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疆多民族聚居的生活環境,每個民族之間的文化和風俗都在不斷的碰撞和融合,以此產生更加絢麗的火花,在這片熱土上生活并且成長的少數民族作家,尤其是個人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特殊的少數民族作家以阿舍和帕蒂古麗為例,她們不斷經歷著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這種種的撞擊,不論在從小生長的故土還是在以后工作的內地,這種表現在其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關鍵詞:民族身份;文化認同;阿舍;帕蒂古麗
一、民族身份和認同的共性
阿舍和帕蒂古麗的生活成長背景的共同點在于在她們身上所體現的的并不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而是多個民族的文化共同書寫的結晶。在新中國成立后,新疆這個神秘的地域,不斷的被現代化的步伐追趕著,本民族所固有的文化堡壘也在不斷的被外部變化著的環境所改變。內地的很多不同的新鮮的文化也漸漸的開始與地域性的民族文化所交融。在此衍生出的文化的產物,代表的作家有阿舍和帕蒂古麗。她們因為自己的所攜帶的多民族文化的基因迷茫過、痛苦過并且不知所措,或者只能默默的接受他,再或者自己選擇自己的文化身份,而將血液中的另一種文化徹底掩埋。
二、阿舍的生活經歷
阿舍的民族身份尤為復雜,她的姥爺是個山東人,參加過東北康抗日義勇軍的漢族男人,在1932年到1933年1月,在和日軍打仗失敗后,“她的姥爺就在繞道哈薩克斯坦經過新疆塔城回國的這批隊伍里,之后在憲警學校培訓,在南疆柯坪縣警察局,先任督察,最后是代理局長,”[1]此生沒有再離開新疆。她的姥爺和一位維吾爾族少女結婚,生子。這位山東的漢族男子與新疆的維吾爾少女的結合,不僅使他會說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并且生活習慣和文化都不斷的開始變換,阿舍的回憶中說到,一直堅持用維吾爾語與她們交流,在姥爺還沒有離世的時候,可以看到母親的身上還是保持著維吾爾民族的文化和風俗,但是在姥爺去世后,母親與身為侗族的父親的結合,漸漸的在刻意的抹去自己身上的民族特質,直到最后變成了一個無神論者。在母親對阿舍的教育中,也可以看出母親讓阿舍自己選擇自己的文化,母親身為一個維吾爾族精通維吾爾語,但卻不強求教阿舍去學,全憑自己的訴求,阿舍考上了大學去了銀川,在那里的大學里她找到很多自己的“同類”,也在那里找到了所愛的人,一個回族男人,這樣的她又步入了民族的河流中,不斷的開始強調自身的民族屬性。她不像母親,已經做出了文化和民族的選擇,而阿舍還在不斷的在文化和民族的認同中不斷的進行撕扯和辨認,以此來知道自己最終屬于哪里。
三、帕蒂古麗的生活經歷
而身處在新疆沙灣的帕蒂古麗,則和阿舍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但卻最終在其作品中也可以發現其文化選擇和身份認同的之處。帕蒂古麗,她的母親是回族,他的父親是維吾爾族,從小就在一個各個民族混居的小村莊誕生,這個小村中叫大梁坡村是一個由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和柯爾克孜族等多民族共同居住的村莊,她的身份從小就是特殊的,注定了她在不同的文化選擇中,掌握著不同的語言,這種種的語言的變換與掌握,正是她想要融入不同的民族中,不由自主的文化的選擇,但是無論帕蒂古麗怎樣消除自身的特異性,她都是無法抹去自己不同的身份,她在不同的身份之間想學猶豫,選擇,不停的站隊,她唯一的希望就是融入一個大集體,而不是活在別人驚異的、好奇的、不解的、排斥的眼光中。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間的融合,本來就是一個很難以完美的融合之處。
四、民族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關系
文化認同與“自我”的建立密切的關系。民族文化就是在不斷模仿中被傳承的。帕蒂古麗對這一點也深有領悟,帕蒂古麗說到:“一個民族生存的依據,或許就是基于對先人生活的模仿,這種模仿延續著一種民族記憶,就是這種持久的記憶支撐了他們的傳統信念。他們模仿著自己,不能換掉模仿的對象,那樣將意味著自我的磨滅。”在阿舍和帕蒂古麗的種種相似的經歷,兩個人對不同民族的文化用自己的方式進行了很好的結合,她們的創作與自己所處的空間與自己所經歷的各類的文化記憶息息相關,在兩位女作家的筆下,家鄉永遠是她們創作的靈感和歸屬地,但是因為給與她的傷痛或者其他的各種太多特殊的感受,她們深愛著自己的家鄉,最終都不選擇回歸故鄉,這背后種種的原因,也只有在她們的書中可以體現。民族身份的焦慮正是因為信息的發達,不同民族交流更加的密切,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不斷的碰撞的時候,肯定會有所沖突,所以需要在不同中找到相同的地方。
注釋:
[1]阿舍. 我不知道我是誰[ J].十月.北京:北京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6.
參考文獻:
[1]劉亮程:《我們是不是在錯了“場”?》,見劉亮程新浪微博,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3d77b0102uy8i.html?tj=1,2016-05-30.
[2]帕蒂古麗:《散失的母親》[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
[3]帕蒂古麗.《隱秘的故鄉》[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
[4]帕蒂古麗:《言說生命里那些或激烈或細微的碰撞》[J].文藝報,2015.
[5]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1997,(3).
作者簡介:
李哲,女,1994年2月,回族,甘肅天水人,新疆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