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手術治療腹股溝疝的安全性與體會。方法:回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7月為71例腹股溝疝患者行腹腔鏡手術的臨床資料。其中斜疝59例,直疝12例,行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sis,TAPP)61例、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sis,TEP)10例。結果:TAPP手術時間30~62rain,平均(42.9±4.1)rain;術后住院3~7d,平均(3.5±1.4)d。TEP手術時間34~59rain,平均(41.2±5.3)min;術后住院3~6d,平均(3.4±1.6)d。術后發生血清腫2例,陰囊積液2例。結論:腹腔鏡手術治療腹股溝疝具有操作簡便、切口小、康復快等優點,療效與傳統疝修補術無明顯差異,可根據術者臨床經驗選擇TAPP或TEP。
關鍵詞:疝,腹股溝;疝修補術;腹腔鏡檢查
腹股溝疝是普通外科常見病,距首例腹股溝疝手術已有100多年,治療方法有張力修補、無張力修補等,隨著時代的進步、技術革新及人們對美的要求,逐漸出現了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截至目前已有20多年。目前臨床上腹腔鏡疝修補術的常用方式有: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sis,TAPP)、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sis,TEP)及腹腔內補片植入術(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本文現回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7月我們為71例腹股溝疝患者行腹腔鏡手術的臨床資料,將體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1年5月至2016年7月我院行腹腔鏡手術治療腹股溝疝患者71例,其中斜疝59例,直疝12例,均為單側;18~60歲,平均(44.3±1.6)歲;61例行TAPP,10例行TEP。根據中華外科學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2003年8月修訂稿,Ⅰ型疝9例,Ⅱ型疝32例,Ⅲ型疝26例,Ⅳ型4例。
1.2 手術方法均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TAPP:患者取頭低腳高約15度位。臍上緣做10mm弧形切口,穿刺氣腹針建立CO2,人工氣腹,壓力維持在10~12mmHg,穿刺Trocar;分別于臍水平線兩側距臍7cm處做5cm切口,穿刺Trocar,于疝內口上方約2cm,髂前上棘至同側臍內側韌帶外側連線打開腹膜,以疝囊口為中心游離腹膜前間隙,剝離回納疝囊,如疝囊較大,可先剝離部分,再于疝囊頸橫斷疝囊,繼續向上下游離,顯露Cooper韌帶、恥骨結節,精索腹壁化。置入強生UMN輕量型部分可吸收補片,用3-0普理靈線關閉腹膜。TEP:臍下做1.5cm切口,分離建立腹直肌與后鞘間的間隙,穿刺10mm Trocar,建立氣腹,壓力維持在10~12mmHg,擴大操作空間。直視下分別于臍與恥骨聯合上1/3、下1/3處穿刺5mm Trocar至腹膜前間隙,分離擴大腹膜前間隙,剝離回納疝囊。疝囊較大的患者,可先結扎再離斷遠端,腹壁化精索,分離范圍同TAPP,置入補片,不固定。
2 結果
70例手術均順利完成。TAPP手術時間30~62rain,平均(42.9±4.1)rain;術后住院3~7d,平均(3.5±1.4)d。TEP手術時間34~59rain,平均(41.2±5.3)min;術后住院3~6d,平均(3.4±1.6)d。術后發生血清腫2例,TAPP、TEP各一例;陰囊積液2例,均為TAPP。術后隨訪12個月,無復發。
3 討論
3.1腹腔鏡疝修補術的發展歷程 1982年Ger完成了世界首例腹腔鏡疝修補術,但直至1990年此技術才得到推廣。隨著技術及方法的不斷更新發展,腹腔鏡疝修補術已較成熟,經歷了腹腔鏡內環口關閉術、腹腔鏡填塞術、IPOM、IPOM+內環口成形術,至目前臨床應用最廣泛的TAPP及TEP的過程。
3.2 腹腔鏡疝修補術的優點與傳統無張力手術相比,腹腔鏡疝修補術具有以下優點:(1)切口小,損傷少,預后好,感染率低。(2)術后疼痛較輕,使用鎮痛劑少,患者康復快。(3)術中視野開闊,可同時探查腹腔其他臟器,處理雙側疝,發現并處理隱匿疝。(4)無需分離精索及破壞腹股溝區解剖;對于復發疝,無需解剖原瘢痕組織,避免損傷腹股溝區神經。(5)對周圍組織損傷小,術后并發癥少。
3.3 手術方式的選擇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術式為TAPP與TEP,兩種術式各有優點。我們的初步臨床經驗認為,TEP雖然不進入腹腔,避免了對腹腔的干擾,減少了術后腸粘連等并發癥,但初學者手術時間較長,因在腹膜前疏松潛在間隙內操作,氣體容易擴散,導致廣泛皮下氣腫、二氧化碳吸收性酸中毒,大大增加了手術與麻醉風險。這也是筆者初期手術開展不順利的重要因素,TAPP可克服上述弊端,即使手術時間相同,也不會出現上述并發癥。而且TAPP在腹腔內施術,操作空間大,可同時發現并處理隱匿疝;對于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經驗的術者并未改變手術視野,學習曲線縮短。而且作者總結經驗后感覺普理靈線光滑易收緊,不會撕裂腹膜,連續縫合速度快,相比應用可吸收線,可明顯縮短縫合時間。隨著分離及縫合技術的進一步熟練,目前我們行TAPP的時間多控制在30~60min。縫合后創面涂幾丁糖,以防止發生腸粘連。結合兩種手術的體會,術者認為TAPP更適合初學者,在TAPP成熟基礎上開展TEP可明顯降低手術風險,因TEP失敗可中轉行TAPP彌補。我們首先開展的是TEP,舉步維艱,改為TAPP后才得以順利進行。
本組71例腹股溝疝中Ⅰ型患者均行TEP,Ⅱ型中1例選擇TEP,余者均選擇TAPP。從手術結果看,TEP似乎優于TAPP,但TAPP與TEP選擇疝的類型不同,且TEP手術例數明顯少于TAPP,因此兩者間的差異并無臨床意義,對于手術方式的選擇亦可根據術者的臨床經驗決定。
3.4 術后并發癥腹腔鏡疝修補術與傳統開放手術的并發癥無明顯差異,常見的有:血清腫、陰囊積液、暫時性神經功能障礙、慢性疼痛及尿潴留等。腹腔鏡疝修補術中發生臟器、血管、神經損傷的概率高于開放手術,但總體并發癥發生率無明顯差異。本組中2例發生血清腫,發生率為2.8%;2例發生陰囊積液,發生率亦為2.8%。雖然有些并發癥我們在術中很難避免,但一些較嚴重的并發癥如血管、腸管損傷及腸梗阻,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已逐漸減少。血清腫的發生多認為系術中分離時損傷精索及提睪肌小血管所致,陰囊積液也與術中分離過度、動作粗暴有關;術中精細操作,徹底止血是可以避免的。必要時術后留置引流管,可有效減少血清腫及血腫的發生。本組4例術中止血不徹底的患者術后放置引流,未發生上述并發癥。術后應放置密閉負壓吸引球,以免感染。術后尿潴留多與年齡有關,年齡較大的男性患者多有前列腺增生,此類患者術前應留置導尿管。
腹腔鏡手術治療腹股溝疝具有操作簡便、切口小、康復快等優點,療效與傳統疝修補術無明顯差異,對于TAPP與TEP的選擇可根據術者的臨床經驗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