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直腸癌兩種不同放射治療的劑量學差異。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51例行直腸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術后所有患者均采用三維治療計劃系統進行3D-CRT、3D-IMRT計劃設計,對比分析兩種不同放射治療的結果。結果:兩種方案中計劃靶區Dmax(最大劑量)、Dmin(最小劑量)、Dmean(平均劑量)組間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另外3D-IMRT方案膀胱受照Dmean、V50明顯低于3D-CRT方案,且Dmax則高于3D-CRT方案(P<0.05);兩種方案中左股骨頭、右股骨頭劑量照射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在小腸保護中,3D-IMRT方案V50明顯優于3D-CRT方案,差異顯著(P<0.05)。結論:相較3D-CRT,3D-IMRT技術在直腸癌放射治療中劑量學優勢更明顯,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直腸癌;放射治療;劑量學
直腸癌是消化道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主要是指從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的癌,臨床常采用手術+放療進行干預。傳統常采用兩野前后對穿照射等形式進行放療,但是全盆腔大野照射形式會使其它正常組織受到大劑量照射,部分患者干預后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近年來隨著放療技術的進步,病灶組織能夠接受更為精確的照射,實現盆腔正常組織的保護,本研究對不同放射治療的劑量學差異進行研究,旨在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選取的51例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行直腸癌手術患者,所有患者了解詳細研究內容后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經檢查均符合直腸癌的診斷標準,排除認知功能障礙、伴有嚴重肝腎疾病等患者?,F將患者資料整理如下:男32例,女19例,年齡42-70歲,平均年齡(55.2±5.3)歲。
1.2方法
51例患者術后均予以放射治療,具體操作方法:保持側臥位,將熱塑成形體膜固定于有孔泡沫上,促使腹盆部下墜至方孔中,然后于體表、體膜位置進行標記。選擇帶有定位裝置的CT模擬機進行增強掃描,參數設置:層厚、范圍分別為:5mm、全盆腔以及上下放10cm,之后將獲取的信息傳至3D TPS工作站。然后由醫生勾畫放射靶區(包括計劃靶區和臨床靶區,計劃靶區由臨床靶區上下外放1.0cm,左右前后外放0.7cm組成)以及危及器官(包括膀胱、股骨頭等),計劃靶區劑量:50Gy。物理師根據前期成果進行治療計劃設計,本研究采用3D-CRT、3D-IMRT兩種放療計劃方案,其中3D-IMRT采用靜態調強方式,用5野共面方案,方向:0o、40o、100o、260o、310o;3D-CRT射野方向同上述方案,采用MLC適形,調整不同射野權重,并于側野加15o楔形板。
1.3觀察指標
對比不同放射治療方案劑量分布、危及器官體積等情況,主要指標包括Dmax(最大劑量)、Dmin(最小劑量)、Dmean(平均劑量)、V50。
1.4統計學方法
根據SSPS19.0統計學軟件對收集到的研究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 )進行表示。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種方案中計劃靶區Dmax、Dmin、Dmean組間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3D-IMRT方案Dmax降低,Dmean更接近處方劑量,相對而言劑量分布更為理想。另外3D-IMRT方案膀胱受照Dmean、V50明顯低于3D-CRT方案,且Dmax則高于3D-CRT方案,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種方案中左股骨頭、右股骨頭劑量照射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在小腸保護中,3D-IMRT方案V50明顯優于3D-CRT方案,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小腸是放射性治療劑量限制性器官,當照射體積增大或者劑量增多,患者極易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腸梗阻、腸粘連等并發癥,給患者造成了極大的痛苦。臨床實踐中為了進一步減少小腸受照劑量,則是指導患者放射治療中保持俯臥位,并將其固定在有孔專用腹部定位板上,用于改善放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1]。
3D-CRT、3D-IMRT是當前放射治療中常見方案,均是通過精確定位以及計劃設計達到理想的劑量分布,以逐步提高放射治療的安全性、可行性。隨著放療技術進步,更多學者認為3D-IMRT技術優勢要優于3D-CRT,主要體現在劑量分布方面[2-3]。本研究結果顯示:3D-IMRT方案Dmax降低,Dmean更接近處方劑量,相對而言劑量分布更為理想。經分析,主要源于:3D-IMRT技術具有更好的靶區均勻性以及適形度,可更好的保護正常組織,特別是可以減少劑量限制性器官的受照劑量。另外從危及器官角度來分析,3D-IMRT在大劑量以及小劑量區,膀胱、小腸V50均有所下降,說明此種放療方案劑量學優勢更明顯。
綜上所述,相較3D-CRT,3D-IMRT技術在直腸癌放射治療中劑量學優勢更明顯,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武哲,陳志堅,彭遜等.不同角度固定野動態調強在直腸癌術前放療中的劑量學比較[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4,31(2):4735-4739.
[2] 陳玲,湯華,文玲等.局部晚期直腸癌術后不同放療技術的劑量學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36):25-28.
[3] 陳永東.直腸癌兩種不同放射治療的劑量學比較[J].醫療裝備,2016,29(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