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初,她接受挑戰,帶好粉班,深受家長信賴;再從粉班到藍班,她已是孩子心中最愛的“蔚媽媽”;她將埃里克森繪本教學在工作中予以踐行,同時充分發揮“語言角”的作用,讓繪本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里。
她是90后蔚潔,是在工作中不斷成長、蛻變的班長老師。
蔚潔:當“媽”不是容易事
關鍵時刻要頂得住
新人新氣象,蔚潔剛到紅黃藍頤東苑幼兒園,便和其他老師一起,共同擔起照顧新一屆粉三班的任務。
起初,家長們對年輕老師不放心,時常在園外流連,觀察班級戶外活動;蔚潔家里人也心疼她,流露出讓她回老家的意思。她安撫好家人,全心投入工作,白天悉心照料孩子,組織教學活動,晚上反饋每一位家長的問題,準備第二天的課程,夜里一兩點鐘睡覺已成常態。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蔚潔的體重從118斤降到了98斤。園長和保教主任都十分支持她,關心她的身體,給她實用的建議和指導。成熟的老師有經驗豐富的優勢,年輕老師精力旺盛,愛帶孩子,沒有小家庭的壓力,能夠集中精力照顧孩子,也是一種優勢。家長從孩子的變化中感受到蔚潔的用心付出,逐漸認可了她,當家委會成員代表全體家長送來錦旗時,她激動地掉下眼淚,戲稱自己工作生活雙豐收,既帶好了孩子還減了肥。
關鍵時候頂得住才能不懼前行。如果我們不把工作僅僅當作工作,而是當作事業,才會有更多動力和信心去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才能真正成長。蔚潔做到了。
關愛孩子,不放過一件小事
作為班長老師,必須統籌全班,言行舉止都需以身作則,才能引領其他老師做好班級工作。蔚潔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關注全班孩子,但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細節,孩子們的心思往往通過一件件小事傳遞出來。
班上有個男孩叫蓓蓓,剛來粉三班的時候總是拿著一個兔子,兩個星期后白兔子成了“黑”兔子,蔚潔想讓他拿回去洗洗,孩子卻怎么地不愿意。后來,慢慢地蓓蓓可以離開兔子了,但又離不開老師了。而且,令蔚潔奇怪的是,蓓蓓在園內還挺開心,回家反而沮喪。蔚潔找到蓓蓓媽媽,蓓蓓媽媽告訴老師她需要出差一年,平時只有周末才能回來,請老師多多關照孩子。蔚潔建議家長和孩子解釋清楚出差這件事,并同她說了孩子在園內的二三事。
一是蓓蓓和媽媽分別時的微表情,媽媽離開的瞬間,孩子的嘴角耷拉得厲害;二是中午睡覺時孩子總是問:“蔚老師你離不離開班啊,你會去開班長會嗎?”蔚潔安慰他:“如果去會告訴你。”他說:“那好吧,我不睡覺行嗎?”蔚潔問蓓蓓媽媽,這是在家發生什么事了嗎?蓓蓓媽媽回憶,每次周末離開時她都同孩子說,乖乖睡覺,媽媽給你買好吃的。孩子醒來,好吃的有了,媽媽卻走了。
蔚潔耐心地同蓓蓓媽媽說,在孩子睡夢中離開,對媽媽而言或許很輕松,但對孩子而言卻是噩夢一樣的存在。孩子總是睡著哭醒,甚至折騰不睡覺,就是怕眼前的她又不見了。蔚潔請她一定和孩子說明白了再離開,不然孩子何來安全感。蓓蓓媽媽吃驚于蔚潔觀察得細致入微,且分析得合情合理,回家后和孩子好好溝通,不再不告而別。家里的問題解決了,孩子的安全感提升了不少,終于理解了媽媽是參加工作,而不是不愛我、離開我。
不放過一件小事,或許勞心勞力,卻必不可少。蔚潔就是這樣贏得了家長和孩子的喜愛和信任,工作開展得日益順利。
說教育
讓繪本融入孩子的生活
繪本微主題是紅黃藍幼兒園立體課程的一大特色,繪本故事不應停留在書里,應該提煉出來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才能讓繪本發揮最大的效用,蔚潔一直在探索。
為了讓一線的優秀老師獲得優質的師資培訓,并應用到教學中,園長將第一期埃里克森面授班的學習機會給了蔚潔。蔚潔受益匪淺,她記得埃里克森的Mary老師曾用自己額頭上的傷疤來舉例故事的遷移。一個傷疤不僅僅是塊傷疤而是一個故事,正因有故事才有傷疤的出現。面對每個對她傷疤好奇的人,她都會把故事告訴他們,故事就這么融入個體,不斷遷移。故事只是一個載體,每個人都可以按需應用到自己身上。
蔚潔嘗試將繪本融入班級的“語言角”里,融入日常科學里、數學里、孩子的排圖講述里……這是一種奇妙的感受。她把一些繪本做成小卡片,卡片上有時間、地點、人物,這些卡片再組成一個大轉盤,地點在中間,人物在下面。以《彩虹色的花》為例,孩子們對照季節和彩虹色的花兒,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講述故事。這就是埃里克森所說的認知的遷移,繪本不是讀完就結束了,通過“語言角”的活動,孩子可以不斷地解構、重述故事,故事成為孩子自己的經驗,并沉淀下來。
不同年齡段,繪本的意義是不同的。大家都很熟悉的《猜猜我有多愛你》,小班的孩子讀了是好奇;中班的孩子會了解兔媽媽的愛比小兔子深;大班孩子則會運用到自己身上。蔚潔班上有個小姑娘說她對蔚潔的愛比蔚潔對她的愛多,因為她是蔚媽媽的“小棉褲”,蔚媽媽還有“小棉襖”“小棉帽”……而蔚媽媽是她的唯一。
所有培訓的真正受益者都是孩子,而老師是其中牽線搭橋的鋪路人。
一次次的教學實踐既滋養了孩子,也滋養了老師。蔚潔從孩子的成長中,發現了每個孩子不一樣的內在,也發現了自己的無限潛能。青春不散場,蛻變在路上。