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郭熙是中國傳統山水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面,在山水畫史上有杰出的貢獻,對中國山水畫的研究也有著如泰斗一般的地位。他的山水畫大多以北方的山水為創作對象,運用中國畫的筆墨技法表現出了獨特的藝術作品。郭熙是繼宋初李成、范寬之后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畫家,郭熙山水畫的審美情趣以陶冶性情為目的,追求主體性與形式美;以氣韻生動為主,追求形神兼備;以人文意境取勝,追求詩意內涵。他在《林泉高致集》中提到,一個基本審美原則,就是強調山水畫藝術創作的寫實性。他的山水畫大多都能體現形式美與主體性并重這一審美特征。他在構圖方式,畫面的經營布置,用筆用墨以及施色方面都孜孜不倦的探索。本文將從這幾個方面來著重探討郭熙山水畫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郭熙;山水畫;藝術特征
一、郭熙山水畫形成的背景
1、五代、北宋山水畫的影響
五代時期經濟文化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由于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南方偏安,經濟文化繁榮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文化在繼承前代的成就的基礎上,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創造性而更上一層樓。花鳥畫的興盛,擺脫了唐代作為裝飾藝術的要求,寫實風格大大加強。同時出現風格多樣的山水畫并發展了水墨山水畫的特殊表現形――皴、擦、點、染的技巧。
2、郭熙的生平及著作
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他曾經為宮廷服務的山水畫藝術家。他所參與的藝術活動,也缺少較為細致的資料,星星點點出現在他生前交往過的人和一些著作當中。史料關于他的生平資料并不是很豐富,只有在張安治學者的《郭熙》中曾經有此類推測,約在“1020~ 1100年間,生平年齡大概八十幾歲”。這一結論,應是比較符合實際的。郭熙在熙寧、元豐年這個時間段,前前后后參與了不少藝術文化活動。根據《林泉高致集序》[1]中所談,“道家之學”強調作為畫家,寄情于山水而注重個人性情的陶冶, “本游方外”,好比山之基石,則是畫家立根的基礎,郭熙雖然家中并無他人作畫,卻自成畫風,因而“游藝于此”,助他聞名遠近。”
二、郭熙山水畫的審美特色
1、構圖方式
“平遠”“深遠”兼能并擅長,這是中國繪畫構圖的三遠法,郭熙最早明確提出來,在他的《山水訓》中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是中國山水畫基本構圖法。“自山下而仰山顛”表示視點很低;“自山前而窺山後”表示居高俯視;“自近山而望遠山”表示采用平視。 他的畫多以全景式構圖,大格局,大尺幅,畫面飽滿,繁復嚴謹。
2、畫面經營布置
富于意境是郭熙山水畫另一大特色,如《關山春雪圖》中,山石仍只用濕筆淡墨簡約勾出,留以空白喻作雪,又用水墨渲染,顯示山石凹凸,石山布以枯松,寒林層層疊疊推進,漸遠漸上,春雪景色如夢似幻,清泉幽出,正面再顯,樓臺殿閣,顯得逸遠而靜穆。再穿插山石枯樹寒林,再向上推進越加蕭瑟曠遠,高寒,奇峰聳立,似有寒風凌烈;意境達到了畫外之寒,感人動魄;難怪《宣和畫譜》[2]說他:“放手作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巖岫絕,峰巒秀起,云煙變滅,煙靄之間,千態萬狀。”郭熙山水畫,“遠山多正面,折落有勢。”畫山則聳拔盤回,水源多作高遠。因此得:“獨步一時之譽,這是山水畫中能表現出的意境,同時也是山水畫得以出現并逐漸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主流的主要原因”
3、用筆用墨
他的畫面剛柔并濟、濕潤渾厚、清淡秀逸 。從用筆上看,郭熙的用筆,一般來看是,禿而較大,粗壯而圓渾,富有中鋒的含蓄,沒有小而尖的形體。在《畫決》[3]中曾今提到說“筆用尖者、圓者、粗者、細者、如針者、如刷者。” 他既不像某些北方山水畫家(包括后來南宋院體畫家)那樣剛勁,亦不同于當時文入畫家那樣率意,或者說,既不似范寬的堅硬,也不像董巨的柔潤,而是力圖做到剛柔并濟。郭熙的線條“似乎是柔曲的,但又決不像南方山水畫那樣圓潤和輕淡,取其線條中某一小段又是剛勁的。”“郭熙學李成”,“但用筆和李成卻有一定距離”,“他有圓筆中鋒的含蓄性,不似李成畫筆之尖利”郭熙雖是院體畫家,卻能如文人畫家那樣注重以書入畫。他說,“人之學畫,無異學書”,“故世之人多謂善書者,往往善畫,蓋由其轉腕用筆之不滯也”正是這樣,郭熙山水用筆堅實而不滯,剛勁之中又透出幾分松靈。
三、郭熙山水畫在中國山水畫的地位及影響
在中國美術史上,文人畫理論和文人畫的的審美追求自六朝以來一直領導著中國畫理論發展的時代潮流,文人畫家和文人畫得到了社會普遍的尊重和高度評價。相比之下,一些以畫為生的職業畫家或院體畫家,因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在世人的心目當中社會地位低微,他們的畫也常常不被看重,即使是他們當中的部分畫家有著非凡的的技藝和才能,也難免落個“畫工”的地步。所以,對于歷史上的畫工、畫院畫家來說,他們的藝術成就和藝術地位很難得到后人的客觀評價。
郭熙的山水畫理論《林泉高致》對中國畫論做出了創作實踐貢獻,同時也指導著我們對于山水畫的學習。第一,使以后的畫家們更加的注重繪畫嚴謹的態度。第二,繪畫者須加強自己的主觀修養,對于描繪的事物要親身體驗,強調選材的精到。第三,提出了具有透視意義的“三遠法”。第四、提出繪畫用筆墨的方法對后世畫家具有重要影響。第五、提出了山水畫的意境,認為山水畫表達的是一種對林泉之心的向往的意蘊,使人坐擁泉石,獲得一種可游、可居的審美感受,從而使人的精神境界得以純凈。
總之,郭熙的山水畫地位不應受到“畫工”的身份而被忽視、被漠視。郭熙是一位真實而又優秀的畫家。他的山水畫以及山水畫論對于豐富中國的山水畫理論與創作實踐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郭熙的山水畫不但指導著他本人的藝術實踐,到了今天對于我們的山水畫學習和創作仍具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而這些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四、結 語
山間四季輪回,陰晴不定,早晚分明的美妙變化,山水畫的表現因時而異。四季輪回而景色不同,對于施墨,用筆均有不同,以韻律優美的用筆技法來描繪自己心里理想的健美,追求理想中且符合社會風尚的美,而且他們的閱歷也有些相似之處,都是出身于北方的北方山水畫家,都提倡不再過隱居生活,提倡走出去去創作,這點上與郭熙的山水畫創作觀念有較大聯系。郭熙的一生之中,具有獨創性的發展的、當之不愧的是他的山水畫技法和繪畫理論,所以說郭熙是位承前啟后的山水畫大師。
注釋:
[1]引自《林泉高致集序》
[2]引自《宣和畫譜》
[3]引自《畫決》
參考文獻:
[1] 呂澎.兩宋時期山水畫的歷史與趣味轉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 陳傳席.陳傳席文集[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
[3] 王克文.山水畫談[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4]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M].上海:上海書店,1992.
[5] 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6] 陳傳席.山水畫史話[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7] 徐英槐.中國山水畫史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8] 孫滌.兩宋山水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9] 劉詩能,李從芹.五代北宋繪畫[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10]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M].上海:三聯書店,2001.
[11] 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12] 張安治.郭熙[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
[13] 徐書城.宋代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14] 趙怡元.古代畫論輯解[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
[15] 于安讕.畫史叢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趙雅婷,聊城大學17級研究生,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中國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