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全民健身的理念正在我國推廣,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基于當前形勢,從體育用地面臨的問題、社區公共設施規劃不足、規劃和建設缺乏配置缺乏銜接三個方面介紹了基于全民健身戰略下的公共體育設施規劃面臨的挑戰,并從“超前控制”、“結合建設”、“開放使用”三個方面對公共體育設施的規劃進行了探討,希望為廣大讀者提供意見。
關鍵詞:全民健身戰略;公共體育設施;體育用地
引言:目前,我國的體育事業發展尚且緩慢,多數城市對體育用地、設施等不夠重視,落實程度不高,相比學校和醫院等場所的體育設施相對落后。以下是對公共體育設施規劃進行分析。
一、基于全民健身戰略下的公共體育設施規劃面臨的挑戰
(一)體育用地面臨的問題
盡管各個城市對公共體育設施的規劃中預留了體育用地,但實際的執行力度不夠,總會被其他方面設施占用。造成群眾的設施用地面積較小、人數指標不足和布局較不合理的問題。用地指標是體育規劃的重點,如今對于建設的指引和項目缺乏統一的標準,政府部們缺乏與體育部門的有效溝通,造成體育用地在城市中無法發揮較好的效果,成為了城市規劃中經濟利益的犧牲品。雖然城市規劃者也在進行著公共體育設施的規劃,但局限在單一的用地規劃上。集中在對用地指標和體育設施的控制上,缺乏建設的實施。此外,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對用地的保障實施效果不好。
(二)社區公共設施規劃不足
目前,缺乏對非體育用地中的體育設施建設的認識,導致社區公共體育設施規劃和建設不足。部分的社區體育設施管理處在真空帶,沒有能建立有效的保障。公共體育設施的配置依舊體留在體育用地的控制方面,缺乏非體育用地部分的兼容性和清晰的規范。尤其是在法定的詳細規劃上只能作為附屬的配置,按照布點的方式進行數量控制,缺少強制性安排,規劃無法有效實施。
(三)規劃和建設缺乏配置缺乏銜接
根據研究政府文件和發展規劃等發現指導規劃配置和指導建設實施的目標不同,使得兩者之間的銜接不好,執行力度不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象不銜接。規劃配置主要研究體育用地,提出相應的指標和要求,而建設配置標準針對設施進行控制,提出具體的設施和數量需求。大量的體育設施分布在學校小區等地點,但配置缺少對兩者的聯系和說明。二是,時間不銜接。規劃配置標準助攻長遠計劃,一般時間為15年左右,,建筑配置相對較短,一般為4年左右,在時間上有所不同。三是,執行部門不銜接。規劃部門按照規劃配置要求控制體育用地,很少了解建設內容。其他執行部門按照建設實施標準建設施工,缺乏對用地的了解,兩者較少聯系,使得公共體育設施的發展走向瓶頸。
二、基于全民健身戰略下的公共體育設施規劃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超前控制”的方法進行規劃
通過“超前控制”的方法保障體育用地有效落實。對體育用地進行超前預留控制,保證他的法律地位不被侵犯。在國家頒布的相關法律中明確規定著要實行公共體育設施的預留地,且有政府等主管部門按照相關的指標,納入土地規劃和城鎮規劃中,并依法定程序執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預留地。如果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規劃和體育兩部門聯合制定相應的體育設施管理和配置標準,納入到城鎮規劃建設中。為公共體育設施配置提供詳細的規劃和審批依據。同時,要建立與公共體育設施配置相關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深度,在這個過程中做好已有的政策銜接,在審批和規劃后作為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調整和修改依據[1]。
(二)利用“結合建設”的方法進行建設
通過“結合建設”的方法明確社區公共體育設施的合作建設。在主導功能使用不被影響的基礎上,在非體育用地進行相關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用來豐富社區的體育活動空間,增加社區體育活動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同時,充分利用郊外公園、城市公園、公共綠地等城市空地等修建群眾體育設施。合理的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公共體育設施不合法的行為,可以通過制定社會公共體育設施的規劃建設來指引執行部門進行規劃建設,來彌補以往規劃體系中從規劃布局角度解決城市非體育用地兼容性不高的問題。并將其納入各地規劃、體育和建設部門的管理規劃匯中。在規劃建設中應該考慮到各地區的特點、土地兼容性、適建性等問題,清楚的制定出符合當地政策的兼容性要求。如,居民用地,將作為社區的公共體育活動用地,鼓勵根據居民的實際需要建設。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設置公共體育設施不許滿足的公共管理功能不被干擾的條件,對文物和古跡等用地不建議設置公共體育設施。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需要滿足向公眾開放和公益性等特點。
(三)利用“開放使用”的方法進行布局
通過“開放使用”的方法合理布局公共體育設施。積極鼓勵體育資源充裕的學校面向市民開放,將其納入到公共設施中,并充分發揮作為公共體育設施的價值。想要高效的、合理的利用學校體育設施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充分考慮到對外開放大學的設施規模和狀況,進行分級管理,對規模較大的、種類豐富的體育高校設施留作市區級別的體育設施開放。相對較小的中小學體育設施當作社區公共體育設施開放,由此形成分布上的互補。比如,大學集中的地點降低市區級別的公共設施的安置,對于中小學集中的地點,降低社區級別的公共體育設施的安置。避免公共資源的過剩導致浪費。二是,在學校的體育設施建設中將對外開放當作一個重要因素考慮,保證體育設施的建設與教學分離,相對獨立,并且配備獨立的進出口。三是,在體制上組建完善對外開放的管理和實施,增加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率,讓學校設施得到有效利用[2]。
總結:總而言之,全民健身關系到市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也是衡量國家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參數。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在城市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保障全民健身的可持續發展是提升民眾的幸福指數的重要手段,如何實現公共體育設施的良好建設和利用,值得有關人士關注和解決。
參考文獻:
[1]王亮. 我國公共體育設施安全管理和服務現狀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6.
[2]蔡云楠,谷春軍.全民健身戰略下公共體育設施規劃思考[J].規劃師,2015,31(0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