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遺保護運動在中國的開展,使得許多高校自覺承擔了部分的傳統文化藝術傳承教育的責任。作為民間舞蹈藝術資源豐富的民族地區的高校舞蹈專業教育則除了把地方優秀的民間舞蹈資源納入教學內容之外,還經常以藝術實踐的名義積極參與地方專業文藝表演團體為弘揚傳承民族文化而排演的各類大型舞蹈劇目。這種方式對于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無疑有一定的幫助,但長期這樣實踐,卻無益于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關鍵詞]非遺保護語境;高校舞蹈教育;藝術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24-0083-03
高校舞蹈專業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除課堂教學之外,課外的各種藝術實踐活動也是各高校非常重視的培養環節。時代的前進,科技的發展,也使得高校舞蹈教育的藝術實踐活動及手段日趨豐富與多樣化。然而,縱觀不少高校舞蹈教育中的藝術實踐活動,我們卻發現,并不是所有的高校舞蹈教育都能正確選擇合適的藝術實踐方式,或正確處理藝術實踐與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中國非遺保護運動的開展,給高校舞蹈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區高校的舞蹈教育的學科定位、課程設置以及藝術實踐也帶來了一些新的變化,也逐步暴露了一些問題。本文即是基于非遺保護語境下,對民族地區高校舞蹈教育藝術實踐現狀進行相應的剖析,并試圖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一、非遺保護的語境
眾所周知,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歷程孕育了一個浩如煙海、輝煌燦爛的包括民間舞蹈的民間藝術寶庫。它們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漫長的歲月中,都曾經或者一直綻放著絢麗的光彩。然而,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及現代多元文明的沖擊下,曾經占據主流地位的傳統文化已經被邊緣化。處于非主流生存狀態的民間藝術不僅受到來自多種新生力量藝術形式的多元化發展的內部沖擊,也受到全球化、現代化發展帶來的巨大的外圍影響。傳統社會中民間藝術作為人類日常生活有機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在現代社會被慢慢地消解,無以計數的優秀傳統文化正在逐漸失去其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與空間,大量獨特的民間藝術正在迅速走向消亡。如民間舞蹈,20年前進行舞蹈普查時列入山西、云南等19個省市《舞蹈集成》卷中的2211個舞蹈類遺產,目前僅保留下來1389個,短短20年間,舞蹈類遺產就消失了近37%,其中河北、山西兩省已有近2/3的傳統舞蹈已經失傳。因此,搶救和保護那些處于瀕危和生存困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非常緊迫的歷史任務。
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認識到,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展示中將日益凸顯其重要性。因此,作為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創造源泉的各國家民族的傳統文化受重視的程度也在不斷加強。盡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提法,僅僅來源于幾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部署和會議文件,但是,它的最終出現、定義以及對它實施全球性巨大的保護工程是通過對近幾十年的現代人類文明的發展,進行深刻的反思和科學的總結后才創建出來的“跨世紀的文化新概念和國際性的人類文化新舉措”。2001年5月18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公布,在全世界產生了轟動效應。從此,世界性的非遺保護運動開始隆重拉開了序幕。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舉行的第三十二屆會議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4年8月28日,在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表決通過了中國政府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批準決定,實現了我國與世界范圍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上的接軌,“從而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確立為國家意志,體現為政府行為”。自此,我國包括民間舞蹈在內的傳統文化傳承才算進入真正意義上的非遺保護時代。2005年,中央政府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進行了全面規劃和重點部署。制定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方針;提出了包括通過政府主導,逐步評審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建立由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四級構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并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作為國家“文化遺產日”等具體的保護工作思路與措施。在上自國家下至地方各級政府行為的推動下,中國掀起了一場空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熱。
二、非遺保護語境下民族地區高校舞蹈教育藝術實踐現狀分析
中國空前的非遺保護運動的開展,其影響力幾乎波及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民間舞蹈在內的眾多民間傳統藝術遭遇傳承危機時,有識之士提出了把傳統藝術引入課堂,實施教育傳承的舉措。這一舉措迅速在全國各地,尤其是民族地區的包括高等學校的各級學校里得到廣泛響應并付諸實踐,如京劇進課堂等。不少地區和學校都編寫了地方傳統文化藝術教材,直接或間接地把地方的傳統藝術納入到課程設置范圍,并有意識地引進和培養這方面的師資力量。不少民族地區的高校藝術教育甚至開設了少數民族藝術特色專業。而民族民間舞蹈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蘊藏量非常豐富,而且各具特色,也具有相當的藝術審美水準。維吾爾族舞蹈、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以及漢族的膠州秧歌等民間舞蹈品種,因為其風格的獨特及高超的藝術水準,在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就已先后納入到我國高等舞蹈教育的課程內容中。非遺保護的開展,使得更多的地方民間舞蹈開始以各種方式進入到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不少民族地區高校的舞蹈教育都開設了地方性民族民間舞蹈專業。有些高校即使沒有開設專門的地方性民間舞蹈課程,但在其藝術實踐環節卻直接或間接地大量涉及到地方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一個典型的現象就是有些民族地區的高校舞蹈教育積極響應地方政府弘揚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政策,經常與地方專業藝術團體聯合打造旨在傳播地方優秀民間舞蹈藝術的各種大型的舞蹈劇目,去參加各種級別的比賽或會演,如省級的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或全國性的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等。還有,就是和地方政府合作,為了推動地方的民族文化旅游,聯手打造與民間舞蹈藝術相關的大型劇目,并長期在旅游區進行展演,以吸引游客。這些與地方專業文藝團體聯手打造的各類大型民間舞蹈劇目,需要大量的舞蹈演員。而國家對地方國有文藝團體的改制,使得地方專業文藝團體的數量大大減少,僅存的文藝團體由于表演市場的大大萎縮,大量演員尤其是年輕演員大量流失,都難以獨立承擔大型舞蹈劇目的排演。地方高校舞蹈教育正好可以提供大量的舞蹈演員,而地方高校舞蹈教育對學生參與地方文藝團體排演活動的行為都是冠之以藝術實踐的名義。
舞蹈專業學生參與地方專業文藝團體的舞蹈劇目的排演無疑是一種很好的藝術實踐方式,對于學生的課堂教學成果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檢驗,可以開闊學生的表演視野,培養團隊的合作精神,提高個人的舞臺表演技術水平,提升學生的編導水平,甚至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大型劇目排演的組織與管理的綜合能力等。這些都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習不到,也是一般性的藝術實踐活動,如中小學的教學實踐活動,校園內的舞蹈藝術實踐等方式學習不到的。因此,動用大量的學生資源,冠之以藝術實踐的名義,長期投入到與地方專業文藝團體的大型舞蹈劇目的排演中,成了有些民族地區高校舞蹈教育樂此不疲的常態性行為。而這種行為無疑也是有違藝術實踐活動的初衷與目標,對于學生的系統培養具有負面的影響。
高校舞蹈教育的藝術實踐活動要通過舞蹈教育對人的價值觀產生影響,培養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因此藝術實踐的基本價值與定位是:學生在創作、表演等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將舞蹈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對文化的思考通過學生不同的、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個性,創造性地運用到藝術實踐中,起到傳承優秀文化,感情得到陶冶與升華的作用;提高審美價值判斷力與評價能力,促進多學科的交叉。通過藝術實踐,啟發、影響、引導學生對科學的追求,實事求是的學習研究精神,增強自信和合作交往能力與鍛煉學生綜合素質的能力,以達到培養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的目的。誠然,上述舞蹈藝術實踐活動達到了實踐的目的,但是對學生的系統培養與整體成長而言,其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甚至比較嚴重的。就以技術層面而言,大型舞蹈劇目的排演有一個典型特點——要求大量的“群眾性”演員參與,這部分演員的動作技術要求通常不是很高,更多的是動作的重復性與整齊劃一性,其藝術效果主要體現在舞臺隊形的變化上。所以這類演員通常都是由高校舞蹈專業的學生擔任。而人數眾多的動作的統一性,其與舞蹈音樂與劇情的同步完美呈現卻不是很容易做到,需要所有演員一遍遍地集體排練。因為每個演員對于動作、音樂的理解與表現都有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常常會給集體性動作的排練帶來一定的困難。只要其中個別人出錯,全部人員的努力就白費了。因此,學生在長時段中,對于這種技術含量不是很高的動作排演中,不僅是大量時間的浪費,尤其是系統學習時間的浪費。大型舞蹈劇目的排演一般都是為了參與某項賽事或重要活動的表演,其排演時間一般都是限制性的,且通常都較為緊張。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排演任務,經常是連軸轉的排練。學校為了配合排練,通常都是長時段的大面積停課。遇上更大型、更重要的賽事,為了更好地配合排練,停課的時間就更長。甚至還美其名曰為“以練代課”。事實的結果是,學生在長時段的較低水平的單調枯燥的排練中,其個人技術水平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相反不僅耽誤了其系統的學習,很多課程內容都不能按時完成,甚至不了了之。有時甚至耽誤了期末考試,而是以排演中的表現折算為考試的成績。久而久之,學生對于這樣的排演便失去了興趣。對于連年有這種排演任務的高校舞蹈專業的學生而言,大學四年的學習甚至有一半時間都不是在課堂里度過,可想而知,他們最后的學習成果是怎樣的情況,有的學生甚至產生了厭學退學的情緒。
民族地區高校舞蹈教育出于傳承弘揚地方優秀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目的,利用學生資源,以藝術實踐的名義,與地方專業文藝團體聯手打造大型舞蹈劇目的行為,對于地方文化的弘揚,地方文化品牌的打造,地方文化形象的提升,地方文化旅游經濟的發展,對于高校的影響力而言,都是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和意義的,但對于學生的系統培養而言,無疑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如果沒有意識到并加以改善,最終還會影響到高校舞蹈教育的未來發展。
三、非遺保護語境下改善民族地區高校舞蹈教育藝術實踐現狀的思考
藝術實踐是舞蹈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綜合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每一種藝術實踐活動如果利用不當,都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因噎廢食。民族地區高校舞蹈教育參與地方專業文藝團體舞蹈劇目排演的藝術實踐,如果在時間上不會過多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是可以采用的。如果會大量影響學生的正常上課時間,則寧愿不選擇這一實踐形式。所以如果排演的時間是在課后,或者周末、假期,都是可以考慮的。但是帶有比賽性質的大型舞蹈劇目的排演一般都是非常趕時間的,所以學生參與這種情況的藝術實踐活動并不是很好的一種選擇。所以,對于民族地區高校舞蹈教育的學生而言,更合適的藝術實踐活動,首先是學院范圍內的定期性的教學成果匯報性演出。這種演出可一個學期開展兩次左右,可由學生為主導,科任教師為輔,演出內容與形式圍繞教學內容組織安排,力求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上臺表演。這對于教學效果的檢驗,對于學生技術水平的鞏固提高,排演的組織與管理的綜合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其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的文化藝術活動。如積極參與學校和各二級學院的迎新和畢業晚會,擔任晚會中某一節目的演出或者編導任務等。三是鼓勵學生參與校外社區、機關、企業單位的相關文藝活動的演出或編導工作,以及中小學的舞蹈教學及文藝演出的排演等。這些活動無疑對學生從技術到人際交往、組織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另外,也可以由相關專業老師帶領學生去民間進行舞蹈藝術的田野調查活動,這對于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激發學生對于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熱愛,以及對于積累舞蹈學習素材都是非常有益的。
結語
高校舞蹈教育的藝術實踐活動對于學生的系統學習、全面成長是非常重要的。非遺保護的語境下,藝術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也異常豐富,但我們不能因此而盲目選擇藝術實踐的內容與方式。藝術實踐活動的開展要切實圍繞實踐的目的要求,尤其是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培養為本,而不是一味以學院、學校的影響力和地方的各種利益為重,而最終使得藝術實踐活動失去了本來的作用和意義,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培養與成長,也最終影響到了學校舞蹈教育的更好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周和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與探索[J].求是理論,2010(04).
[2]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和認定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
[3]吳文科.按照文化事象的自身規律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曲藝曲種的保護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5).
[4]馮蘭芳.藝術實踐的目的、價值及研究的方法[J].中國音樂教育,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