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28日,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化系和課堂內外集團聯合主辦的2016年高校高中教育發展論壇在京舉辦。本次論壇是繼2013年之后的第二屆雙高論壇,有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30多所高校參與支持,河北衡水中學、杭州學軍中學、重慶南開中學等全國100多所重點中學參與活動。
開幕式上,中國教育科學院院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發展中心主任田慧生指出2016年雙高論壇的主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與選拔”是國家教育發展變革的必然趨勢;北京大學中文系黨委書記金永兵闡釋了雙高論壇的目的與意義,即架起一個高校高中的橋梁,讓大家共同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出謀劃策,培養出中國所需要的、世界所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課堂內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信中進一步闡明了課堂內外集團和北大中文系主辦雙高論壇的初衷,并高度評價雙高論壇是高規格的論壇,必將對中國教育改革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與選拔產生積極的影響。
接下來的高峰對話中,嘉賓就主持人或與會教師的提問圍繞“創新人才培養與選拔”“核心素養”“高校高中教育銜接”等話題進行了交流探討。
創新人才培養成為教育體制改革核心
田慧生院長作為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中長期規劃的參與者、制定者,對其精神實質及其發展變化做了解讀與說明。
創新人才培養是社會發展趨勢的需要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知識、技術、資本和資源正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機器人等新興技術正全面改變我們的生活。國家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這對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現在的教育體系,重視學生的知識積累,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等方面較為欠缺,導致創新人才培養不足成為教育最大的短板。這就要求中學、大學乃至社會對人才的培養進行深入地思考和探討,引導人才培養由適應社會需求向引領社會發展轉變。
教育體制改革重點發生變化
教育規劃綱要重點提到六大教育體制改革,六大教育體制改革明確提出,以創新人才培養體制為核心。在過去30多年若干層重大的教育改革的規劃或者相應的重大文件的制定中,這樣的表述是第一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高中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實驗,建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與選拔
關于高考改革下多元化的創新人才培養與選拔,各位專家學者、高校代表、中學校長各抒己見,可謂見仁見智。簡單來說,就是要探索積極有效的方式,選拔適合未來發展的人才,為國家發展的轉型升級奠定基礎,提供支持,同時又把這個選拔標準傳導到中學教育,真正實現高等教育與中學教育的無縫對接。
人才選拔:注重知識、能力和品格三維度
在人才選拔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院長、長江學者、973首席科學家丁水汀,就學院專業特點談了他們學院對創新人才的要求及人才選拔與培養的方法、經驗,很有代表性。
他們對創新人才的要求,注重個性化和差異化。他們認為,工科人才的基本特征是要有知識、能力和品格這三個維度。
知識構成分為四個方面:一是數理基礎。美國的STDM計劃的知識結構就要求有非常扎實的數理基礎。第二,專業基礎,在本科期間不強調非常專的專業,而是要寬泛一些的專業基礎。第三,多學科背景,在本科期間學的學科面不能太窄。第四,跨文化交流,形成國際化的認知。
能力層面,包括12種能力,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戰略層,要求必須有全局思維能力、極限思維能力、超前思維能力,一個是時間軸的,一個是空間軸的,以此考察出學生的張力。什么是全局思維?就是你一定要把這一件事放在一個很寬的領域里面,先給它定位;什么是超前思維?所謂超前,即要用時間跨度上有20年的視野來看問題;什么是極限思維?極限思維就是你做一件事,就必須想到這件事做到極致是什么。
第二個層級是戰術層面,要求必須有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它體現了智商和情商的結合。
第三個層級是表達層面,要求必須有文字表達能力、圖形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第四個層級是實踐層面,要求必須有自主實踐能力、團隊實踐能力、領導層面的能力。
總之,工科對創新人才的要求,注重個性化和差異化,注重學生12種能力的潛質及其知識結構和品格。
人才培養:不斷嘗試與突破
高校在人才的培養方面不斷在做新的嘗試與突破。
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蔡懷宇指出,現在的學生,數理基礎不足,學科專業劃分過細,工程訓練不充分,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弱,缺乏批判性思維意識,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不足,學業投入不夠。對此,他所在學院在育人過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革舉措包括這幾個方面:除關注學生的興趣之外,在課程構建上面重基礎、重實踐,而且加強了非技術因素的培養環節,并在國際接軌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蘭州大學萃英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許鵬飛介紹了蘭州大學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如創新培養理念,完善培養模式;注重培養環節,優化育人環境;加強體驗環節,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總之,學校注重的是大學階段的基本學科訓練,領悟和掌握科研的方法。
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院院長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曾長淦提出,學院培養人才的目標是希望培養未來活躍在物理及相關研究領域的領軍學者,要求學生應該具備這樣的素質:對研究的熱情,有扎實的數理基礎,有良好的國際學術交流能力,有創新的能力,良好的個人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因而,在培養模式方面,學院的原則是重視基礎,不會特別的細分學科方向,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提供個性化支持和指導,特別注重能力培養,加強國際國內的交流,做開放式的教育。
什么樣的人才是創新人才?什么樣的能力才是創新能力?山東大學數學學院黨委書記、泰山學堂常務副院長、教授、長江學者吳臻指出,對此首先探討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這需要通過課堂教學或者輔導等來實現。
北京師范大學招生辦的主任虞立紅談了北京師范大學在人才培養上面也有很多精英的教育舉措。一是有一個個性化的學術方案,除了完成本專業必修的課程之外,學生可以跨專業、跨年級選修的,根據自己的發展需求來選;二是提供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可以憑興趣來選擇;三是組織本科的科研訓練,只要有意愿的學生就可以參加科研訓練。還有導師制,小班化的教學,雙學位制度—在學校內可以跨專業選修有興趣的專業。
南京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本科招生辦主任索文斌則從全局的高度講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如南京大學對本科生的培養有三個階段—大力培養、專業培養、多元培養,把在中國專業教育思想下的給予的過程變成選擇的過程、自主的過程和自我選擇的過程,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成長,促使人人成才。
中美大學人才選拔比較
不以分數為最終目的和最終標準,是高考改革、課程改革最后的目標;打破分數,讓更多有個性化色彩的學生能夠通過多種渠道,進入心儀的大學,這也是自主招生十多年來試圖探索的一個方向。
在這方面,國外大學的一些做法顯然值得借鑒。上海紐約大學招辦主任周鴻談了美國大學選拔人才的特點,并對中美招生做了一個比較。
在國內,選拔人才的標準。其實不管是自主招生也好,自主評價也好,最后的結果都必須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由高校的招辦主任從高分到低分來錄取。
美國的高校招生標準,只是畫一條底線,而且這個底線各種各樣的,有學業化也有其他綜合素質方面的。美國大學人才選拔從申請到錄取,留給招辦的時間非常長。他們可以有半年多的時間看材料,對學生做出比較恰當評價,最后選擇出適合他自己學校的學生。它實際上分三個過程,一是申請,學生按要求遞交材料。第二是校園日活動,即面試的環節。第三是按照教育部要求完成高考的錄取。申請的環節其實是美國高校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申請的材料其實相當于我們自主招生的材料,再加上高考報名的材料,這個申請系統里面覆蓋有學生許許多多的內容,個人信息、家庭信息、家庭的經濟狀況,包括學校的推薦,他的平時成績等,包羅萬象。面試環節,學生要24小時待在學校,進行一些活動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專家、心理學等各個學科的教授在里面參與幫助設計每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考量點。
高中創新人才培養
為配合培養創新人才的戰略,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入,高中教育改革也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
啟動新高考方案
田慧生院長介紹說,按照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浙江、上海兩個省市作為試點省市,已經啟動了新高考的方案, 2017年這兩個試點省市將率先進入新高考。從明年開始,大概六七個省市也將進入新高考,而其他省市也將逐步進入到新高考的序列當中。這是一個重大的變化。
學科核心素養首次進入高中新課程
普通高中的課程全面修訂情況即將完成,也即將配合新高考2017年正式實施。這次全面修訂高中課程呈現有哪些特點?田慧生院長對此做了說明:
這次課程的全面修訂是為了更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改的重點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強體育、藝術教育。第二,進一步明確普通高中的定位,在性質上除了強調它的基礎性之外,還強調了它的選擇性,即到了這個階段以后,學生在打好基礎的同時,也面臨未來人生的很多選擇,在高中階段要給學生在這方面提供必要的空間。第三,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課程的全面修訂首次把學科核心素養納入到了普通高中的課程內容框架中,第一次對學科核心素養問題做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即研究每一個學科究竟要培養學生什么樣的核心素養。比如說,語文課究竟培養什么,高中三年你要賦予他哪些方面的核心素養,在語文方面打下什么基礎,培養哪些關鍵的學科素養?
學科核心素養這樣一個體系的建立,為下一步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導向,對于如何基于核心素養來推進、實施與改革教學,也提供了新的引領。
與會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對于高校和高中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選拔至關重要。關于核心素養,課堂內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信中認為:青少年有三個很重要的素養。一是人格。一個沒有人格或者人格不健全的人,不是完整的人,是有缺陷的人。而一個人格完整、健全的人才可能成為有用的人,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我們現在學校教育缺乏的就是這樣的教育。二是勇氣。現在的孩子,出了事情就推卸責任,缺乏勇氣與擔當,認為家里面有父母在,出了什么問題跟他沒關系,“我是孩子,憑什么負這個責”?但是勇氣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當中非常重要,有勇氣才會敢于迎接挑戰,敢于完成不可能。三是能力。人格、勇氣、能力都具備了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才能夠體現人的價值。
教育觀念轉變
培養創新人才、教育改革的關鍵在于觀念的改變。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沈獻章談了他對奧數、尖子生的看法。
理性看待奧數。 奧數是一個高端學科,是一個自然學科。5%的學生在數學方面是學得好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給他們開設奧數這門課,對今后他們的拔尖創新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所以奧數這門學科本身沒問題。奧數在西方國家,包括在俄羅斯、日本等國,就是天才教育。但是我們中國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而且喜歡跟風,你的孩子學奧數,我的孩子也學奧數,誰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逼著學生學奧數,結果就產生了問題,以至于教育行政力量開始扼制奧數。所以說,應該理性地看待奧數,讓那些有突出特長的孩子把這門課學好。
正確看待尖子生。廣義的尖子生,應該是全面發展特長,突出特長,也就是說,任一學科都學得好的學生才是真正的尖子生。而狹義的尖子生,有特長,但偏科很厲害,這樣的學生即使在某一學科上得到一定的成績,但他的知識面很窄,今后是沒有機會發展成尖子生的,在大學也成不了拔尖創新的人才。
浙江東陽中學校長吳海堯對高中人才培養強調了顯性的知識和能力背后隱性的東西,他認為中學的教育要從顯性走向隱性。離開學校后,留下來的東西才是教育。那么,留下來的是什么?仔細琢磨琢磨這個問題,就會發現一個是他的生活方式,一個是他的思維方式,另外一個是他的學習方式。拔尖的學生為什么拔尖?產生這個拔尖的原因是什么?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自身已形成了隱性的良好習慣、素養。而這個習慣、素養可以把人推向拔尖,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高等教育與高中教育銜接
現在的中學教育和大學人才培養在很大程度上還有一些脫節。而人才培養,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無縫銜接的鏈條。
打通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
在新的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需要更好的銜接,大學主動走進中學,中學在人才培養上跟大學培養相對接。這樣大學與中學形成合力,聯合打通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共同探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中國向創新型國家轉型儲備豐厚的人才。具體怎么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張男星綜合專家教授們的建議,歸結為兩點:
一是交好接力棒。進入大學的第一年,學生普遍出現不適應的問題,甚至是嚴重不適應。因為大學的教學模式與高中的教學模式很多是割裂的。怎樣做好高校與高中的銜接,交好這個接力棒,是高中教育要重視的問題。高校與高中可以做這樣一件事——為孩子由高中到大學的成長過程做好服務。比如說加強學校對學生及家長的服務,根據學生需求,利用高校資源,以及各種社會資源,開設選修課。
人才培養要注重全面,這個保證就是學校的課程結構。它應具備:一是科技類的學習領域,再有就是人文領域的,還有就是體育健康類的,以保證學生營養全面。
二是打好基礎。高中教育也好,大學教育也好,只有一個目標——共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為其自由學習能力、自由創新能力提供非常好的自由環境。這也是今天很多大學在做的一件事情。
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
《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專門人才、創新人才選拔的多元錄取機制。課堂內外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教育服務,在為我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和選拔提供新的途徑、嘗試建立一個第三方評價機制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課堂內外以“科學,人文,生活”為辦刊理念。而這一理念,恰恰與人才選拔與培養所說的核心素養相契合。
一個學生至少應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人文底蘊和生活能力,才是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正如田慧生院長所說,課堂內外希望把社會做成一個大課堂,從科學、人文、生活的視角為青少年核心素養的養成提供一個大課堂、大舞臺,為人才的選拔與培養建立權威可信的第三方評價機制,并提供優質有效的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