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三江源地區來說,由于農業基礎條件較差,建設現代農業,必須走發展生態農業之路。本文對三江源地區輪作種植、節水農業、種養+產業化生態農業和生態循環等發展模式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生態農業;畜牧業;模式;三江源地區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7)03-0077-02
生態農業是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三江源地區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相對較差,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必須走生態農業發展道路,本文對三江源地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進行了闡述。
1生態農業發展特點
1.1微觀與宏觀相結合
生態農業就是微觀與宏觀農業相結合發展起來的新型農業系統。宏觀農業,即“大農業概念”,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從整個區域出發,對農業發展進行總體規劃,制定發展目標,統籌發展措施。微觀農業,就是對農業生產中的每個關鍵環節、每項農業技術措施,都積極籌措,認真推廣,比如畜牧養殖、青貯飼料等高效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
1.2協調與控制相結合
農業生產是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協調配合的一個過程,由于農業生態系統脆弱,在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下,極易遭受破壞且難以恢復,因此,必須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采取協調與控制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比如,把特種畜牧養殖和中草藥等未利用的資源利用起來,根據地域特點,因地制宜構建農牧業優勢結構、發揮多種效益;或把治標與治本有機結合起來,在治理水土流失,耕地力恢復、野生動物保護等方面進行資源增值等。
1.3現代科學與傳統生產技術相結合
生態農業是將傳統農業生產技術與現代科技結合發展的一種集生態、經濟、社會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高效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是一種充滿內在活力的朝陽農業業態;不僅包括傳統的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還包括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資經銷、畜牧養殖技術提供、交通運輸業等服務業,是融合一二三產業發展的綜合體;通過傳統生產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達到畜牧養殖產量最高、資源消耗最少、污染最小、經濟效益最大和生態環境最優美的一種動態平衡。
2三江源地區農業發展基本概況
三江源地區位于我國西部,行政區域包括青海省南部的四個州,區域面積30萬平方公里,現有人口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0萬人,農業主要以畜牧養殖為主,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相對較差,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在三江源地區依靠發展傳統種養殖業等農業,往往受環境條件限制,農業生產收益小,還會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因此必須走兼顧經濟收益與生態收益的生態農業的發展新路子。同時,三江源地區自然生態保持較好,蘊含著生態農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如有著較好的森林資源、土地資源和優質的農產品資源,污染較少,為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較好的基礎條件,因此,可以發展綠色、有機等特色農業。
3三江源地區生態農業主要發展模式
3.1城郊區多功能型發展模式
在三江源地區的玉樹、黃南、果洛、海南四個自治州的16個縣的縣城近郊,結合當地實際,為滿足人民群眾生活的需要,可以發展城郊近郊型生態農業模式,主要是圍繞滿足城鎮居民提供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打造成的集優質農產品生產、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集約農業、文化農業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型生態農業模式。這種模式著重打造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區,發展花卉、特種養殖和優質精品農產品等高效農業,需要較大的生產資本、較高的農業科學技和集約化利用的土地。注重多種產業功能的綜合,如發展綠色、無公害或有機農產品種養殖業與采摘、休閑、農耕體驗等相結合,形成復合型的生態農業產業系統,以便滿足城鎮居民高質量生活的需求。注意定位的高水準性,合理規劃布局各產業,發展一、二、三產業互聯并舉的循環農業經濟,禁止有毒、有害產業擠占生態農業發展空間。
3.2牧業產業化發展生態農業模式
三江源地區的畜牧業是最主要的農業產業,根據自然資源特點,分布情況,經營水平等。目前,三江源地區的畜牧業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多是初級的畜牧產品,很多產品由于無法及時銷售,或者因為產品附加值低,導致牧民的收入較低。應將農畜產品加工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龍頭,通過農業加工業搞好農畜產品的深加工和轉化,實現種養業一加工業一銷售相配套的生產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其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以農畜產業為龍頭的生態產業鏈,實行牧民+企業+基地的生產模式,企業可以與農牧民合作。除了畜牧產品,還可以進行中藥材種植與加工業,三江源地區有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中藥材就達到500余種,許多還是青藏高原獨有的品種,品質優良,藥效高,開發價值大,像大黃、貝母、藏茵陳等,都可以進行深加工;三江源地區還擁有藏羚、艾虎、雪豹、野耗牛等動物資源,可在三江源地區建立野生經濟動物養殖基地,提高經濟價值。
3.3以牧為主的牧農結合型模式
以發展畜牧養殖為主,以牧促農,牧農并舉,相互促進。在種植業方面,選用青海地區的高產耐旱品種,逐步建立青稞、油菜等綠色產品種植基地,加大綠色和有機食品的開發力度。在牧業方面,在分利用草場放牧的基礎上,大力推廣畜牧一沼一飼復合模式或秸稈一畜牧一沼往復循環的生產模式,大力推廣牧草青貯技術及人工飼草的加工基地建設,促進養殖業均衡發展,從而實現物質循環再生,避免因草原過度放牧給帶來的生態破壞,維護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