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對傳統視唱練耳的教學與訓練進行了梳理,并將視線集中于分析借鑒最前沿的現代流行音樂形態——阿卡貝拉的創作和訓練法,以此為切入點,力求從思維模式和訓練手法上,對兩者進行組織結合。在研究和弦的基本聲態與結合阿卡貝拉的訓練方法以解決聽覺中的模糊性問題上,目前研究尚屬空白。本文融入阿卡貝拉在創作和訓練中的新手法,以開拓傳統視唱練耳教學與訓練的新視野和新思路。
[關鍵詞]阿卡貝拉;音程;和弦;節奏;旋律;風格
[中圖分類號]G61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24-0057-03
一、視唱練耳與阿卡貝拉的定義
音樂是聽覺藝術,“視譜即唱,聽音即譜”,我們稱之為“視唱練耳”。音樂聽覺方面的訓練,不僅是所有音樂從業者和音樂愛好者的奠基石,也是千年浩瀚的音樂長河史卷中,永不停息的研究課題之一。聽覺分析是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并始終貫穿音樂的各個方面。傳統的聽記,無外乎單音、音程、和弦、和弦連接、節奏型、單聲部與多聲部的旋律聽記,教學方式是鋼琴教學,“我彈你記”的相對單一的教學手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長期堅持下來。而近十年,流行于各大音樂廳的阿卡貝拉,這種合唱與伴唱模式,受廣大青少年喜愛。阿卡貝拉與視唱練耳由異曲同工之處。
阿卡貝拉,意大利語是A cappella,中文是無伴奏合唱。它的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紀HYPERLINK\"http://baike.so.com/doc/1721836-1820281.html\"的教會音樂,當時的教會音樂只以人聲清唱,并不應用樂器。而最具代表性的阿卡貝拉曲種,是格列高利圣詠(Gregorian Chants)。與傳統的合唱相比較,訓練方法有區別。合唱:講究字正腔圓,節奏形態規整協調,每個聲部的旋律性較強;阿卡貝拉:講究個性的聲線,節奏律動性強,部分聲部不過分講究旋律性,而講究配合襯托。與傳統讀譜方式相比較,訓練方法有區別。傳統讀譜,嚴格按照譜例,不允許有任何即興;阿卡貝拉,以唱寫譜,樂感要求高,允許即興,講究配合默契。模仿樂器,不單純是人聲合唱。阿卡貝拉的訓練方式有以下四點:和弦明確,改編節奏型,加入復調織體,B-BOX裝飾加花處理。
二、聽覺訓練與阿卡貝拉的異與同
從以上對阿卡貝拉的分析來看,兩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在相同的大框架下,又有一些區別。第一,音準與節奏要求準確。傳統聽覺訓練,著重固化,一板一眼地模仿;阿卡貝拉要求在音高準確的基礎上,靈活發揮節奏形態,可以附加。第二,音程和聲色彩的協和與不協和的把握。傳統的聽覺訓練,要求在鋼琴的彈奏中,將音程性質及音高聽記出來;阿卡貝拉是在人聲基礎上,配置和聲。第三,和弦的色彩與變化的把握。傳統聽覺訓練是聽記和弦色彩,并在此基礎上寫出固定音高;阿卡貝拉也是依靠聽辨和弦色彩,并唱出多聲部的主調或復調性質即可,也可以根據首調色彩進行合唱。第四,節奏與旋律的聽記與設計。同樣的一段旋律,聽覺訓練中,必須迅速記憶,并嚴格地聽記下來;阿卡貝拉雖然也是迅速記憶旋律,但是根據記憶的旋律,進行和聲的二度創作,第二聲部和其他聲部可以根據主旋律,適當改編。
從這些問題中,不難發現,阿卡貝拉相對于傳統的聽覺訓練,偏向于靈活、變化,根據樂感加花,或者改變色彩和風格。根據原有固化的形態,進行二度創作。阿卡貝拉這些特點,完全可以拿來運用于傳統聽覺訓練中。
三、兩者的結合研究
1音程的結合
熟悉各音區的音色及距離,從標準音A找低音,主要聽A與最低音的距離。這是最根本的要領。可以借鑒阿卡貝拉的雙人合作,尋找音程度數之間的關系——協和音程與不協和音程的性質。首先必須明確度數的色彩。二度與七度音程是不協和的性質,一度、八度是極完全協和的性質,四度、五度是完全協和性質,三度、六度是不完全協和的性質。根據音程的協和度,在聽記之前,先運用阿卡貝拉的雙聲部訓練“低音的變化”,來尋找音程度數色彩。舉例說明:
在一段旋律中,上方聲部找到key之后,下方聲部運用C-Am-Dm-G,進行和聲的對位。
1與3,6與6,2與4,5與2的協和音程對位,分別是三度、八度、五度的訓練,在這樣一首簡單而好聽的樂曲中,就有趣地解決了。而且,在練習中,學生可以輕松地聽辨出音程之間的協和與否,因此,更能迅速掌握音程之間的度數和色彩。
在簡單的對位練習之后,加入級進音也是阿卡貝拉的一個簡單的訓練方式。
加入級進音,在音響效果上,使樂曲層次更豐滿,聽起來色彩更豐富。而對于聽覺訓練上,豐富了音程構成。訓練了四度,相對聽起來不那么協和的音程(在復調中被認為是不協和使用的音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不協和音在弱拍弱位上的經過音,訓練了聽覺變化。
在這兩種練習的基礎上,還可以加入樂曲風格的變化,比如改變一下節奏形態。
這樣開始的Bass有2-beat的感覺,風格變化了。
2和弦的結合
和弦的聽唱與構唱是視唱聽覺訓練的兩種基本手法,在聽唱之前,先練習好構唱。因此,三和弦與七和弦的音程原位與轉位練習是基本功。在傳統聽覺練習中,確定一個固定調,根據和弦的構成性質,構唱和弦。阿卡貝拉是根據一段旋律,找到固定和弦,運用“嗚”“啊”來配置和弦。兩者結合起來的話,可以更為靈活,讓學生從實踐樂曲中自己摸索找到和弦色彩和和弦配置的方法。比如在例子中的C-Am-Dm-G連接中:
把和弦縱向分解成為上述譜例。確定低聲部,依次往上羅列和弦,可以是轉位,也可以是原位。原位與轉位的選擇,要看橫向聲部之間連接是否以級進為主,級進進行的旋律線條連接更為流暢,在聽覺上,有邏輯感。確定好低聲部之后,增加音層,由音程增加第三個音后,變為三和弦,保證準確的基礎上,再增至第三個音,變為三和弦的重復音或者是七和弦形式。最后根據和弦的性質,自下而上唱出各音,判斷并核對高音聲部是否和諧。這樣練習,可以使學生在唱好自己聲部的同時,聽辨其他聲部與自己結合的時候是否平衡,不僅對音高,對和聲的性質也是一個有力的提高。在以上和弦的配置中,不止這一種模式,還可以靈活運用和弦音,比如:
這種排列方式,橫向進行跨度較大,增加了演唱時的難度。在練習時,可以適當選取這樣的練習方式。
在練習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些學生不能在瞬間感受和弦的色彩、緊張度、協和程度。因此,在給這樣的學生做練習時,不斷地在不同的音上彈出不同性質的和弦,讓學生快速說出和弦的性質。有些學生由于多年的習慣,一時改不過來,可以先說出音名,但要求他們反應性質的時候要迅速。沒有固定音高的學生通常對性質的認識比對音名要快,在給定標準音之后,要求他們先說性質在說出音名。結合具體的樂曲之后,在聽覺上能快速抓住和弦的性質,也鍛煉了學生快速構唱的能力。
3節奏型的結合
在傳統聽記訓練中,節奏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先要求學生把各種節奏型編上序號,每一種都念熟,能夠會寫會組合。將各種節奏型組合成數條節奏,不要重復,每小節變化多一些,將組合好的節奏練習反復念熟。念熟之后,再加入休止符、弱起小節、連線切分、各種連音符、跨小節連線和節奏的分裂等較復雜的內容。阿卡貝拉中節奏性的訓練十分靈活,也是風格變化的主要因素。初期可以按照傳統方法訓練,在基本節奏型熟練的基礎上,可以用阿卡貝拉的形式進行實踐訓練。可以先從簡單的節奏變化開始練起,宗旨是講究配合,可以用和聲的配置與復調的對位法,進行節奏型的改編。比如:
第一小節,是簡單的節奏劃分;第二小節,突出節奏型風格的差異性;第三小節,是混合節奏型;第四小節,是變化和弦音;第五小節,是在主題上加三度和音。這幾種方法都可以運用到傳統視唱聽記教學中。以上五個小節,是對節奏型由簡入繁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先從簡單節奏型的進入開始,與主旋律形成你進我出的形態,訓練卡拍子,使節奏與節拍熟練地掌握,并能自如地掌控,隨時進入固有的旋律中,使多聲部配合默契。第三小節之后,是對節奏型的綜合運用,使各聲部都有所變化,形成此起彼伏的旋律狀態,使整體的層次感更強。第四小節是復調織體的運用,形成呼應式織體,猶如節奏型的加花。第五小節是和聲織體的運用,使旋律層厚重,強調副歌部分。
4旋律的結合
在前三個問題都熟練運用的基礎上,才能最終進入旋律的聽覺訓練。旋律聽覺訓練培養學生的音樂立體感、層次感及不同織體的聽辨力,以及對多聲部音樂表演的合作能力。由于對旋律的聽覺,可分為單聲部與多聲部,因此在這里分開解析。單聲部旋律是對拍子、節奏、調式級變音的分析訓練,要訓練快速記憶。八小節三遍,快速默背。要做到快速記憶,必須有大量的素材做支撐,并有一定的樂感能力。就像我們從小在漢語語言環境中成長,學會說話,也是靠語感和長期的熏陶,音樂亦然,沒有長期的訓練和練習,是無法解決快速記憶的。作為教師,應先教會學生,如何分析調式、節奏、拍子以及旋律采用的手法(如摸進、對比)等等。對含有變化音、復雜節奏的曲調,進行專項訓練。聽寫單聲部旋律時,不宜過于零散,以免破壞音樂的整體感。從十二小節的簡單旋律入手,盡可能彈奏完整的旋律,逐漸養成邊分析邊記譜的好習慣。無調性單聲部的聽寫,對固定調的學生比較容易,對于首調習慣的學生,應該先分析旋律中的音程關系,把精力放在音程的組合上。
多聲部聽覺訓練應具有一定的音樂理解能力、音樂記憶力、音樂經驗積累、調式調性知識、節奏節拍感、和聲復調知識等。多聲部有二聲部、三聲部、四聲部以及多于四聲部的。聲部平衡、音響豐滿的四聲部是多聲部音樂中常用的聲部組合方式。四聲部的訓練可以借鑒阿卡貝拉的訓練方式。先做構唱,例如指定某個音為根音或冠音構唱音程,或者指定某個音為和弦的根音、三音、五音或七音構唱和弦等。構唱必須是快速、熟練、準確的。如以C音為根音,構唱大三度、小六度等;以D音為冠音構唱純五度、小七度等;再如在F音上構唱大四六和弦、小七和弦、減五六和弦等。最終達到熟悉構唱各個調的各級三和弦、七和弦及其轉位。在進行了音程構唱和和弦構唱之后,就可以進行和弦排列的構唱了。每個四聲部狀態的和弦都有六種排列形式。例如:
在構唱時,強調傾聽整體音響效果,傾聽和弦的色彩、功能及其序進,強調內心的聽覺,做到唱中有聽,聽中有唱。
另外,還可以借鑒阿卡貝拉分聲部訓練。先進行高聲部,再進行低聲部。然后再進行內聲部。一般學生對外聲部比較敏感,容易分辨高低聲部。在兩個外聲部結合的時候,提醒學生,注意傾聽和聲節奏、功能、和弦色彩以及“不穩定到穩定”“不協和到協和”的傾向感,此外還有力度的處理等效果。不斷培養學生把聽、唱綜合能力并使他們把理論與感性知識相結合,使學生能更快更準確地聽寫四聲部和弦連接并感受和認識它們。除了唱之外,還可以做些鍵盤就模唱練習,加強調式訓練。
5民族音樂特色的聽覺訓練
中國民族音樂中,旋律豐富變化,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比如陜北高亢嘹亮的信天游,內蒙古粗獷悠揚的長調,江南地區委婉動聽的民間小調,戲曲聲腔的變化多端……充滿鮮明地方特色的音樂風格大都通過變化無窮的旋律體現出來,有的甚至很難用筆記錄下來。僅以裝飾音記法為例,西歐記譜法中的裝飾音是以小二度的交替變化為主,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內蒙古音樂風格中顫音是以上方大三度或是小三度的交替為主的,西藏地區的音樂風格則是以下方大三度或大二度并且是兩個主音中間加一個裝飾音的三音組交替。不光是民間傳統音樂,戲曲藝術更是由眾多的婉轉迂回的聲腔構成了其藝術特色。實際上,中國民間音樂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而非記譜法,傳承下來的。因此在民族特色的聽覺訓練中,很難依據上述方法進行訓練。在近年來,阿卡貝拉版的《梨花頌》《打虎上山》《萬物生》《蝶戀花》活躍在各大舞臺上,可以借鑒。
總結
總之,在教學中必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因材施教,聽寫訓練與音樂理論知識及音樂感密切結合,聽寫訓練與視唱方法相結合,和弦結構的認知與阿卡貝拉的和弦改編相結合,節奏型的熟打與阿卡貝拉的靈活運用相結合,聽覺訓練中的理論認知與阿卡貝拉的實踐運用相結合,理性與感性相結合,把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和學生的思考、討論、評議相結合;不同能力的學生不同對待,把教學方法從灌輸式往啟發式變軌,最終達到提高音樂素質,增強音樂記憶,培養過硬的聽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