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論證能力,是需解決的重要課題。而在提高學生論證歷史問題能力的培養上則可通過“自主探究、獨立判斷”“矛盾沖突、進行比較”“順理成章、科學歸納”及“更新史觀、全面論證”的方法來達到。但在提高學生能力的同時,也需要注意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積極性等問題。
關鍵詞:論證歷史;新課標;歷史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7)14-0007-03
一、提高學生論證歷史問題能力的必要性
高中新課程改革后,歷史考試說明中明確提出一項目標和要求,就是考查學生的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而其中之一就是要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在社會現實生活中,論證也是隨處可見的,作為邏輯學的一部分,在歷史學科教學中也廣泛應用論證方法。“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新課改條件下歷史學習中的一項基本能力,這就需要提高學生的論證歷史問題的能力,來適應新課改條件下的自主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由此可見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論證能力,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提高學生論證歷史問題能力的嘗試
(一)自主探究,獨立判斷
新課標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就要求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學會獨立判斷,并運用判斷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那么,怎樣才能達此目標呢?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以下嘗試。
第一,運用多種手段獲取歷史知識,創造判斷的前提。在講“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問題時,筆者就讓學生利用互聯網、圖書館、參觀博物館等多種途徑、手段獲取相關材料,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帝國主義國家隨著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的斗爭加劇,這就為以后判斷“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戰爭”創造了必要的前提。
第二,“三疑三探”模式下,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模式,我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即“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這種模式授課的全過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指導作用,加強合作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要鼓勵學生和小組發表獨立的見解,進而把個人或小組的創造性觀點轉化成全班學生集體的智慧。比如我們講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就是首先讓學生以教材為藍本,對本節內容設置疑問,了解本節重點問題,學生提煉出本節四個問題,即儒、道、法、墨四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張;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解疑合探,共同探討后推舉本組成員對問題發表意見,找其他組對他的觀點進行評論以及補充觀點,教師對他們的表現進行賦分、點評。最后一個環節是質疑再探,這個過程主要是對本節內容的疑難問題、高考難點問題進行再次探討,各組發表意見,共同交流。如,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代表的階級利益等。
(二)矛盾沖突,進行比較
論證思維體現在矛盾沖突的問題情境中,是質疑、批判的互動過程。新課標要求學生應該具有比較歷史事物異同的能力,對某一歷史事物的不同側面進行比較,認識事物發展的共性和個性,或是就不同歷史事物或歷史事件進行比較,了解他們的異同點。從心理學角度看,比較是學習與研究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常見心理行為,它是辨別事物異同關系的思維過程。為了實現學生盡快的全面掌握知識,教師可以在歷史教學中通過設計一些問題,激發學生思維。而這些問題必須帶有沖突性和矛盾性,給學生提供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觀點讓他們參考、選擇。這類問題適合那些發散性問題,答案不唯一,以實現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比如在講中國古代改革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商鞅歷盡艱辛兩次變法,最后卻被車裂而死,但變法取得成功,王安石也在重重阻力下進行改革,最終能全身而退,可是,變法卻歸于失敗。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呢?這樣讓學生結合兩次變法的歷史背景、變法措施的實施、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深刻認識改革成敗不能以改革者本人的結局作為判斷的依據。再比如在講到抗日戰爭時,關于抗戰勝利的原因,有多種觀點,有人認為是美國的原子彈,有人認為是蘇聯出兵,也有人認為是中國的全民族抗戰,那么我們應該怎么看呢?在這種矛盾沖突中讓學生進行思考,可以讓學生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順理成章,科學歸納
綜合歸納法是一種對提高教學質量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找到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歸納法,一是能對教材中有限地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建立起立體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對知識有系統化、規律化的了解,便于學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后史實的內在聯系,提煉出規律性結論。比如在講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條件時,就可以結合前一節的知識點,順理成章地歸納出資金、勞動力、市場、技術、政治保障方面的有利條件,使學生輕松記憶幾個不同的思考角度。以此類推,讓學生歸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條件。
(四)更新史觀,全面論證
近幾年的新高考歷史試卷中日益滲透著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和社會史觀。下面以新航路開辟為例從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和社會史觀等角度加以評價。
1.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歷史演進的基本線索是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歷史的基本內容是人類創造文明和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從文明史觀角度看,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各國開始加緊對外擴張,西歐殖民者從殖民地大肆掠奪財富的同時,也給亞、非、拉落后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等先進文明,促進了整個世界的文明進程。文明史觀承認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尊重各文明單位的價值取向并不斷交流融合。
2.全球史觀也稱整體史觀,主張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層面考察歷史,認為世界的發展經歷了“從分散到整體”、“從封閉到開放”的歷程。從全球史觀角度看,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海外擴張和世界市場的雛形形成,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同時,打破了世界各地區間的封閉和孤立狀態,把舊大陸和新大陸聯系在一起,世界歷史邁出了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關鍵性一步。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完成,交通運輸的發展,商品的流通,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初步形成,亞非拉地區也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從而加強了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聯系,世界各地區聯系更加緊密。
3.現代化史觀強調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化,是歷史的縱向發展。現代化發生在封建社會后期,是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必經階段。它是以科技為動力,以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為核心,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的全方位社會變革。
從現代化史觀角度看,伴隨著殖民擴張而來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比落后的封建生產方式更為先進,也更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隨著先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促進了世界各國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4.社會史觀認為,人類歷史不光是政治、經濟、外交、思想等重大事件,也包括與普通民眾相關的小事,如風俗習慣、衣食住行等,包括社會政策史、人與環境關系史、城市進化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等。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的經濟生活發生變化,從此使歐洲市場擴大,發展到世界范圍,流通商品種類增多。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后,美洲的煙草、玉米、可可和馬鈴薯也傳到歐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而小麥、水稻等植物,馬、牛、等動物,以及先進的生產方式,也傳播到了美洲,影響了美洲的經濟生活。
三、提高學生論證歷史問題能力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提高學生論證歷史問題能力時,應注意一些問題:
首先,在日常教學中,老師要充分挖掘課標和教材,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能針對情境對問題作出選擇、判斷,以及從復雜的材料里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
其次,在教學中,教學設計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學習問題而展開教學設計,以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論證歷史問題的能力。
再次,近幾年的文綜歷史主觀題是培養鍛煉論證能力的最好素材,研究這些題目的設計意圖、思維、價值、設問角度等,從中總結出高考題目的出發點,進而歸納問題的答案,這對提高學生的論證能力很有幫助。這就要求教師要選擇那些典型的能提高論證歷史問題能力的試題,讓學生能有的放矢的加強論證思維的訓練,教師要注意收集學生在答題時遇到的問題,然后采取相應措施來解決,逐步提升論證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