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塞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影響的效果觀察。方法:將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神經內科治療的98例老年腦梗塞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康復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神經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護理有效率為91.8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43%,兩組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護理后NIHSS評分和FMA評分明顯較對照組改善,兩組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塞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能夠改善神經功能,增強肢體功能恢復效果,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老年腦梗塞;康復護理干預;肢體功能恢復;效果觀察
腦梗塞是老年人常見疾病,發病后造成局部腦組織的缺血壞死,具有較高的致殘和致死率。尤其是老年患者,常遺留明顯的肢體活動障礙、語言異常、認知能力降低等一系列神經功能障礙,使得臨床康復效果較為緩慢。早期康復護理針對患者的病情特點,制定科學、細致的康復訓練計劃,能有效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1]。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塞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影響的效果,現具體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神經內科治療的98例老年腦梗塞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齡61-83歲,平均年齡(68.7±6.2)歲,病程15d-3個月;對照組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齡63-85歲,平均年齡(69.4±6.8)歲,病程21d-3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腦梗塞診斷標準,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年齡均高于60歲,伴有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缺損癥狀和體征,有明顯的肢體功能障礙;排除腦出血、伴有嚴重意識障礙者;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肢體功能障礙程度、病程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給予病情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康復護理干預:①床上被動訓練。從幫助患者翻身、良肢位擺放開始,然后進行患側肢體被動運動、按摩,保持患肢功能位。②床上主動訓練到坐位訓練。從被動運動過度到主動運動,訓練患者自行翻身,進行患側上肢及下肢的主動屈伸運動,然后進行臥位平衡訓練,先從15°-30°開始,逐漸增加角度,每次增加15°,直至患者能夠直角坐起[2]。③站位及步行訓練。當患者能夠坐起后進行站位平衡,通過平行杠獲得平衡,先屈頭與頸,接著再屈軀干,最后進行站起訓練,待站立熟練后進行跨步及跨門檻訓練,接著行步行訓練、上臺階訓練等。所有訓練項目均需循序漸進,逐漸增加強度,每次訓練強度不宜過大,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
1.3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肢體乏力、麻木等基本消失,肢體活動功能明顯改善;有效: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肢體乏力、麻木等有所改善,肢體活動功能有所提高;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肢體乏力、麻木等無好轉,肢體活動功能無改善[3]。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以率(%)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見表1。觀察組護理有效率為91.8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43%,兩組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腦梗塞后肢體活動障礙是腦埂塞的常見遺留病殘,表現為一側上下肢體的運動麻痹,可伴有偏身感覺障礙。臨床研究顯示,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提高腦梗塞區域中樞神經系統結構上及功能上的重組能力和可塑性,有助于神經元的修復和再生,促進新的神經突觸形成,從而促進機體運動能力的恢復[4]。同時,早期的康復護理干預可減少患者的臥床時間,減少因長期臥床導致的并發癥,盡快使患者恢復自主活動,為恢復期的功能訓練打下基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有效率為91.8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43%,兩組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護理后NIHSS評分和FMA評分明顯較對照組改善,兩組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充分證明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塞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有良好效果,提高患者運動能力,促進生活的自理,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李俊英.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塞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作用[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6):237-238
[2]張詩宇.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0):232-233
[3]王曉麗.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中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25):161-162
[4]王蘭蘭.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2016,1(1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