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7~9年級的“課程目標與內容”上這樣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中的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從而獲得對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毙抡n標的這段指導語確立了筆者本次教學的出發點。同時,以下觀點也不無啟發:“初中的童話教學是學生‘最后的童話大餐’,初中語文童話教學應該在小學童話教學的層次上有所提升?!?/p>
筆者以為,初中語文的童話教學不應止于把學生帶入童話,還應該將學生帶出童話;不應止于講故事、表演課本劇這樣雖生動卻缺乏深度的教學模式,而應讓學生深入文學作品本身,通過刻畫人物形象的語言,深度解析人物,讓學生結合社會現實和自身生活,實現童話與現實的勾連,讓他們受益于童話的教育功能,從而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二、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點之一就是準確把握文中人物的本質特征。為此,筆者設計了主問題——“這場騙局為什么可以得逞”,要求學生緊依文本,尋找反映人物心理特征的語段、語句,分析人物外貌描寫、語言表述與心理活動的相關性,理清人物之間的施騙、受騙關系,讓人物所共有的弱點和相互區別得以彰顯。在解析人物、評述觀點的過程中體現濃厚的“語文味”,這符合新課標“實施建議”中“閱讀教學”的思想:“引導學生鉆研文本,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p>
與此同時,筆者讓學生分角色略帶夸張地朗讀皇帝和大臣的心理活動和語言,使他們進一步體會人物的思想活動,體察作者使用夸張等修辭手段的用意。這種設計,既符合新課標的“閱讀建議”——“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和作品的情感態度”,也活躍了課堂氛圍。
本課的另一個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悟本童話的超時空性,認識其“反映現實、反映人性、表達理想”的功能。
為此,筆者以“漫談歷史上皇帝的新裝的故事”和情景模擬——“假如你是故事中任一人物,在故事中任一環節,你會怎么做”兩個問題,引領學生跳出文本,聯系當今社會、中外歷史和自身生活,找尋童話與現實之間的關聯性,使學生在感受童話趣味性的同時,體味作品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同時,也引導學生反觀自身,認識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點,冷靜地觀察生活、思考人生。
三、教學方法與過程
本次授課主要采用主問題牽引式和板塊推進式教學模式,以“這場騙局為什么最終可以得逞”為主問題,將單一的線性教學思路轉為塊狀的遞進式思路,即由“研讀文本”過渡到“童話照進現實”,再過渡到對童話體裁的再認識,由《皇帝的新裝》過渡到一般童話乃至文學的普遍特點,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關照到了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導入。
本課的目標之一即擴充深化對童話的認知?;诖?,筆者首先以“你心中的童話是什么樣的”為切入點,意在讓學生回顧兒時讀過的童話,談談對童話特點的初始認識,以便在課末再次討論童話的特點時進行比對。同時,向學生發出疑問:“這節課結束,你會不會對《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有更深的認識?”引發他們對童話常讀常新的體驗。
2.根據圖片,梳理情節。
筆者讓學生根據課件上的畫面,有重點地復述本篇童話,一來訓練學生概括文本的能力和語言表達力,二來也可以通過快速回顧故事情節,為后續的教學鋪平道路。
3.研讀文本。
在這一板塊,筆者使用了主問題牽引式教學模式,以“這場騙局為什么最終可以得逞”為主問題。之所以選擇它作為主問題,是因為這一問題的整合度很高,可以囊括很多分問題,例如:“這場騙局的騙術是什么?”從而引發學生思考騙子的“緘口術”與受騙者的軟肋間的關系。還可以囊括:“騙術本身是否高明?如果高明,原因是什么?若不高明,為何人物紛紛受騙?”從而引導學生關注參與騙局的各色人物(如皇帝和兩個所謂誠實的大臣)在受騙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性格中的虛榮、保全私利的弱點以及人物間受騙、施騙、助騙等關系,認識到這個王國里自上而下都在欺騙的丑惡事實。引領學生關注文本中“小孩子”的存在,領會安徒生設置這一人物的目的,即借小孩子之口道出作者呼喚純真、呼喚正義的心聲。
在這一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充分閱讀文本、朗讀文本,并給出分析的具體依據。學生的回答也大多緊扣文本,且有深淺不同但合乎情理的見解。在分角色朗讀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朗讀得有聲有色,立體地呈現了人物性格。這些都有助于實現深度解析人物的教學目標。
4.童話照進現實。
筆者分三個環節進行這一板塊教學:
首先,以“你認為安徒生寫這篇童話重點要諷刺、批判的對象是誰,是兩個騙子嗎”為問題,引出寫作背景,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
其次,讓學生由童話走向現實社會,談談歷史上“皇帝的新裝”的故事,意在歸納童話中的騙術與現實中的騙術的共性,而學生通過列舉《指鹿為馬》和《三人成虎》的故事,悟出了典故與童話的共性,明白了這篇童話的現實意義。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拓展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另一方面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認識到童話“反映現實、反映人性”的特點,為課末再次總結童話的特點做了鋪墊。
第三,通過設置問題:“你身上有沒有皇帝、大臣、群眾的影子呢?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童話中任一人物,在任一情節,你會怎么做”,讓學生現場互動,意在調動學生的想象力,給予他們充分表達的空間;同時也可以檢驗學生是否從童話中有所警醒、有所收獲。果然,有的學生較為誠實地說自己也會選擇說謊或者索性兩耳不聞國事,恰好印證了童話直指人心、反映人心的特點;有的學生則不僅選擇了誠實,而且采取了較為聰慧的方式道出了實情,讓他人體會到了童話的教育功能。學生別出心裁、充滿想象的回答把整個課堂推向了高潮,同時,課堂的信息量也明顯增加。
5.作結。
筆者先出示了《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童話的定義,而后讓學生對此發表感言。憑借上述教學過程的推力,學生們都能夠自然地補充出童話“反映現實、反映人性、表達理想”的功能。可以看出:作為中學生,再讀童話時,他們無論是欣賞作品的語言,還是解析人物的內心,抑或理解童話蘊含的作者意圖,都比小學時有了更新、更深的認知。他們認識到:童話不僅是寫給孩子的,也是寫給成人的,小學時讀過的不妨中學時再讀,即童話具有常讀常新的特點。至此,“對童話的文學價值和教育功能有更深的體會”這一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四、本課教學的優點與不足
此次公開課上得還算比較順利和流暢,這主要得益于以下兩點:
1.主問題牽引,整合課堂環節。
學生對于《皇帝的新裝》早已不陌生,因而在這樣一篇課文面前,教師若再走常態的教學之路恐怕自己都會生厭,同時也會耗費大量課堂教學的時間。于是,選擇一個既貼合課文又具有思維挑戰性的主問題讓學生思考、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抓住童話中的一個“騙”字,以主問題“這場騙局為何可以得逞”開門見山地向學生發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閱讀思考。通過尋找本文中各個人物的語言、心理描寫,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思考這場鬧劇的來龍去脈和騙局得逞的原因。主問題的設置訓練了學生閱讀文本、提煉信息、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引導學生明確作者寫作目的的同時,使其直觀地體會童話的現實意義。
2.打破時空,層層遞進。
如果讓“騙局”僅停留于這篇童話,那么,該童話的教學意義就打了折扣。童話的常讀常新,就在于它即使處于不同的時代,也能見其智慧的光輝。筆者以為,讓學生走進文本之后,應該引導學生跳出文本,關注到更廣遠的歷史時代和現實社會。在第二個板塊教學中,筆者提出“除了本篇童話,古往今來,還有沒有這些皇帝、大臣、群眾的影子”這個話題,引導學生從典故中找到恰當的例證,比如“指鹿為馬”“三人成虎”;接著,筆者又適時拿當今社會的新聞事件與學生列舉的古代事例相對照,啟發學生自然地跳出文本,聯系現實生活。由此,學生心靈所受到的觸動應該勝于常態課中教師的理論灌輸。
此次教學中也存在一些遺憾,如學生在復述故事和漫談歷史上“皇帝的新裝”的故事時,語言不夠簡潔,筆者卻未能及時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續的教學進度。另外,對于一些學生的回答,未能及時、充分地予以點評。這說明筆者的教學機智還比較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次教學所期待的效果。
教無止境,語文教學之路充滿了挑戰和魅力。筆者愿意在一次次教研中,汲取前輩學者的精華,探索出更科學、更先進的童話教學規律和經驗。
(作者為南京外國語學校教師)
【參考文獻】
[1]張書軍.童話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語文教學通訊,2007(32).
[2]余映潮.“主問題”的教學魅力[J].語文教學通訊,2011(2).
[3]晏暉.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設計[J].教育導刊,2009(4).
[4]沈新宇.主問題設計使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更有效[J].文史月刊,2012(8).
[5]寧鴻彬.《皇帝的新裝》教學實錄[J].中學語文教學,1997(5).
[6]莊美芝. 媚俗與虛榮的一面鏡子──重讀《皇帝的新裝》[J].中學語文教學,1999(8).
[7]萬年春.皇帝的“新裝”與人性的弱點——《皇帝的新裝》新解[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3).
[8]沈躍通,雨辰.《皇帝的新裝》一文中的幾個問題[J].教學與研究,1980(2).
[9]陳紅梅.小學語文童話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