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穴位按摩護理配合音樂療法對初產婦氣血虛弱型缺乳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氣血虛弱型缺乳初產婦48例進行分組研究,按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n=24,給予穴位按摩護理配合音樂療法)和觀察組(n=24,給予常規護理),比較2組泌乳情況。結果:對照組總有效率與觀察組比較,結果發現對照組優于觀察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結論:穴位按摩護理配合音樂療法可顯著改善氣血虛弱型缺乳初產婦泌乳情況,具有積極的臨床采納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氣血虛弱型缺乳;穴位按摩護理;音樂療法;初產婦
缺乳主要是指產婦在產后哺乳期內出現乳汁甚少或無乳可下的情況,其在臨床中又被稱為“產后乳汁不行”。缺乳程度因人而已,部分產婦完全不能哺乳或哺乳量不足。西醫主要采用全身或乳房局部按摩、熱敷等方法進行治療,以促進乳汁分泌,但臨床療效并不理想。中醫將缺乳分為肝氣郁滯、氣血虛弱等類型,其中后者最為常見[1]。目前,中醫護理對氣血虛弱型缺乳的獨特療效受到了臨床方面及廣大患者的青睞與肯定。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氣血虛弱型缺乳初產婦48例進行分組研究,現進行以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氣血虛弱型缺乳初產婦48例進行分組研究,符合《中醫婦科學》的臨床診斷標準[2],未納入乳腺器質性疾病引起的乳汁少、乳汁全無及乳頭存在缺陷、母乳喂養禁忌癥等患者。產婦年齡24-31歲,平均年齡(28.4±2.2)歲。其中順產26例,剖宮產22例。按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n=24)和觀察組(n=24)。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比較,組間差異均衡(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穴位按摩護理配合音樂療法,選擇雙側足三里、胃俞、脾俞、少澤、膻中、中府等穴位進行按摩。具體操作步驟:①囑患者仰臥位,對兩乳頭中間的膻中穴進行按壓刺激,控制好力度,以微微酸脹最為適宜,每次按壓10次左右,其他穴位則需按壓20min左右;按照由淺至深的順序對上述穴位進行推揉,通過反復提捏手法對乳暈進行刺激,以促進排乳發射;自乳根開始直至乳頭處,以雙手食指和拇指進行數次推按,力度由輕至重,反復進行5min,直到腺體完全均勻松軟。按摩過程中播放舒緩的音樂或讓初產婦觀看優美的動畫等相關美好事物,明確患者喜好,合理選擇音樂類型,以達到幫助患者放松身心和精神的目的。觀察組給予常規護理,涉及到的所有護理操作遵醫囑即可。
1.3 護理效果評價
痊愈:無需添加奶粉或其他輔食,乳汁分泌量即可滿足嬰兒每天的需求量;好轉:乳汁分泌量恢復正常或乳汁分泌明顯增多,但尚不能滿足嬰兒喂養需求;無效:乳汁分泌無任何改變。(痊愈+好轉)/總例數×100%=總有效率[3]。
1.4 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中的相關數據均應用SPSS22.0的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總有效率采用百分率(%)予以描述,組間對比給予x2檢驗,若P<0.05,則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1.7%,其中無效、好轉、痊愈分別為2例(8.3%)、8例(33.3%)、14例(58.3%);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7%,其中無效、好轉、痊愈分別為9例(37.5%)、5例(20.8%)、10例(41.7%),組間進行統計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觀察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x2=5.7789,P=0.0162)。
3 討論
臨床實踐發現,初產婦的產后缺乳發生率高達20%-30%左右。母乳不僅受到泌乳素的影響,還會受到產婦激素水平、心理狀態、精神狀況的影響。相關研究證實,刺激和按摩乳房,可對丘腦下部分泌催乳素形成良性刺激,加快血液循環速度,使乳腺管盡快恢復產同,縮短泌乳時間,加快乳汁分泌。且穴位按摩無創、無痛、簡單方便、經濟可行,僅由1名護理人員即可完成整個按摩過程,患者及其家屬普遍表示可以接受。在此基礎上配合音樂療法,可幫助患者保持精神愉悅,心情舒暢,從而調暢氣血,促進乳汁分泌。
在本組研究之中,觀察組患者的泌乳效果與對照組進行統計比較,組間存在的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得到如下體會,穴位按摩護理配合音樂療法可顯著改善氣血虛弱型缺乳初產婦泌乳情況,具有積極的臨床采納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韋秀芬,蒙金梅,劉智芳等.穴位按摩結合膳食指導治療氣血虛弱型產后缺乳的效果觀察[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9(1):40-42.
[2] 張玉宇,王笑青,蔡平生等.穴位按摩治療初產婦氣血虛弱型缺乳的臨床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4):630-631.
[3] 彭茹鳳,胡艷寧,魏慧玲等.音樂療法配合長強穴按壓對初產婦產程及分娩結局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