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友好城市關系的建立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是發展較快。雙方旅游資源豐富,人文交流歷史悠久,經濟合作發展空間巨大,因此雙方所建立的友好城市關系類型多樣。本文首先分析了雙方建立的188對友好城市關系,并將其主要分為5種類型,包括中心城市交往、邊境城市的經濟合作、其他城市的經濟合作、祖源與宗教文化因素的城市交流、特定人物所牽線的友好城市等,體現出中國與東南亞地區所建立的友好城市關系類型的特色。其次,本文以中國與泰國的友好城市關系為例,以此展現出兩國友好城市交往的多樣性和雙方公共交往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東南亞;友好城市;公共外交;類型分析
[中圖分類號] D8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2479(2017)04-0039-10
Abstract: Alth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sister citi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s relatively late, its development is fas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border trader because of adjacent geo-economy, the prospect of cooperation, rich tourism resources and long-term cultural exchange,there are various sister citi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article, 188 sister cities in this region would be classified as five types: metropolitan, border city, economy cooperation, cultural factors, and specific characters’ promotion. Then, as an example, sister cities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reflect diversity and rapid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
Key Words: Southeast Asia; Sister Cities; Public Diplomacy; Type Analysis
友好城市的建立是二戰以來由法德兩國肇始,旨在消除敵視情緒、加強兩國地方政府之間的經濟合作、人文交流的新型外交形式,它通過協議的形式在城市之間建立起一種固定的聯誼和合作關系,從而推動城市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根據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會的統計,中國自1973年開展友好城市活動以來,對外結好工作不斷取得進展,截至2016年12月6日,中國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468個城市與五大洲135個國家的505個省(州、縣、大區、道等)和1558個城市建立了2371對友好城市(省州)關系①。
一、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締結友好城市關系概述
由于地理位置毗鄰,中國人民與東南亞各國人民的交往歷史悠久,早期移民大都遷居到東南亞各國,因此中國各地方城市,特別是南方省份的城市,也相對愿意選擇東南亞城市作為自己的友好城市結交對象。截至2016年12月20日,根據中國友好城市聯合會的統計數據,中國與東盟10國共建立友好城市166對,其中越南34對、泰國33對、菲律賓28對、印度尼西亞21對、柬埔寨16對、老撾14對、馬來西亞11對、緬甸7對,文萊和新加坡各一對,而且中國與越南首都河內市、泰國首都曼谷市、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市與大馬尼拉市、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特區、柬埔寨首都金邊市、 老撾首都萬象市、 緬甸原首都仰光市和仰光省、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均建立有友好城市關系。
在中國方面,從與東南亞國家締結友好城市的省份來看,除了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和貴州以外,中國有26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地方政府與東南亞國家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其中建立關系最多的3個省份分別是廣西48對、云南22對和廣東13對。然而,由于東南亞國家自身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因此中國各省區與東南亞國家締結的友好城市比例除廣西、云南和海南這3個毗鄰省份和東南亞華僑華人的重要祖籍地福建以外,結交的比例都相對較少。例如,廣西共建立友好城市97對,其中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友好城市48對,占據總比重的49%;云南省共建立友好城市63對,其中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友好城市22對,占據總比重的35%;海南省共建立友好城市49對,其中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友好城市8對,占總比重的16%;福建省共建立友好城市84對,其中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友好城市9對,占總比重的11%,而中國其他省份與東南亞締結的友好城市數量占各省友好城市總數比例都在10%以下,其中中國締結友好城市數量超過100對的4個省份江蘇(300對)、山東(180對)、廣東(173對)、浙江(101對)與東南亞國家建立的友好城市數量分別是6對、7對、13對和1對,分別占本省締結友好城市總數的2%、4%、8%和1%。這說明,囿于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經濟水平,除了邊境城市的經濟合作區之外,其他多因人文因素而建立起來的友好城市關系經濟驅動力稍顯不足,然而所建立的友好城市因此占中國各省區締結友好城市比重有限。
從歷史發展來看,1973年,中國建立的第一對友好城市是天津市和日本神戶市,直到1979年,中國友好城市締結的都是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歐洲等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城市。1980~1981年,除了西方發達國家以外,發展中國家只有原南斯拉夫的城市與中國締結友好城市關系。從1982年開始,中國的友好城市締結對象發展到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當年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建立了兩對友好城市,其中一對是1982年8月13日,浙江省杭州市與菲律賓的碧瑤市建立友好關系城市,而這也是浙江省在東南亞地區建立的唯一一對友好城市。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共建立了4對友好城市關系,截至1998年,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共建立了18對友好城市。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友好關系發展迅速,到2008年,雙方建立的友好城市已達到86對,在這十年間,實際建立了64對友好城市。2008~2016年,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締結了80對友好城市。
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的4對友好城市中,中國城市的締結對象均為菲律賓城市,分別是杭州市同碧瑤市(1982年)、廣州市與馬尼拉市(1982年)、上海市與大馬尼拉市(1983年)、廈門市與宿務市(1984年)。而20世紀90年代,與中國建立友好城市的東南亞國家除菲律賓(4對)外,還有越南(4對)、泰國(3對)、馬來西亞(1對)、緬甸(1對)、印度尼西亞(1對),中國與老撾、柬埔寨分別在2002年和2006年開始建立友好城市關系, 而文萊則在2011年開始與中國建立友好城市關系。
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締結友好城市關系的類型分析
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友好城市關系的發展一方面與其他地區一樣,主要服務于兩地的經濟合作和旅游資源開放,另一方面,兩地由于人文交流歷史悠久,宗教信仰、祖源血統相接近,因此比中國與其他地區的友好城市的類型更為豐富。
(一)中心城市友好城市關系
有一些城市在各自國家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地位,從而締結了友好城市關系,這一類當中首先當屬兩國首都之間所建立的友好城市關系,例如中國北京市先后與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特區(1992年8月4日)、泰國首都曼谷市(1993年5月26日)、越南首都河內市(1994年10月6日)、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市(2005年11月24日)和老撾首都萬象市(2015年4月24日)建立了友好關系,另外中國的一些重要城市例如揚州市(1997年7月8日)、昆明市(2008年12月1日)、南寧市(2009年10月21日)都與緬甸原首都仰光市建立了友好城市,而廣西壯族自治區也與仰光省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2014年3月24日);與萬象市建立友好關系的還有昆明市(2011年10月17日)和廣東省(2015年4月28日);廣州市與馬尼拉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上海市與大馬尼拉市也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上海市(2008年10月8日)、昆明市(2011年6月8日)和重慶市(2014年1月29日)與柬埔寨金邊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南京市與文萊斯里巴加灣市(2011年11月21日)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與曼谷市建立友好城市關系的還有潮州市(2005年11月23日)、廣州市(2009年11月13日)、重慶市(2011年9月26日)和上海市(2016年5月10日)。除了各國首都,中國一些中心城市和重要省區也與其他國家的中心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例如上海市(1994年5月4日)、廣東省(2009年11月1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2015年9月17)先后與越南胡志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江蘇省(2002年9月18日)、廣東省(2015年9月21日)、南京市(2008年10月30日)與馬來西亞馬六甲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除曼谷以外,中國與泰國的清邁市和清邁府也建立了多對友好城市關系,例如昆明市(1999年6月7日)和哈爾濱市(2008年4月29日)與清邁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上海市(2000年4月2日)、青島市(2008年4月1日)、重慶市(2008年9月19日)和成都市(2015年3月31日)與清邁府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昆明市與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市于2001年5月10日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對于菲律賓第二大城市宿務市及所在的宿務省,中國也與其建立了多對友好城市關系,例如,廈門市與宿務市于1984年10月26日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海南省(1996年6月9日)、廣東省(2009年10月23日)和廣西壯族自治區(2010年10月26日)也先后與宿務省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設有中國駐老撾總領事館的老撾瑯勃拉邦省也成為中國城市締結友好城市的選擇,云南省西雙版納州(2002年10月1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2014年5月14日)和海南省(2016年7月16日)先后與瑯勃拉邦省建立友好城市關系;2012年2月5日,山西省晉中市與瑯勃拉邦省省會瑯勃拉邦縣建立友好城市關系。
(二)邊境城市友好城市關系
從地緣上來說,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中的越南、老撾、緬甸有陸地邊界,雙方陸地邊境城市的經濟聯系、人員往來與友好城市的建立之間往往存在著相互促進的作用。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與越南有陸地邊境,而云南省則同越南、老撾和緬甸陸地接壤。廣西壯族自治區與越南的邊境城市之間共締結了10對友好城市,分別是防城港市與下龍市(2008年4月1日)、那坡縣與面皇縣(2011年11月21日)、田陽縣與金成縣(2012年6月6日)、崇左市與諒山市(2013年2月23日)、龍州縣與復和縣(2013年9月4日)、憑祥市與高祿縣(2013年11月9日)、寧明縣與祿平縣(2013年11月9日)、大新縣與下瑯縣(2013年12月30日)、防城港市防城區與海河縣(2015年2月12日)、東興市與芒街市(2015年10月20日)。云南省與越南的邊境城市共建立了4對友好城市,分別是河口瑤族自治縣與老街市(2006年6月15日)、文山市與河江市(2007年8月8日)、麻粟坡縣與北光縣(2008年5月19日)、富寧縣與苗旺縣(2009年10月22日);云南省與老撾的邊境城市共建立了兩對友好城市,分別是普洱市與豐沙里省(2008年6月3日)、普洱市思茅區與豐沙里縣(2014年9月25日);云南省與緬甸的邊境城市共締結了兩對友好城市,分別是保山市與密支那市(2010年6月4日)、瑞麗市與木姐市(2012年10月2日)。
邊境城市之間的友好城市關系的建立與雙方在互市區、貨運通道的建設和文化交流、政務合作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例如2015年8月,位于廣西龍州縣和越南復和縣境內的廣西龍州縣水口互市區—越南馱隆波達通道正式對開,“越方貨物將可以用大型貨車通過對開通道直接運到水口互市區進行交易,可以有效縮短時間、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為雙邊貿易開展提供更加便利條件”①。廣西憑祥市與越南高祿縣在邊境友誼關協議修建友誼關口岸貨運通道②,此外兩地警務部門舉行雙邊局長級警務合作會晤,就打擊偷渡犯罪、毒品犯罪、拐賣婦女犯罪和妥善處置邊境互市點交通事故等4個方面展開警務合作③。崇左市下轄的寧明縣與越南友好城市實施“旅游+口岸經濟”的合作,“與越南祿平縣就中越愛店—峙馬跨境經濟合作區、中越公母山跨境旅游合作區建設達成初步共識,打造邊關文化旅游精品線路。”① 邊境城市人員交流也促進了雙方的文化交流,例如廣西寧明縣與越南祿平縣開展青年交流活動、婦女組織交流活動與企業經驗交流活動②。云南省普洱市與老撾豐沙里省之間建立起包括科技、文化、農業、教育、警務、旅游的定期會談會晤機制,加強兩地茶葉、咖啡產業合作建設和旅游項目合作③。
云南瑞麗市與緬甸木姐市于2012年10月2日締結友好城市關系,而在友好城市締結之前,中緬雙方已就在瑞麗與木姐之間建立跨境經濟合作區達成共識,計劃在云南瑞麗、緬甸木姐各劃出一個區域建立起跨境經濟合作區,在經濟合作區中按照境內關外的政策,建設集出口加工裝配、進口資源加工、倉儲物流、金融服務創新、服務貿易和邊境事務合作等功能為一體的高度開放、自由的綜合型跨境經濟合作區④。同時以友好城市為支點,中國與東南亞相關國家還合作建立了中國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經濟合作區、中國磨憨—老撾磨丁跨境經濟合作區、臨近中緬邊境的臨滄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
在中國云南省和緬甸生活著很多跨境民族,其中克欽邦的克欽族、密支那地區的景頗族、僳僳族與云南的景頗族、僳僳族屬于同一民族,這些跨境民族語言相通、習俗相同、交往頻繁,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與緬甸邊境地區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云南保山市與緬甸密支那市是在2010年6月4日建立起友好城市的關系,然而早在2007年,保山市人民政府就成立了駐緬甸密支那辦事處,并于2008年2月22日正式進駐緬甸克欽邦密支那市辦公,保山市駐緬甸密支那辦公室成立之初就確定為“突出聯絡、協調、服務、信息工作、加強溝通、擴大交流、促進合作,為保山市與緬甸克欽邦之間的友好往來、經貿合作、交通旅游等各領域發展搭建溝通合作平臺”⑤。隨后,駐緬辦事處就為促進雙方的經濟合作服務,包括對中國電力集團投資公司、恒益集團、宏宇公司、明光種業公司、文昌公司、金鑫公司等中國企業在緬甸克欽邦的投資服務,幫助解決在緬甸投資的相關問題等。2010年,重點推進密支那塞羅壩、水鳧秉歸圖壩、邦德乃平原、猛拱河流域等5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同時配合電力公司做好梅利河、頓捧河水電開發項目的前期工作⑥。2013年起,雙方進一步開展農業、畜牧業和警務合作,2013年7月21~23日,緬甸克欽邦警察廳與保山市公安局簽署《警務合作協議》,保山市公安局向克欽邦警察廳贈送并移交兩輛警務工作車⑦。緬甸商務部部長吳溫敏9月6日率領緬甸國家商務考察團一行在克欽邦首席行政長官吳拉瓊南賽的陪同下,到甘拜地口岸視察口岸建設情況,與中方就 降低 3% 邊境貿易服務費、騰密公路關卡收費、提升口岸功能對等和騰沖—密支那自駕游等問題進行會談⑧。
(三)其他友好城市之間的經濟合作關系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友好城市關系的主要目標是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經濟合作和擴大市場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即使是那些非邊疆的城市也能夠通過建立友好城市關系來實現產業分工或合作以促進經濟的發展,成為本地經濟的“孵化器”。由于東南亞國家經濟結構上的特點,中國與東南亞各友好城市的經濟合作集中在農業種植、農業機械、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
2014年,廣西梧州市與老撾川壙省簽訂了建立友好城市關系備忘錄,廣西梧松林化集團也與川壙省政府達成到川壙省合作開發松脂的意向。梧松集團是松香行業龍頭企業,而川壙省擁有豐富的松林資源,因此雙方在松脂產品上有合作的潛能①。2015年7月,梧州市與川壙省達成結為友好城市意向,2016年11月,梧州市的梧松林化集團在川壙省投資松樹松脂產業,投入了12萬株松樹苗,育苗技術人員培訓已經完成,雙方產業合作已初見成效②。
廣東省汕頭市與越南芹苴市締結為友好城市以后,“推動了兩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兩市都實現了經濟社會較快發展,為兩市不斷深化交流合作特別是經貿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③
2016年8月22日,湖北省襄陽市與柬埔寨王國茶膠省簽署友好市省關系協議,這也成為襄陽市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締結的首個友好關系省市。柬埔寨茶膠省省長賴·萬納表示,目前,柬埔寨農業部也希望用現代化和高科技解決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相信襄陽制造的農業機械不僅在茶膠省受歡迎,在柬埔寨其他農業大省都會有強大競爭力。”④
(四)族源和文化對友好城市關系締結的推動作用
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交往,除了經濟因素之外,雙方歷史、文化和民族的因素在雙方締結友好城市關系的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1年11月,江蘇省南京市與文萊斯里巴加灣市結成友好城市,而南京市也成為文萊對外建立的第一對友好城市。南京之所以能夠成為文萊建立的第一對外交城市源于文萊與南京歷史上的重要關系。中國明朝成祖年間, 文萊古浡泥國王訪問中國,不幸染上重病,去世后葬在南京。2006年4月,文萊外交和貿易部無任所大使瑪斯娜公主來寧拜謁該墓并參加了“中國—文萊友誼館”開館儀式,同時捐款180萬人民幣,用于墓園周圍開發的文萊風情園的部分建設費用。2008年10月,值浡泥國王葬于南京600周年之際,瑪斯娜公主再次訪問南京。在此期間,瑪斯娜公主提議建立南京市與斯里巴加灣市的友好關系,2011年是中國與文萊建交20周年,當年11月21日,南京市與文萊斯里巴加灣市締結為友好城市⑤。
2016年6月2日,福建省福州市與印度尼西亞三寶壟市結成友好城市。兩座城市締結友好城市關系與600多年前中國航海家鄭和的航行有關。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曾于1406年6月30日在爪哇三寶壟登陸并進行貿易,三寶壟市也由此而得名。福州市下屬的長樂市是鄭和下西洋拋錨的據點和活動基地,鄭和曾于明朝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 在長樂境內的天妃宮立下《天妃靈應之記》碑,記載下西洋的目的、意義,前6次下西洋經過、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務。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使得鄭和在福建省福州長樂市以及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被當地人民奉為神靈,并由此而形成了“鄭和信仰”。三寶壟市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三大港,有2座紀念鄭和的寺廟,即“三寶宮”和“大覺寺”,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為三保大人出巡日(有人稱是三保生辰)。在這一天,人們抬著鄭和塑像游行,象征鄭和走出石洞巡視⑥。福州市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之后,2014年8月,福建省代表團到印度尼西亞三寶壟市舉行了經貿旅游推介及企業對接會、文藝演出等活動,加深兩地的經貿、文化交流⑦。
根據傳說,印度尼西亞的泗水市地名來自于明末清初時期的“漳州兵災”,閩南漳州府的移民大量來到印度尼西亞,并將閩南民間信仰的“泗洲佛祖”即“男相觀音”請到“蘇臘巴亞”建廟供奉,保佑人們免受鯊魚和鱷魚的傷害,后來在華人語中供奉“男相觀音泗洲佛祖”的廟宇“泗水廟”就慢慢演變為“泗水”的地名。這一文化聯系也促成了印度尼西亞泗水市先后與廣東省廣州市(2005年12月21日)和福建省廈門市(2006年6月23日)締結友好城市關系。
柬埔寨太王西哈努克親王與中國人民的傳統友誼也促進了中柬兩國友好城市的發展。1971年5月8日,中國國家領導人葉劍英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和莫尼克公主到無錫梅園勝景觀光休息,西哈努克關系“對無錫十分鐘情”,后來又“來無錫多次”①。2009年7月29日,柬埔寨西哈努克市與江蘇省無錫市結為友好城市。
除了歷史上形成的文化情感之外,教育的交流與合作也是促成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友好城市關系的因素之一。例如柬埔寨暹粒省與江西省的友好城市關系的締結就起始于雙方的教育合作。2008年10月22日,柬埔寨政府同意柬埔寨皇家科學院開辦孔子學院的申請,2009年柬埔寨皇家科學院與江西九江學院達成合作設立皇家科學院孔子學院的協議,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柬埔寨副首相于當年12月共同為柬埔寨皇家科學院孔子學院揭牌。雙方在孔子學院和華文教育方面的合作進一步促進了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并在隨后雙方領導人的互訪中,提出將逐步擴大雙方的合作范圍,加強在農業、旅游等領域的合作②,2013年11月29日,江西省與暹粒省正式結為友好城市。
詩巫市是馬來西亞與中國建立友好城市最多的城市,先后與福建省莆田市(2012年11月26日)、河南省濮陽縣(2013年1月11日)、廣東省廣寧縣(2013年6月28日)和河北省清河縣(2013年6月28日)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詩巫市是“福州十邑”旅馬華僑華人最集中的地區,約占當地華僑華人總量的80%,寧德市古田和屏南籍的華人華僑約有7萬人聚集在詩巫。當地人講福州(閩清)話,市區內的從商人員中有90%為華人(以福州閩清、古田后裔為主)。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構成了詩巫華人的心理態勢,使他們在語言上、文學上認定了母語(福州語)和普通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基礎。詩巫市的創立人黃乃裳當時以港主身份,成立“新福州開墾公司”,他一面籌辦公司,一面親自數度回國,到閩侯、閩清、古田、永泰、屏南和福清等“福州十邑”(大部分為閩清人)招募工人。河北省清河縣被認為是張氏族人的起源地,而海外張姓人口達2000多萬之眾,以馬來西亞詩巫市居多。“詩巫的張氏后裔在多次來清河尋根問祖的過程中,目睹了祖源地開放招商的優越環境,有了投資故鄉、發展企業的愿望。為了吸引張姓后裔來故鄉投資,中共清河縣委、縣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分別帶隊赴馬來西亞詩巫市開展聯誼活動并與詩巫市市長張太卿簽訂了關于清河縣與詩巫市建立友好縣市關系的意向書,并報請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批復。”③目前詩巫市有廣寧籍華僑華人4萬多人,是海外廣寧籍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在詩巫市設有馬來西亞詩巫廣寧公會,而詩巫市原市長獎先漢的祖籍地也正是廣寧縣,在廣寧公會的推動下,兩座城市得以建立友好城市關系④。
除了歷史和移民因素之外,佛教文化也成為推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城市建立起友好關系的重要因素。除了云、桂兩省區的城市之外,緬甸與中國其他省份建立的唯一友好城市關系是仰光市與江蘇省揚州市于1997年7月8日建立的,兩座城市的友好城市關系緣于兩地的佛教文化。揚州是中國佛教發展和傳播的重要地區。1995年7月,仰光市市長吳哥禮率團來揚州訪問,參觀大明寺時,得知新建的棲靈塔欲請玉佛供奉,當即表示贈送5尊玉佛。玉佛于1996年4月29日由上海港運抵大明寺,而后揚州市與緬甸建立起友好城市關系。
云南省西雙版納州與老撾瑯勃拉邦市友好城市關系的締結一方面得益于雙方地理位置的毗鄰和經濟關系的密切,從西雙版納州的磨憨口岸向東南298千米,即到達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老撾古都、歷史文化名城瑯勃拉邦市。瑯勃拉邦是老撾的佛教中心,市區內有30多座寺廟,居民篤信佛教,是名副其實的“佛都”,而“西雙版納的南傳佛教佛寺、佛塔遍布全州各地,全州擁有佛寺586所,形成了‘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塔的’佛教圣地景觀,以‘貝葉經’為代表的南傳佛教文化所形成的非物質文化總量,約占云南省非物質文化的近10%,而西雙版納州內文物古跡中,佛寺、佛塔等與南傳佛教有關的占了90%以上。西雙版納與泰國清邁、緬甸景棟、老撾瑯勃拉邦齊名,被稱為南傳佛教的四大中心之一。”① 老撾瑯勃拉邦縣與山西省晉中市在文化上也具有相似性,晉中市的平遙古城同樣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促使2010年初瑯勃拉邦省在與中國山西省建立聯系時,選擇與晉中市重點開展交流合作。
(五)特定人物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締結友好城市關系中的作用
由于曾有中國大量僑民移居到東南亞地區,而這些僑民中間,有一些在當地憑借自己的努力而獲得了成功,并在所在國家的經濟、政治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友好城市關系上起到了橋梁作用。
2016年7月26日,菲律賓巴拉望省(Palawan)省長扶西·阿爾瓦雷茲訪問中國,與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王和山在銀川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菲律賓共和國巴拉望省建立友好區省關系協議書》,成為寧夏在東南亞地區結交的第一對友好城市,在其中牽線搭橋的主要是旅居菲律賓華人、菲律賓總統中國特使施恭旗。在此之前,在施恭旗的獨資企業上好佳集團和施恭旗特使本人的努力下,先后已有保和省與江西省、甲美地省與安徽省、依木斯市與黃岡市、卡莫那市與龍海市等多個菲中兩國的省市締結了友好省市關系。
企業總部設在馬來西亞詩巫市的常青集團董事長丹斯里拿督張曉卿先生曾多次到河南省濮陽縣,先后參加了世界張氏宗親第二屆國際懇親大會和2010年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受封得姓紀念大會,與該縣結下深厚的友誼。在常青集團和張曉卿的努力下,詩巫市也成為濮陽縣締結的第一個友好城市。
在與泰國首都曼谷市結交的中國友好城市中,除廣東省潮州市以外, 北京市、 廣州市、 上海市和重慶市都是中國的經濟中心或者省會城市和直轄市。潮州市與曼谷市友好關系的確立則與一位名為吳惜清的旅泰潮籍女士有關。吳惜清在泰國政界和工商界對于潮州市的宣傳促使曼谷市時任市長阿披叻于2005年6月29日率領曼谷市政府代表團訪問潮州,兩地最終簽訂了發展友好城市關系諒解備忘錄②。
三、中國與泰國的友好城市交往
與中國建立友好城市關系數量最多的3個東南亞國家是越南、泰國和菲律賓。中國與泰國結成的33對友好城市關系形式多樣,某種程度上就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建立友好城市關系的縮影。
旅游產業作為泰國當今經濟的五大支柱之一,尤其是最近幾年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旅游業已成為泰國連續多年創匯最多的行業,成為泰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因而泰國的主要旅游城市都與中國各主要城市及一些旅游城市建立起友好城市關系,進行旅游宣傳、推介本國旅游產品。泰國首都曼谷市和清邁市兩大主要城市先后同中國的北京市、昆明市、上海市、青島市、哈爾濱市、重慶市、廣州市、成都市和上海市建立起友好城市關系。對于普吉府來說,旅游業是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就業主要市場,“普吉島每年接待游客1700多萬人次,其中來自中國的游客120萬人次,中國已經成為普吉島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③ 2005年9月25日,普吉府與海南省結成友好城市,兩座城市的共同特質在于“我們的發展都很迅速,都是重要的旅游景區,有很好的濱海旅游資源,有豐富的民族文化,有很多熱帶作物,有非常優美的大海、沙灘、陽光、森林、溫泉和其它自然風光……”④ 而普吉府希望進一步拓展與中國的友好城市關系,“目前普吉已經與青島、遂寧、煙臺、海口和西安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并建立友好城市關系,與澳門和廈門達成了合作意向。”⑤ 泰國另一座旅游城市巴蜀府所轄華欣市是聞名遐邇的旅游目的地,也看中了因擁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而聞名中外的樂山市,因而巴蜀府積極努力推動與樂山締結為友好城市。經過近3年的友好交流,于2013年10月29日正式簽署締結友好城市協議⑥。這一舉動也促進了兩地居民的往來,在2015年第二屆四川國際旅游交易博覽會上,通過樂山市友協與僑聯牽線搭橋,兩地旅游協會簽署了旅游合作協議,約定2016年正式開展市民互訪旅游交流項目。2016年2月和5月,樂山首發市民團和巴蜀府首發市民旅游團分別到對方城市旅游,并受到對象城市的友好接待①。
除了旅游宣傳,農產品的合作也是推動中泰兩國友好城市建立的主要原因。根據自然條件,泰國大致分為4個種植區,泰國中部地區湄南河三角洲,河渠縱橫、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盛產稻谷、甘蔗、玉米、木薯等,是泰國稻谷的生產區;東北部地區是呵叻高原,該地區河谷寬淺,沿河口種植稻谷和其他農作物;泰國北部為山區地形,森林茂密,山間盆地由于水利設施較好,多種植水稻、棉花、煙草等;位于泰國灣和安達曼海之間的南部半島終年氣候濕熱,適宜熱帶作物生長,是橡膠的主產區,其中,橡膠的主產地在素叻他尼、宋卡、董里、洛坤和陶公府,橡膠及其制品則為泰國最主要的對華出口商品。甘蔗主要分布在泰國中部平原邊緣的丘陵地帶,東北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區也有種植,而“制糖業為泰國傳統的加工行業,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才有較快發展,泰國甘蔗出糖率只有10%,但泰國制糖廠多建立在甘蔗種植區內,從而實現集約化經營,能夠在國際市場價格中保持優勢。”②中國與泰國建立的友好城市關系分布在泰國4個地區,包括北部的清邁府、清萊府、北欖坡府、彭世洛府的彭世洛市、南邦府、達府,東北部及東部的孔敬府、莫拉限府、春武里府、巴真府和羅勇府的羅勇市,中部的曼谷、龍仔厝府、碧武里市和素攀武里府,南部的素叻他尼府、普吉府和合艾府的合艾市、巴蜀府等。
廣西的橡膠制品產業也形成了一定規模、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然而“隨著橡膠制品原材料消耗量不斷增加,在國內帶來了原材料自給率不斷下降的情形”③。因此,對于中國生產橡膠的廣西和海南兩省區來說,加強同包括泰國在內的東盟國家合作,利用它們在資金、技術、規模和經驗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協同各方創新步伐,建立有效聯系與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④。因而在海南和廣西兩省區的友好城市的締結中,都加強了橡膠產業的合作。2004年11月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同泰國素叻他尼府建立友好城市關系,海南省于2005年9月25日同普吉府結為友好城市關系。2014年,海南省友好城市普吉府府尹尹尼席·詹宋文訪問海南省時提出,“泰南的董里府是重要的橡膠基地,此次代表團也將參觀訪問海南的橡膠園和加工企業,雙方在橡膠種植、加工等方面有很多相互學習的空間,熱帶水果等領域也是如此。”⑤ 東北部的莫拉限府位于湄公河東岸,制糖業在莫拉限府占有重要的地位⑥,崇左則被譽為“中國糖都”,雙方在糖業上的合作促進了雙方友好城市的建立。
礦產品是泰國對華出口的第三大類產品。“泰國的莊里武里府是泰國出產紅、藍天然寶石最多的一個府,已成為毛石交易中心并為曼谷珠寶業提供原料……其寶石業主要為家庭作坊,毛石在當地經熱處理后變得更為漂亮,然后再進行切割、打磨及成型,其工藝水平可與世界任何地方相媲美,其珠寶市場被稱為珠寶路,路內許多商店已成為泰國最大的珠寶市場,特別是周末,本國及外國客商到此交易達數百萬泰銖,這種盛況是其他府不能見到的”⑦,“而廣西梧州市是世界人工寶石之都,人工寶石年產量占全國年產量的80%、世界年產量的70%”。2004年11月4日,廣西梧州市同莊他武里府“以寶石為媒”結成友好城市,友好城市締結10年來,“互相派團參加對方的寶石展,進一步加深了解,增進了友誼,深化了交流與合作”⑧。2014年12月,泰國莊他武里府舉辦第11屆世界寶石展,梧州市政府代表團出席展會,而2015年11月,梧州市舉辦第十二屆梧州寶石節時,莊他武里府政府代表團訪問梧州并參加展會,雙方希望就農業、旅游業和珠寶產業進一步務實合作,推動雙方經濟社會發展①。
云南省與清萊府在2000年9月27日結成友好城市關系,2003年12月中旬,云南省省長徐榮凱率省政府代表團一行13人訪問泰國清邁府時指出,充分利用瀾滄江—湄公河航道和爭取打通經緬甸通往泰國的陸運通道,促進中泰之間的直接陸路通道。位于泰國最南部的合艾府合艾市是泰國的經濟、教育、文化、商貿、旅游和交通中心,是泰國第三大商業、第二大金融、外貿城市,享有“泰南心臟”之稱。合艾市商業繁華,素有“小曼谷”之稱,合艾市還是泰國南部文化教育的中心。廣西北海市與泰國合艾市在2005年10月19日結成友好城市,使得合艾市成為北海市在東盟國家締結的首個友好城市,這將“有助于拓展北海市與東盟國家的交流渠道,為北海市的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空間。”② 2005年10月19日,廣西柳州市與泰國羅勇府在第二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簽署締結友好城市關系協議書。羅勇府府尹他越猜·特跑泰認為,“羅勇府是泰國主要的重工業區,希望柳州市企業到羅勇府考察,尋求投資商機;羅勇府的農業、旅游資源很豐富,盛產水果,希望雙方加強水果加工產業的合作,同時也希望柳州市更多的市民去泰國及該府旅游。”③
中泰之間文化上的聯系也促成了友好城市的建立。1992年12月,泰國孔敬市政府代表團訪問廣西南寧;2002年8月25日,兩座城市正式簽署友好城市關系協議書。雙方加強在經濟、教育方面的合作,以加強中泰兩國文化交流,同時雙方在對方城市互建園林景點。1997年,南寧市在青秀山建立了“中泰南寧孔敬友好之園”;一年后,孔敬市也修建了一座頗具南寧特色的園林。南寧的“泰國園”和孔敬的“南寧園”已成為兩市人民互相了解的重要窗口。
素可泰的譯文是“幸福的黎明”“快樂的開始”。素可泰府是泰王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建都的地方,是泰王國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發源地,也是著名的佛教文化勝地。而陜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宗教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被稱為佛教的第二故鄉,其境內的法門寺真身佛指舍利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一枚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是全世界三寶弟子朝圣的圣地。2005年5月21日,陜西省與素可泰府正式締結友好省府。“兩地共同的歷史背景、共同的保護佛教文化遺產的愿景為雙方的長期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9年8月16日,素可泰府向陜西法門寺供奉佛像,同日,中國法門寺與泰國帕榮寺在位于陜西寶雞的法門寺締結為兄弟友好寺院。
泰國南邦府的首府南邦市人口12萬(2004年),其中華僑華人4萬多人,絕大部分是潮汕人,余為客家人和海南人。廣東揭陽是“潮汕三市”之一的地級市,這一故鄉的情感促成了兩座城市于2006年8月14日建立友好城市關系。泰國北部的北欖坡府是泰國華裔的主要聚居地,也是泰國主要的商業、交通樞紐,擁有泰國最大的稻谷收購處和亞洲生產力最大的糖廠,在泰國乃至東南亞地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及作用。2008年10月24日,廣西玉林市與北欖坡府結為友好城市,雙方在經濟、文化和教育合作方面的交流不斷取得進展。
近年來,泰國興起了“漢語熱”,使得泰國的漢語教學迅速發展,目前,中國在泰國興建的12所孔子學院遍布泰國全國,分布在泰北、泰東、泰南和曼谷區域,這種教育的合作也成為中泰友好城市交往的重要內容。2012年7月,位于北欖坡府的泰國那空沙旺皇家大學與廣西玉林師范學院簽訂教育合作協議,就合作培養本科學生、短期實習、互派教師和留學生等方面的合作達成共識,玉林師范學院成立首個泰語文化中心。截至2013年6月,玉林師范學院已接收泰國留學生236人,派出赴泰留學學生176人④。廣西崇左市與泰國莫拉限府締結友好城市關系之后,雙方進一步加強了教育上的合作,泰國烏汶大學莫拉限府分校與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建立起相關合作關系,雙方實現了師生的交換,并希望能夠進一步推進雙方在科技、旅游和文化方面的合作⑤。
四、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締結友好城市關系的評價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友好城市關系發展的起步雖然相對較晚,但是因為地緣政治、經濟合作空間、旅游資源豐富和人文交流歷史悠久等因素而發展迅速。就目前發展的情況來看,經濟合作突出,而政治、安全方面的合作明顯不足,有些東南亞國家對待中國存在著“兩面下注”的對沖戰略思維。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總體實力差距不斷拉大,以及華僑華人問題、南海領土爭端、資源開發等非傳統安全的爭端以及“中國威脅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雙方合作的負面因素不斷擴大,東盟國家“擔憂他們在對華關系中處于不利地位,對中國的疑慮、防范心理依然存在甚至在增強,分歧在放大,政治安全方面的合作因此受到影響”①。單方面依靠政府之間的外交努力很難擺脫中國的發展所帶來的政治、安全困局,針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地緣政治和人文交流方面的優勢,以地方城市之間的友好城市交流為平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以政府作為信息管理及主導部門,高校、科研院所、文藝團體及企業等企事業單位作為中間力量,社區及普通民眾作為基礎性力量,搭建交流的平臺和橋梁,實現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城市之間的科研交流、文化活動、旅游節日和企業合作,以促進相互之間的人員往來和合作,并將友好城市所帶來的收益惠及于民眾,從而增進雙方民眾的交流和信任。
另外,友好城市在災難外交中往往能夠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1990年7月16日,菲律賓碧瑤市遭遇7.7級地震,造成1500余人死亡、將近3000人失蹤,受災人口達89萬余人。地震發生后,中國杭州市發出慰問電,并由杭州市紅十字會捐贈價值10萬元人民幣的物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泰國王室、政府和泰國社會各界人士以及素攀府政府和人民對四川省的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給予了大力支持和援助。近年來,四川省與素攀府相關政府部門積極配合,有力地推動了泰方民間來川交流與發展,雙方定期開展的青少年交流互訪活動日趨活躍。四川省與泰國高層互訪不斷,友好關系持續發展,經貿、文化、旅游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成效顯著。素攀府積極參與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辦的泰國美食節、泰國農產品展銷和泰國旅游推介會等活動,現在泰國大米、泰國食品、泰國水果已深受四川人民的喜愛②。2015年1月,云南省發生地震,老撾豐沙里省向云南省景谷縣地震災區捐贈2萬美元用于災后重建③。
當前,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貿易關系不斷發展,但是,由于東南亞一些國家在氣候條件、地理位置、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等方面與中國一些農業省區具有相似性,雙方在農產品等領域存在著強烈的競爭關系。以云南省為例,在云南省與東盟10國的農產品貿易伙伴關系方面,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緬甸分別是云南省在東盟地區的5大農產品出口貿易伙伴;而在農產品進口方面,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是云南省農產品進口的主要國家。但是云南的西瓜、芒果、香蕉與東盟部分國家生產的水果具有同一性和相似性。東盟部分國家生產的西瓜、芒果等水果時間比云南的早,收獲時間長,量大、價格便宜、銷售渠道靈活,因而自2012年后,云南省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處于逆差。其中,棕櫚油是云南省自東盟國家進口農產品的主要品種,2013年云南省從東盟進口的棕櫚油占了農產品進口比重的73%④。另一方面,東南亞部分國家的政治局勢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合作和友好城市關系的進一步發展。目前看來,友好城市之間文化、教育交流的發展速度要快于經濟的交流,一些東南亞國家對技術人才的缺乏促進了城市資源的交流與合作,雙方可以在能源交通、通訊和網絡方面進行合作,增強其互補性,通過友好城市關系的平臺,發揮企業和特定人群的主動作用,通過投資、技術合作和工程承包等渠道,創新合作方式來最終實現共贏。
(責任編輯: 顏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