟、思考、總結、反思而形成的一些初步觀點與同行交流。
一、教學片段與設計說明
教學環節一:自主研習。
1. 提醒學生回憶原有知識:在屏幕上呈現“解方程 3(x+1)=8x+6”。
設問:解這個方程有哪幾步?
生1:解這個一元一次方程需要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系數化為1,共4步。
追問:各步變形的依據是什么?
生2:去括號的依據是乘法分配律,移項的依據是移項的法則,合并同類項的依據是合并同類項法則,系數化為1的依據是等式性質2。
2. 學生自主學習課本第102、103頁,看例7、例8。
設問:例8與前面我們解過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學生1:我們前面解過的方程沒有分母,這個方程有分母。
學生2:這個方程可以轉化成我們前面解過的方程來做。
追問:你是怎樣轉化的?
學生2:方程的兩邊都乘3、4、12的最小公倍數12,就可以把分母去掉,得4(2x-5)=3(x-3)-1。
師:嗯,很好!(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討論的重點,把有分母的方程怎樣轉化成沒有分母的方程。
設問:指出例8解題過程中每一步的名稱及依據。
學生1:解題過程的每一步分別是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系數化為1。
學生2:各步的依據是:去分母的依據是等式性質2,去括號的依據是乘法分配律,移項的依據是移項的法則,合并同類項的依據是合并同類項法則,系數化為1的依據是等式性質2。
設計說明:學生通過解這個方程,回憶原有的知識,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系數化為1這些步驟。然后設計學生自主學習例8、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教師追問等環節的目的是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在此基礎上學習新知識,學生通過轉化的思想將含有分母的方程轉化為沒有分母的方程(前面解過的方程),這樣在學生頭腦中給新知識打了基礎,讓舊知識得到升華,新舊知識形成了新的網絡。
教學環節二:交流展示。
下列方程變形是否正確。
[序號方程變形正確與否錯誤
原因①-=13(x+1)-2x=1 ②-=04(2x+3)-(9x+5)=0 ③-=14(x+1)-3x-1=12 ④-=16(x+1)-2(x-1)=12 ]
學生1:方程①變形是錯誤的,因為去分母時方程兩邊都應該乘最小公倍數6,而方程右邊的1沒有乘6,所以變形是錯誤的。
學生2:方程②變形是正確的,因為去分母時方程兩邊都乘最小公倍數8。
學生3:方程③變形是錯誤的,雖然去分母時方程兩邊都乘最小公倍數12,但是當分子是多項式時,應把分子看成一個整體(加括號),應為4(x+1)-3(x-1)=12。
學生4:方程④變形是正確的,雖然去分母時沒有乘最小公倍數6,但是去分母時方程兩邊都乘12,把方程的分母去掉了。
學生5:方程④變形時,最好乘最小公倍數6,因為乘最小公倍數,計算更方便。
設計說明: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將自己的思想火花與組內其他成員的想法發生碰撞,在頭腦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最后教師請每一組的代表進行展示,其他小組有異議可以補充,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同學們對解方程去分母的認知由異到同,由同到優螺旋式上升。
教學環節三:問題探究。
請你先閱讀解一元一次方程=3-的過程,然后回答所提出的問題。
[=3-正確與否錯因
分析3(y-2)=3-2(5y-1) ① 第①步 3y-2=3-10y-1 ②從第①步到第②步 3y-10y=3-1+2 ③從第②步到第③步 -7y=4 ④ 從第③步到第④步 y=- ⑤從第④步到第⑤步 ]
(1)判斷上述解方程過程中的每一步是否正確,并填寫表格;
(2)請你正確解這個一元一次方程。
學生1:第①步是錯誤的,解方程去分母時3沒有乘最小公倍數6(漏乘)。
學生2:從第①步到第②步是錯誤的,去括號時根據乘法分配律,外面的因數要乘括號內的每一項,每個括號內的后一項都沒有乘(漏乘)。
學生3:從第②步到第③步是錯誤的,移項,移動的項要變號。
學生4:從第③步到第④步是正確的,合并同類項(根據合并同類項法則)。
學生5:從第④步到第⑤步是錯誤的,系數化為1,方程兩邊都除以-7,分子與分母寫反了。
設計說明:教師設計一道閱讀理解題,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問答等環節,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過程進行梳理,進一步明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依據及容易出錯的地方。
教學環節四:矯正反饋。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知道同學們是否把本領學到家了,同學們將下面幾道練習當堂完成后交老師批改反饋。
解方程:(1)(x+1)=(2x+3);
(2)=x+3;
(3)當x取何值時,代數式的值比的值小2 ?
設計說明:課堂教學效果必須通過練習進行檢查反饋,既是對舊知識的復習、新知識的鞏固,也是對新舊知識重建構的過程。課堂教學檢測的良好效果也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二、教學反思
1.導學案,由練習題到模塊化。在課堂上教師都使用了導學案,導學案中都有學習目標、自主研習、小組合作與展示、問題研究、即時評價等內容。學習目標是靈魂,告知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學生根據導學案中預設的環節進行自學看書,完成導學案中提出的問題,對于難度較高的問題提示學生先獨立思考,后小組成員互相討論,最后進行有矯正反饋的當堂檢測。這種導學案確實起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是主角,教師是配角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2.小組圍坐,由隨意到更合理、更科學。小組圍坐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公開課、觀摩課上經常出現,形式如圓形圍坐、半圓形圍坐、“U”字形圍坐、“非”字形圍坐等等。其實這些圍坐方式有部分學生看黑板是很不方便的。為了看黑板更舒服,部分學生必須將凳子旋轉且需花較長的時間還原成橫平豎直的方陣(即傳統插秧式分組,有利于平時考試)。而這次課堂上班級的小組圍坐形式發生了變化,出現新的形式,如“E”字形圍坐、“F”字形圍坐、“工”字形圍坐,分別為6人一小組、5人一小組、6人一小組。如此安排可以讓小組成員更緊密,小組討論更方便,小組成員看黑板更合理、更科學。
3.小組合作、小組展示,由形式到內容。平時的小組合作,一般都是教師拋出一個問題,然后小組討論2至3分鐘后,教師請學生回答,第一個學生沒回答完整,繼續請第二個學生回答……而這一次的課堂,小組合作不僅提出問題,并且要將討論的問題細化為問題①、問題②、問題③。對小組討論提出具體要求:①學生獨立思考4分鐘后小組討論5分鐘;②組內討論時,會的學生必須教會本組不會的學生;③找出本組不會(錯誤)的原因及本組內還存在的疑問。小組展示也有了新的形式:①每組派一位代表展示本組的成果;②展示的學生要求語言簡潔、表達清楚;③有的課堂要求全組成員一起上臺展示,每位學生各回答一個問題或每位學生回答該問題的一部分直至回答完畢;④利用互聯網技術立即將學生的解答投影到黑板上。這種小組合作真正實現了對學、群學、兵教兵的教學策略,在課堂上的確實現了學生是演員,教師是導演,讓每位學生都動起來。課堂因小組合作而生成活力,學生因小組展示而激情綻放。
4.即時評價,由無到有。有不少課堂都能看到教師提出問題,小組成員回答,答對本小組得2分,答錯不得分。教師打分的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個人得分改為小組得分。同時上課不守紀律,小組討論時組員游離在小組之外不進行思考,教師將不再扣個人分數,而是對該小組進行扣分。教師評價方式的改變,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含義,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
(作者為江蘇省南京市第五初級中學教師)
本課題為江蘇省“十三五”立項課題“‘我學·我們研’為核心的初中課堂變革的行動研究” (課題編號:E-c/2016/2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