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比內固定手術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間收治的60例老年髖部骨折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的方法分為觀察組(n=30)和對照組(n=30),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對觀察組患者則實施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分別對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和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進行比較。結果:經比較,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等指標明顯優于觀察組的患者(P<0.05),但觀察組患者的術后下地鍛煉時間明顯更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疼痛、關節活動度、畸形、關節功能等髖關節評分亦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內固定手術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均為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有效治療方法,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以更快促進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且近期療效更為顯著,因而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內固定手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髖部骨折;髖關節功能
髖部骨折是骨科中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多,髖部骨折在高齡老年人中已非常常見,其主要包括:股骨頸、股骨近端骨折和股骨粗隆間骨折[1-2]。臨床中通常采用手術和非手術進行治療,非手術治療雖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其需要患者長期臥床,因而容易導致墜積性肺炎、泌尿系統感染和肌肉萎縮等,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了嚴重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髖部骨折患者傾向選擇手術進行治療,手術治療可以促進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減少臥床并發癥。其中,內固定術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均為老年人常見的骨科手術之一,但目前針對如何選擇最佳的手術方法仍然是臨床研究關注的主要問題。本研究通過對收治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分別實施了老年髖部骨折內固定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旨在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間收治的60例老年髖部骨折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經X光片、MRI或者CT等相關診斷確診為髖部骨折的患者,以及未合并嚴重臟器疾病和無手術禁忌癥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中包括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為65-72(68.59±4.31)歲,股骨頸骨折16例,股骨轉子間骨折14例;對照組患者中包括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齡為66-75(67.01±5.50)歲,股骨頸骨折18例,股骨轉子間骨折12例。經比較,兩組患者的配對因素(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以及疾病性質等),差異非常輕微(P>0.05),因此可將兩組施以統計分析比較。
1.2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行常規評估和基礎疾病治療。對照組患者連續硬膜外麻醉后,取平臥位,左髖外展30。于牽引床床維持復位,行動力髖螺釘內固定治療,。觀察組患者常規麻醉后,首先取仰臥位,墊高患者髖部,在髖關節后側做約15cm切口,分離肌群后切開髖關節關節囊,保護與骨折塊連接的筋膜組織,待大小轉子復位后再用鋼絲固定,再于小轉子上方1cm處行股骨頸截骨并取出。常規處理髖臼和安放臼杯。同時,運用髓腔銼進行擴髓,并安裝股骨柄假體和股骨頭假體,完成后復位髖關節,待松緊度和頭臼情況達到理想安置想過后即沖洗傷口,完成置引流管及縫合切口的術后處理工作。
1.3療效評估 分別對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和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進行比較。其中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包括對疼痛、功能、畸形以及關節活動度四個方面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其中90—100分為優,80—89為良,70—90分為中,<70分為差。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量測量結果資料使用x±s表示,兩組之間差異的比較使用t檢驗、x2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經比較,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等指標明顯優于觀察組的患者(P<0.05),但觀察組患者的術后下地鍛煉時間明顯更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明顯更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會出現各項機能下降及骨質疏松等狀態。極易引起髖部骨折的發生,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和治療,則患者骨折部位較難愈合,致使患者的股骨頭壞死,嚴重者還會引發肺炎及臟器功能衰竭等,其對患者本人、家庭甚至社會均造成了一定的壓力[3-4]。
動力髖螺釘內固定術是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手術方法之一,其可在軸向壓力和垂直剪力的共同作用下達到較為顯著的效果,同時因手術方法簡單、手術時間短、治療無移位髖部骨折等優點已得到廣泛認可,如果骨折能夠愈合,患者將獲得一個功能良好和能夠使用終生的髖關節。但該手術因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的創傷,術后容易受到斷端間剪切力等影響而出現內固定松動甚至導致失敗,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全髖關節置換術亦是治療股骨頭壞死、特定型髖部骨折以及炎癥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等重要的手術方法之一,該方法可以幫助解決患者的髖關節疼痛、功能障礙、跛行等癥,其通過不離斷髖關節肌肉,最大程度減少骨骼肌、關節囊和韌帶損傷,有效提高了內固定效果,以及冰面了畸形愈合的發生,對于提高髖部骨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相關研究表明[5],對比人工髖關節術和動力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前者出現內固定失效率為5.5%,而后者的失效率則為12.1%,其出現了螺釘松動及骨質開裂等情況。而在本研究中,筆者通過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動力螺釘內固定術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術后下床鍛煉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而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明顯多于對照組,這可能是因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需要進行大范圍的軟組織和骨組織的切割,患者會伴有顯性以及隱性失血等。所以,臨床中實施全髖關節的患者亦存在術后平均住院時間長、貧血等缺點。此外,觀察組患者術后的髖關節功能評分亦更優于對照組患者,這提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以有效縮短患者術后臥床的時間,盡早進行負重行走,近期療效更顯著于動力螺釘內固定術。
綜上所述,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近期療效顯著,且加快了患者的術后恢復,但由于選定時間段限制,在該時間段未能收集所有復雜病例,如髖臼骨折術后取出螺釘患者,及髖臼骨折合并坐骨神經損傷者等,因而還應在今后的研究中收集大樣本及多樣性病例,進一步提高結果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呂良慶,韋向東,蒙世遠,等. 老年髖部骨折內固定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比較[J]. 臨床醫學,2014(11):2133-2135.
2. 張文治,張長青,邱國良,等. 髖部骨折內固定治療失敗后行人工關節置換的臨床療效[J]. 山東醫藥,2013,53(13):59-61.
3. Prestmo A,Hagen G,Sletvold O,et al.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care for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s:a prospective,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J]. Lancet,2015,385(9978):1623-1633.
4. Le M Y,Collins G,Bhandari M,et al. Outcomes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 Compared With Elective Total Hip Replacement.[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5,314(11):1159-1166.
5. 楊志堅. 內固定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臨床療效比較[J]. 新鄉醫學院學報,2014,31(10):816-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