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在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診斷及治療中CT動態隨訪的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47例經臨床確診的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影像資料。結果 首次CT掃描影像表現主要征象為磨玻璃影,網格樣、網織結節影、索條影,實變影,支氣管雙軌征,肺氣囊,月弓征,縱膈、肺門淋巴結腫大,胸腔積液,氣胸、縱膈氣腫等。動態復查CT掃描:33例治療后復查,肺內病灶明顯吸收、好轉。7例呈現病灶先增多后吸收好轉。5例出現進行性加重。3例治療后明顯吸收、好轉,3w-8w后肺野內出現新發病灶。結論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患者,影像學主要表現為磨玻璃影,病變發展不同階段表現各異,CT掃描并行動態觀察,對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后變化觀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卡氏肺孢子菌肺炎;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肺部機會性感染,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是最常見的機會性感染,約占AIDS機會性感染的60%-85%[1,3]。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3年10月~2016年11月經臨床確診的47例AIDS合并PCP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7例。年齡22~63歲,中位年齡32歲。主要傳播途徑:性傳播38例;血液傳播6例;感染途徑不詳3例。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熱,乏力,咳嗽,咳痰,氣促,進行性呼吸困難,胸痛,消瘦等。艾滋病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制定的《艾滋病診療指南(2011)》[2]。全部病例均經病理、病原學檢查或試驗性抗PCP治療證實。
1.2 掃描方法:使用日本東芝公司16層螺旋CT機,患者取仰臥位,掃描范圍從肺尖至膈底。所有患者均經過2~4次CT掃描。所有圖像資料經2位高年資醫師閱片意見一致后做出診斷。
二、結果
2.1.首次CT掃描 病變分布及主要觀察影像表現征象
病灶分布情況:本組47例患者,病灶以磨玻璃表現最多見,47均可見此征象,42例全肺葉見磨玻璃影,4例3個肺葉,2例3個肺葉見磨玻璃影。病灶影像表現征象:磨玻璃影47例(100%),網格樣、網織結節影、索條影31例(65.9%),實變影22例(46.8%),支氣管雙軌征14例(29.8%),肺氣囊9例(19.1%),月弓征12例(25.5%),縱膈、肺門淋巴結腫大3例(6.4%),胸腔積液3例(6.4%),氣胸、縱膈氣腫2例(4.2%)。
2.2動態復查CT掃描
5例行2次CT掃描,32例行3次掃描,7例行4次,3例行5次CT掃描,33例治療后復查,肺內病灶明顯吸收、好轉。7例呈現病灶先增多、增重后吸收好轉。5例出現進行性加重。3例治療2w-4w后明顯吸收、好轉,3w-8w后肺野內出現新發病灶,結節影,空洞影,肺門淋巴結腫大等征象,痰涂片抗酸桿菌陽性。
三、討論
國內外多數研究顯示[1,3]AIDS合并PCP感染時,影像學主要表現為磨玻璃影、網格樣、網織結節影、索條影,片狀實變影,實變影,支氣管雙軌征,肺氣囊影,月弓征等影像學表現。其相應的病理基礎為肺孢子菌滋養體破壞Ⅰ型肺泡上皮細胞的細胞膜,使細胞壞死及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增生,修復損傷的肺泡毛細血管膜,肺間質內巨噬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增生,引起間質改變[3]。
本組研究中顯示影像學表現與此病理基礎相一致,47例患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磨玻璃影,與肺泡腔內充盈蛋白樣液體相關,16例表現為單純磨玻璃影的患者,經抗PCP治療2w后復查,病灶明顯吸收、好轉,可能與感染早期Ⅰ型肺泡上皮細胞的細胞膜受損,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泡腔內充盈蛋白樣物質,而肺間質未明顯受累,治療后損傷修復較快有關。本組中31例患者,影像學表現除磨玻璃影外,出現網格樣、網織結節影、索條影等間質受累表現時,及實質、間質均受累表現為肺實變時,病灶吸收過程明顯減慢。支氣管雙軌征,與實變影致血管受牽拉擴張有關。肺氣囊常為滲出物質阻塞細支氣管、肺泡管形成活瓣作用,導致氣體潴留,肺實質未受明顯損害。本組9例患者出現此征象,肺氣囊腔經過治療肺組織可完全恢復正常,表明肺氣囊的形成引起肺實質損害小。月弓征表現為雙肺近胸膜處呈月弓樣少磨玻璃影區。較多文獻認為磨玻璃影內肺氣囊形成及月弓征是診斷PCP較特異征象[3],而本組中這兩種征象發生較低,可能與病變進展的不同階段有關。縱膈、肺門淋巴結腫大,胸腔積液,氣胸、縱膈氣腫等并發癥為較少見征象。
本組3例PCP患者,早期抗PCP治療后效果良好,復查CT后病灶明顯吸收好轉,治療3w-8w后,出現不同程度發熱、咳嗽等癥狀,再次行CT掃描時,肺野內出現新發病灶,表現為多發小結節灶、小空洞影、縱膈、肺門淋巴結腫大等表現,痰涂片找到抗酸桿菌,抗結核治療后病灶吸收、好轉。因此,AIDS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低下,易合并各種機會性感染。本組3例患者均在CT動態復查過程中發現其新發病灶,為疾病準確診斷,及時治療提供了有效的依據。
AIDS患者合并PCP感染時,由于疾病處于不同階段時影像學表現各不相同,磨玻璃影為PCP最常見的影像學表現,當合并有間質改變及肺氣囊、月弓征等較特異性表現時,進一步提示PCP感染的可能。當影像表現不典型時,試驗性治療后CT復查為診斷PCP較有效的檢查手段,同時動態CT復查為及時了解疾病療效及進展情況提供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 李盛祥,朱章萍,劉軍,等.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蟲肺炎的胸部影像學特征[J].南華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37(1):99-100.
[2]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艾滋病學組 .艾滋病診療指南(2011版)[J].中華臨床傳染病雜志,2011,29(10):629-640.
[3]史恒瑞,趙建民,江銘.艾滋病患者卡氏肺囊蟲肺炎的影像學表現[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21(5):484-486.
作者簡介:吳吉麗,女,漢族,碩士,主治醫師,1971年12月出生,郵箱:wujili979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