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膜原”一詞源于《黃帝內經》,其文簡意深,以致后世醫家見仁見智。文章欲通過對“膜原”的文獻梳理,探討其臨床指導意義,并提出將膜原看做疾病傳變過程中的一個病理階段的觀點。
關鍵詞:膜原;半表半里;病理階段
膜原,又稱募原,在《素問·瘧論篇》、《靈樞·百病始生篇》和《靈樞·歲露篇》等中作“募原”,在《素問·舉痛論篇》作“膜原”。《素問·瘧論篇》有載:“邪氣內薄于五臟,橫連募原也?!薄端貑枴づe痛論篇》曰:“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后世醫家對“膜原”的研究頗多,論述也多有發揮,并提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觀點,以致其概念尚無明確定論。遂筆者將有關膜原的論述淺議如下,拋磚引玉,期盼同道指正和完善。
1、膈膜為膜原
王冰注解《素問·舉痛論篇》時云:“膜,謂膈間之膜;原,謂膈肓之原?!鼻宕t家何秀山在為《通俗傷寒論》所作的按語中言:“《內經》言邪氣內薄五臟,橫連膜原。膜者橫膈之膜,原者空隙之處,外通肌腠,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關鍵,為內外交界之地,實一身之半表半里也?!被诖死碚?,有學者也提出了膜原是廣泛存在于人體且互相聯系的膜狀組織系統[1]。
2、三焦膜原說
《濕熱病篇》曰:“膜原者,外通肌肉,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門戶?!贝苏f法主要用于說明濕熱類溫病的發病機理。《醫學衷中參西錄》有言:“膜原前近胸腹,后近腰脊,即上中下三焦之沖衢,人身半表半里之中道也?!庇梢陨峡赏普撃ぴ耸侨沟囊徊糠?,位于三焦近胸腹之處,是三焦水液流注玄府與腠理的輸轉站。
3、夾縫之處即為膜原
清代蔣寶素在其著作《醫略十三篇》中說:“膜原者,藏府之外,形骸之內是也?!鼻宕t家周學海在《內經評文》言:“募原,夾膜之中空者也。”又在其撰寫的《讀醫隨筆》中講:“膜原者,夾縫之處也。人之一身,皮里肉外,皮與肉之交際有隙焉,即原也;膜托腹里,膜與腹之交際有隙焉,即原也;腸胃之體皆夾層,夾層之中,即原也;臟腑之系,形如脂膜,夾層中空,即原也;膈肓之體,橫隔中焦,夾層中空,莫非原也!原者,平野廣大之謂也。故能邪伏其中,不礙大氣之往來,古書所謂皮中淫淫如蟲行,及行痹、周痹左右上下相移者,皆在皮肉夾縫之中也?!贝硕会t家的論述將“膜原”的概念進一步拓展,不僅包括皮肉間隙,還有腹壁與腹膜的間隙、胃壁與腸壁的中空夾層、心包膜與膈膜之間的夾層等等,而這些夾縫之處也正是邪氣易于壅聚潛伏的部位,由于腔隙連貫相通,故邪氣極易浸淫身體各處,從而使病情加重[2]。
4、五臟皆有膜原
此說法源于《素問·舉痛論篇》所言:“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以及《靈樞·百病始生篇》載:“其著于腸胃之募原也”、“傳舍于腸胃之外,募原之間”之論?!饵S帝素問直解》也有言:“膜原內通脾土,外化肌腠”,從此可見膜原與中焦脾胃關系密切?!端貑枴く懻撈泛汀鹅`樞·歲露篇》還談到“邪氣內薄于五藏,橫連募原”,說明膜原不只是與中焦脾胃有關,故《黃帝內經太素》言:“五臟皆有膜原?!薄饵S帝內經靈樞集注》進一步闡釋到:“故邪留而未發者,留于臟腑募原之間。”
5、膜原為陽明之半表半里
清代醫家薛生白在《濕熱病篇》中講到:“膜原者,外通肌肉,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實一身之半表半里也?!睗駸岱谀ぴ?,既非陽明里證,又與少陽之半表半里證有所區別,于是他根據濕熱穢濁郁閉膜原的病理特征,提出了“膜原為陽明之半表半里”之說,并以此來指導潛伏于膜原的濕熱類溫病的治療。
歸結起來,上諸論述的共同特點在于都認為膜原為病邪伏藏之處。可分為兩類,一類為膜原位于半表半里的位置,另一類為膜原位于體內。雖然各有道理,但是證據都略顯不充分。膜原處于半表半里的位置,此說法得到了大多數醫者的贊同。通過總結溫疫的臨床表現,吳又可在《溫疫論》中也說:“凡邪在經為表,在胃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當經胃交關之所,故為半表半里?!逼溟_創的開達膜原逐邪外出的方劑達原飲也是在此基礎上創立的,后世醫家在此方基礎上加減演變,形成了達原飲類方。但此說法并沒有說明夾縫內存在的什么物質是膜原,只是論述了膜原的大概位置。第二類說法否認了膜原是處于半表半里的位置,而是將膜原看作是實質臟器。在筆者看來,此種說法還有待研究,不可過早定論。我們不妨用反證法推論一下,假若膜原在體內,那么體內病變使用吐、下二法更有道理,使用達原飲的透解之法應當無效,但實際與之相反,達原飲起到了很好的療效[3]。
筆者認為,既然膜原的具體物質形態和位置不能確定,那么我們不妨拋開“膜原到底什么物質形態”或者“膜原到底處在什么位置的”問題,就單純地把它看做是疾病傳變過程中的一個病理階段。之所以有此論斷,是因為在臨床中判斷是否為病在膜原或邪伏膜原,主要看的是病機,而沒有考慮膜原的物質形態和位置問題。只要疾病的病機為濕熱穢濁或痰濁瘀血凝滯難化,膠結不解,郁阻三焦,導致氣機不暢,氣化不利,進而阻礙氣血、津液的運行輸布,且又“藥石難及”者,皆可視為病在膜原或邪伏膜原,均可應用開達膜原法即達原飲類方劑治療。
雖然對于膜原的論述和研究分析頗多繁雜,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正是因為這樣,才拓展、深化了膜原學說,而且對臨床治療一些疑難病癥也有指導意義。如前所述,只是筆者的一得之見,祈同道指正。
參考文獻:
[1]張帥.膜原淺析[J].中醫藥通報,2011,10(5):33.
[2]張宏瑛.膜原及邪伏膜原學說源流[J].浙江中醫雜志,2009,44(4):238.
[3]劉君財.募原考辨[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9,2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